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4月阶段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二十年,郑锦死,子克塽幼,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琅至军,疏言:“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给事中孙蕙疏言宜缓征台湾。七月,彗星见,户部尚书梁清标复以为言,诏暂缓进剿。琅疏言:“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诏从之。

二十二年六月,国轩踞澎湖,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率兵东指鸡笼峪,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台湾平,自海道报捷。上旌琅功,曰:“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 , 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於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此地原为红毛所占,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琅又疏请克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与刘国轩、冯锡范及明裔硃桓等俱诣京师,诏授克塽公衔,国轩、锡范伯衔,俱隶上三 , 馀职官及桓等于近省安插垦荒。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三十五年,卒于官,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傅 , 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B、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C、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D、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翎,清代的一种冠饰,多为皇室贵族和朝廷高级官员所佩戴,是“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 B、互市,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边境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C、旗,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 D、太子少傅,负责教习太子的副职,与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为“九卿”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施琅精于谋略,长于用兵。面对台湾守军的严防死守,施琅联络旧部作内应;澎湖之战中,他精心谋划,排兵布阵,大获全胜。 B、施琅骁勇善战,厥功甚伟。攻台过程中,施琅被流箭射中眼睛也毫不退缩;他平定台湾,终于使之回归,稳定了东南局势。 C、施琅坚持己见,力排众议。面对是否缓征台湾的不同意见,施琅据理力争,坚持攻台;面对台湾弃留的争论,他准确分析形势,说服朝廷将其纳入版图。 D、施琅深明大义,尽忠为国。平定台湾之后,他将国家利益置于私仇之上,释放郑克塽。并劝其投诚,为其请封;他多次进言,建议设立台湾官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

②朕特加擢用,尔能不负任使,举六十年难靖之寇,殄灭无余。

(5)、平定台湾后,清廷内部产生了一场针对台湾的弃留之争。施琅主张守而不弃的理由有哪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李,杭州人。少有奇质,从学于太学博士义,补京学生。会贾似道复入相,益骄肆自颛,创置公田关子,其法病民甚,中外毋敢指议。李乃伏阙上书,攻似道,其略曰:“三光舛错,宰执之愆。似道缪司台鼎,变乱纪纲,毒害生灵。”似道大怒,嗾其党诬李僭用金饰斋匾,锻炼成狱,窜漳州。

    至元十四年,世祖命御史大夫相威行台江南 , 且求遗逸,以李姓名上。即授浙西道儒学提举。李闻命,欲遁去,而使者致丞相安童书,有云先生在宋以忠言谠论著称简在帝心今授以五品秩士君子当隐见随时其尚悉心以报殊遇李乃幡然,既至京师 , 召见披香殿。

    时各道儒司,悉以旷官罢,李因奏曰:“臣钦睹先帝诏书,当创业时,军务繁夥,尚招致士类。今陛下混一区宇,偃武修文,可不作养人才,以弘治道?各道儒学提举及郡教授,实风化所系,不宜罢。请复立提举司,专提调学官,课诸生,讲明治道,而上其成才者于太学,以备录用。可其奏。

    是时,乃颜叛北边,诏李庭出师讨之,而将校多用国人,逡巡退却。李密启曰:“兵贵奇,不贵众,临敌当以计取。彼既亲昵,谁肯尽力?徒费陛下粮饷,四方转输甚劳。臣前用汉军列前步战,而联大车断其后,以示死斗。彼尝玩我,必不设备,我以大众踣之,无不胜矣。”帝以其谋谕将帅,师果奏捷。

    时淮、浙饥馑,谷价腾踊,李奏免江淮租税之半,运湖广、江西粮十七万石至镇江,以赈饥民。世祖欲伐交趾,李曰:“军旅一兴,费縻巨万,今山路险巇,深入敌境,万一蹉跌,非所以威示远人也。”乃止。未几,卒,年五十一。李自奉甚俭。尝戒其子曰:“吾世业儒,甘贫约,汝曹其清慎自持,勿增吾过。

    (节选自《元史·叶李传》,有删改)

