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衢十二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近视率上升、学业负担增加、沉迷游戏……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发社会关注。2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随后,各地教委就落实《通知》进行部署,如中小学设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设施设备、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等。

进入新学期,纠缠多年的家校“手机大战”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那么,《通知》出台后,学校该如何有效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移动互联时代,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2月22日,是上海市中小学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上海市沙田学校学生进校后发现,教室里或门外多了用于存放手机的“养机场”“停机坪”。前者需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放入袋中;后者则需关闭手机,放入箱内。

新学期开始前,沙田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加强学生手机管理工作倡议书》,提出学生进校后要将手机关机,交由班级保管员保管,放入指定“养机场”或“停机坪”,放学时再通过管理员将手机取回。其中,小学部设置“养机场”,中学部按年级建了“停机坪”。

                                       

有人对校方能否规范管理手机持怀疑态度。5名中学生当着几千名师生的面将自己的手机丢进水桶销毁、某中学高二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退学(后该处分收回)、某中学公开砸毁学生手机……此前一些学校手机管理措施不当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

《通知》对此提出,学校要通过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对记者表示,学校等相关部门在落实《通知》精神时要避免懒政,应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引导责任,并和家长做好联动管理,而不是仅使用物理隔绝方法。从长远看,单纯禁止使用手机,也不利于青少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

                                       

《通知》强调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为做好家校共育,教育部指导编写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庭卷、学校卷)于去年12月初发布,书中首次增加了提升孩子媒介素养的内容。

作为该书编写者之一,张海波认为,家长和学校都要提升媒介素养。一方面,学校在落实《通知》精神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等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开展丰富的活动,给孩子提供合适的解压渠道;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同时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班主任要跟家长多沟通,并针对学生一些不当使用行为做出具体的教育指引。另一方面,家长自身要做好示范,不能沉迷手机;多跟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自觉自律;做好统筹规划,赋予孩子使用手机的权利时约定手机使用时限等。

“有句格言,越自律才越自由。手机本身不是问题,怎么使用手机才是问题。应通过教育引导,让孩子提升媒介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再面对手机时,他们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张海波说。

(节选自《光明日报》)

(1)、给材料二中空格处分别选出恰当的句子。

A.正确引导,尚需家校合力   B.管理手机,各有各的高招

C.要管控,更要规范管理

(2)、看材料一图片,说明图片内容,概括其主题。
(3)、学校组织了一场以“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辩题的辩论赛。

支持中学生使用手机利大于弊的同学认为:

手机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在学习疲惫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放松放松,在遇到作业难题的时候可以用手机搜搜答案,在节假日留守在家的同学可以利用手机和家人联系,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等。

你作为支持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观点,你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019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日前,一则名为“空间站真的要来了”的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在某网站“千秋论坛”上引发热烈讨论。以下为部分帖子。

帖一 【转发《中国青年报》张柏楠答记者问(2019—04—15)】(南山)

记者:我国的空间站有什么作用呢?

张柏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空间站的主要定位就是国家未来的空间实验室。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长期在空间飞行的关键技术。除此以外,空间站的技术应用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要将航天技术服务于经济社会。依靠新的科学发现,航天技术或许能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个方向是通过空间站积累探索太空的经验。

记者:为什么现在人类还不能像科幻片中一样在太空中长期飞行?

张柏楠:这是因为中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探索。目前人类长期太空飞行的纪录是俄罗斯人创造的——437天。对一名航天员来说,这个时间比较长。但是,对于去火星来讲,400多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去研究、解决很多科学问题。空间站后续还担负很多重要的任务。

记者: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张柏楠: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载人航天的发展。这是一个充满梦想、非常伟大的事业。我国载人航天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指航天员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航天站不去盲目地比大小、比规模。我们一直坚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实事求是。

【网友跟帖】

千秋客:我觉得中国航天人大概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领域里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了。大家都知道登月探测叫“嫦娥”,月球车叫“月兔”。而且你看,“嫦娥4号”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背顺利软着落的探测器,向全世界传回了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而那颗起到极其关键作用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真是浪漫得不像话啊!

帖二 【原创: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阿饼)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网友跟帖】

风行:是啊,地球上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西部要开发,东北要振兴,中部要崛起,还有贫困人口问题没解决……到太空瞎折腾什么?实际一点好不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