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合川区2020年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快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至理名言”铸家风

吴建

①我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虽不识字,但她许多朴素的做人道理,一直影响着我,渗透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

②我上小学时,因为贪玩,没少挨父亲的训斥,而母亲则对我宽容些,每天清晨,母亲要送我到村口,一直望着我走到学校大门,她才折回身;傍晚,母亲也总是站在路口等我回家。晚上,发黄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做针线活儿,一边看着我做作业。每每我有懈怠的时候,母亲总是用“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读书各人好”等她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至理名言”来教导我。

③上初二时,我因和外校几个学生打架,被班主任教训了一顿,我一气之下不想去上学了,跑回了家。“不争气的东西!”对我从来都没高声的母亲,那天竟狠狠地打了我一耳光,勒令我跟她回学校。可学校为严肃校纪,拒绝接收。从未在任何人面前委曲求全的母亲,居然跪在校长面前,用近乎哀求的口吻恳请学校接纳我,还代替我向校长保证一定改过自新、绝不再犯,母亲的倔强和泪水终于感动了校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母亲后来又用她唯一知道的这句读书名言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如果不是母亲的执着,也许长大后的我现在也和她一样在土里刨食呢。

④“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是她告诫子女勤俭持家的常用语。我的童年时代生活比较困难,但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日子尚能过得去。有一次,母亲煮了一锅薄粥,外加黑面馒头,我嫌馒头粗糙,扔在地上。母亲默默地捡起来,掸去灰尘,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这粮食是怎么来的吗?我和你爹天天在田里劳动,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不耕作,从哪儿来米面。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啊。”上课时老帅讲《锄禾》,我似懂非懂,现在听了母亲这一席话,我才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

⑤如今,当我遭受困厄遇上坎坷不平时,母亲说的“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这朴实的话语就给我信心和勇气;当我取得小成功而骄傲时,耳边就响起母亲“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的警告。母亲虽没有明确给我讲过什么家风,但她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风。

(1)、根据提示在文中找相应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2)、本文写了“我”成长中的哪些事例来体现母亲用“至理名言”铸家风?补充小标题。

(小学贪玩)一一一一

(3)、母亲教育“我”时,引用了大量的“至理名言”,根据相关提示作答。

联系短文内容,想想这些名言分别让“我”明白了什么,简要写在横线上。

“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要懂道理、知礼仪)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

“火要空心,人要虚心。”——

(4)、母亲教育“我”时引用这些“至理名言”有什么好处?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为了显示自已很有文化。 B、母亲为了让“我”学习并能运用它们。 C、母亲引用“至理名言”,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D、母亲为了让“我”记住这些“至理名言”。
举一反三
阅读天地

山间小记

    我越来越喜欢植物世界了,因为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和谐与生机,充满了宁静与安详。

    植物们就是这样,生在哪里便站在哪里,老老实实地站上一辈子,谁也不会跑,谁也不会走,自己找养分,自己找阳光,自己成长自己,自己健壮自己。它们之间,谁也不惹谁,谁也不害谁,谁也不打谁的歪主意。因此,它们这个世界里,便没有追赶,没有欺侮,没有相互间的殴斗与残杀。

    坏的是,因为它们没有脚,灾害来了无法闪躲,旱涝来了无法逃避。渴了,不能移动身子去找水喝;饿了,也没有办法迈开脚步去找东西吃。好在它们能挨、能忍。有多少吃多少,有多少喝多少。不争、不吵、不抢夺。

    植物们默默地繁衍它们的子孙,默默地绵延它们的后代,也默默地构建它们自己的世界。就拿我家后面的这片山来说,没有人播种,没有人栽培,也没有人去理会,而各类植物们却在这座山上构建起了它们的完美世界。自低矮的小草,到高挺的大树;自爬蔓的藤葛,到丛生的灌木,都是那么的青嫩,都是那么的壮旺。山的年龄一定是很高了,而植物们的“宗族”,也有很古老的历史了,它们便一代接一代的,守着这片山,守着它们自己的世界。

    为了生长,为了生存,为了千秋万世的子子孙孙,植物们也用尽了脑筋,想尽了办法来保护自己。像某些高个子的果树,为了避免外来骚扰,不得不用树干把花果擎举得高高的。像某些荆棘,为了避免外来的欺凌,不得不武装上一些针刺。荆棘植物看起来怪凶的,然而,你不去惹它,它是绝对不会惹你的,没有听说有站起来追人的荆棘。别看它有针刺,不是用来攻击,而是以之自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追“屁”

    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好:喜欢闻汽油的气味。我认为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就是汽油味,比那种绿颜色的明星牌花露水气味要美妙得多。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于是跟大人走在马路上,我总是拼命用鼻子吸气,有汽车开过去,鼻子里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气,便问:“你在做什么?”我回答:“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哥哥大笑道:“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吗?”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还是爱闻汽车排出来的气。因为做这件事很方便,走在马路上,你只要用鼻子使劲吸气便可以。后来我觉得空气中那汽油味太淡,而且稍纵即逝,闻起来总不过瘾,于是总想什么时候过瘾一下。终于想出办法来了。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摩托车尾部有一根粗粗的排气管,机器发动时会喷出又黑又浓的油气,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我很耐心地在弄堂口等着,过了一会儿,摩托车的主人来了,等他坐到摩托车上,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蹿出去。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又黑又浓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

    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只感到头晕眼花、天昏地暗,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吐出来……天哪,这难道就是我曾迷恋过的汽油味儿!等我趴在地上缓过一口气来时,只见好几个人围在我身边看着我发笑,好像在看一个逗人发乐的小丑。原来,猛烈喷出的油气把我的脸熏得一片乌黑,我的模样狼狈而又滑稽……

    从那以后,我开始讨厌汽油味,并且逐渐懂得,任何事情,做得过分以后,便会变得荒唐,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