【注】①阛阓:街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岩山居记

[明]王袆

    青岩去义乌县南十里,其山由东阳两砚峰西来,三十里至于龙门,势益宵隆,由龙门而西又二十里,是为青岩。至是山支为二.南支则重峦叠嶂,北支则崇岭峻娇,皆迄通西行。方二支之分也,有山从中出,峰享圆粹,累累若联珠,曰齐山。而其势遂卑,南北两山,势相环护,左昂右伏,当其前如龙虎。齐山俨然而中居,齐山之阳坦为平壤,广衷可一里.民居庐杂处其间者皆傅氏。其外烧以双涧,涧源出于二支之所分,夹齐山而出,至是乃合而为一。行二三里与群水汇为大被,曰新塘,而塘适当西山昂伏之会。塘外复有一小山,岿然特起,若遏水之冲者。大抵双涧之外两山之间,陵谷幽邃,川原夷旷,而草树甚繁茂,推宜为隐者之居。

    初,傅氏有以才学显闻,仕为侯官主薄曰光龙者,与予外祖毋为同产,故傅氏予外家也。至正乙未之春,予始至焉,爱其双涧内属,两山外拱,清淑之气若有所钟,乃即傅氏居旁度平壤之中,买隙地数亩,结屋居之。为屋仅三数楹间,屋外植以竹木,右偏别为小轩,皮书其内。读书之余,出,缘涧而行。南涧水稍深,菖蒲生石上,与异草青翠相错,绝可爱。北涧水浅,稍雨,水激石面,声潺泼辄不休。有老梅数株,惬赛横岸侧。由双洞所合,直两山之间而西望,金华芙蓉峰近在目睫,可揽也。予于是居而乐之,若将终身焉。

    或谓予曰:“仕与隐,其趋不同也,古之君子未尝不欲仕,特恶不由其道耳!吾子学先王之道.且将为世用.胡为而遮言隐耶?”予告之曰:“仕隐二趋,吾无固必也。十年以来,吾南走越、北走燕,而惟利禄之是干,其劳心苦思殆亦甚矣,是岂志于隐者乎?今天下用兵.南北离乱.吾之所学非世所宜用.其将何求以为仕?籍使世终不吾用,吾其可以枉道而构人?则吾终老于斯,益研穷六艺百家而考求圣贤之故.然后托诸言语,著成一家之书,藏之名山,以俟后世,何不可哉?君子之行止,视时之可否,以为道之屈伸。是故得其时则行守穷山密林而长往不返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汲汲于干世取宠勇功智名之徒尚入而不知出者亦非也。一山之限一水之涯,特吾寄意于斯焉耳。吾之行止安敢固必乎哉?”

    或者无以话,因疏其言揭诸壁间,为青宕山居记。

(选自《王忠文公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迟问于孔子曰:“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可谓忠矣,而君刖之,为至暗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今鲍庄子食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①。”

(节选自《孔子家语•正论解》)

材料二:

       齐庆克②通于声孟子③,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入于闳。鲍牵④见之,以告国武子⑤,武子召庆克而谓之。庆克久不出,而告夫人曰:“国子谪我!”夫人怒。国子相灵公以 , 高、鲍处守。及还,将至,闭门而索客。孟子诉之曰:“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角。国子知之。”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无咎奔莒,高弱⑥以卢叛。齐人来召鲍国而立之。

       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⑦臣施氏卜宰匡句须⑧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节选自《左传•成公十七年》)

材料三:

       《左传》称仲尼曰:“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夫有生而无识,有质而无性者,其唯草木乎?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⑨,荣枯贞脆而已。言其含灵畜智,隐身违祸,则无其义也。寻葵之向日倾心,本不卫足,由人睹其形似,强为立名。亦由今俗文士,谓鸟鸣为啼,花发为笑。花之与鸟,安有啼笑之情哉?必以人无喜怒,不知哀乐,便云其智不如花,花犹善笑,其智不如鸟,鸟犹善啼,可谓之傥言者哉?如“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即其例也。而左氏录夫子一时戏言,以为千载笃论。成微婉之深累,

 玷良直之高范,不其惜乎!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杂说上》)

[注]①晋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也。”②庆克:齐国大夫。③声孟子:亦作孟子,齐灵公的母亲,与下文中的“夫人”是同一人。④鲍牵:鲍叔牙曾孙,鲍国之兄,谥庄子。⑤国武子:即国佐,齐国上卿,谥武。⑥高弱:高无咎之子。⑦施孝叔:鲁国大夫。⑧匡句须:施孝叔家臣。⑨薰莸: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