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漳州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山伯进城

侯发山

①山伯这辈子,去过一次县城,唯一的一次。

②那天早上,跟往常一样,鸡叫第四遍的时候,山伯就起床了。一般情况下,张牙舞爪洗下脸,一边啃着馍一边就下地了。做好庄稼人,必须起得跟鸡一样,何况眼下是收麦的时节。山伯一边往外走一边说:“今个儿到县城一趟。”灶台前忙碌的山娘愣了一下,撵出门外,瞅着山伯朦胧的轮廓,嘟囔道:“麦还没割完呢。”

③“丢不了。”山伯头也不回,闷声闷气地丢过来一句。

④山娘又叫道:“你没进过城,认识路?”

⑤“鼻子下边就是路!”山伯的决定就是圣旨。

⑥山娘轻轻叹息,昨夜里他就烙饼似的翻来覆去,有啥关紧事?咋不吱声呢?去城里干啥?城里跟他们唯一有牵连的就是儿子山子。

⑦两年前,也就是1987 年,县里建铝厂,在全县物色工人,山子有幸被选中。上班第一天,山子天不亮就上路了。山伯提出送他一程,他不同意。山伯执意要送,子前边走,山伯后边跟。黑乎乎的夜里,整整走了四十分钟,山子没跟山伯说一句话。车来了,山伯也跟上了车。山子说:“你要去,我就不去了。”山伯这才下了车。过后,山伯跟山娘絮叨这件事。山娘说:“ 山子都二十了。”山伯嘿嘿一笑:“他再大,在爹娘眼里,永远是孩子。”

⑧山娘心里清楚,他是为山子高兴——铝厂就给了村里一个名额,唯有山子通过了考试。按惯例,昨天山子休班,该回家一趟。结果,山子没有回来,难道是因为这个?听山子说,铝厂在县城边.上的一个乡。他要上班,先步行几十里山路,坐车到县城,再从县城坐公共汽车,到达途中的一个小站,步行十多分钟才到单位。农闲时节,老头子曾想带着她到山子工作的地方看看,一想到这么复杂的线路,就打了退堂鼓。他今天是咋了?真的是去找山子?会不会迷路?山娘的心思乱七八糟,割麦也不认真,不住地望山头上瞄。

⑨后半晌的时候,子回来了,一个人。山娘诧异地问:“没 见到你爹?”子一愣,不高兴地说:“他去干啥?我没见。”看到山子的反应,山娘哼哼唧唧的,不敢多说。山子说:“他啥时去的?”山娘说:“一大早就去了。”山子黑着脸说:“我一大早就从厂里回来了。真是的,不嫌丢人!”山娘想数叨儿子两句,张了张嘴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她心里明白,老伴弯腰驼背,走路不利索,形象不雅观,山子是嫌弃他到单位给他丢脸了。

⑩等到了天黑,山伯才一身疲惫地回来。看到山子,他不自然一笑,低眉顺眼地说,我摸到你们厂,他们说你回家来了。

山伯蓬头垢面,穿的衣服也分辨不出颜色。山子一看,火气便上来了,气呼呼地说,你没事就不能在家歇着?

⑫山娘不满地瞅了山子一眼。

⑬山伯嗫嚅着说,昨个儿我听说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一辆货车撞到了一辆公共汽车上,死伤了好几个……我怕你回家搭乘那辆公共汽车……吓得我一夜没睡。阿弥陀佛,没事就好。

⑭山娘这才知道老头子去找山子的真正原委,瞪了山伯一眼。

山伯的心,山子不懂。而多年后,别说孝顺,山子连说声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山伯已藏在了坟里边。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2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既朴实又生动,有浓厚生活气息。 B、文章开篇点题,并强调山伯进城是“唯一的一次”,极为特殊。 C、第⑥段中,山伯整夜翻来覆去是因为担心第二天进城耽误麦收。 D、文章主要从山娘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巧妙设置悬念,扣人心弦。
(2)、“山娘”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山伯的决定就是圣旨。(赏析加点词语)

②山伯蓬头垢面,穿的衣服也分辨不出颜色。(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文章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末为什么说“山伯的心,山子不懂”?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人民日报 》2016 年5 月16 日第5 版)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作者:梁衡  本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寂寞

    ①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身边,议员对着麦克风咆哮,官员在挣扎着做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剑光夺目。

    ②我望向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变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影像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我坐在风暴中心,感觉四周一片死寂。这时,寂寞像沙尘暴,以鬼魅般的速度,细微的渗透包围过来。

    ③我曾经30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太阳落下的时间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途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惊慌地寻找出路。

    ④在空气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的落地玻璃门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它从山峰那边慢慢飘过来,越过阳台,进入我的客厅,把我裹挟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⑤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旱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细细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

    ⑥有一年除夕夜,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到11点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人相守。然后就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5分钟后,一个诗人在归途中打来电话,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儿午夜前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我感念他的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他一时无语。

    ⑦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显然不觉得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在他在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⑧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居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⑨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天的人或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感,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作者:龙应台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诚信的味道

杨文勇

①有一次,我坐火车到省城出差。

②当车停在一个小站时,我想透口新鲜空气,便打开车窗,伸出头来呼吸。这时,我看见远处有个小贩推着小车,正在沿着车窗兜售吃食,恰好感觉肚子有点儿饿,于是我便大声唤他过来。

③等他来到我跟前,火车快要开了。着急中,我也顾不上问他都卖些什么,看见小车上摆的是热碗面,就随便要了一份。他麻利地递到我手中,同时报出了价格:“六块钱!”

④准备付钱时,我才发现钱包里除了百元整钞,根本没有别的零钱。此刻,火车已经鸣笛准备启动,小贩的脸上显露出一些焦虑。我虽然翻遍了所有口袋,但还是没有找到零钱。

⑤火车缓缓启动了,小贩把车放在一边,跟着火车小跑起来。情急之下,我只好取出一张百元的整钱,一边递给他一边说:“三天后,我会从这里返回,还是这趟车!”

⑥他收到钱后,便停止了跟随的脚步。那一瞬间,不知道他是否听清楚了我所说的话,但我却分明地看见他黝黑的脸上现出了一丝笑意,好像是狡黠的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点冲动了。

⑦等我缓过神儿来,才想到当时应该还给他那碗面,而不是给他100元。甚至,还胡思乱想三天之后的情景,如果返程时遇不见他怎么办?或者是遇见了但他不承认怎么办?

⑧坐在对面的小伙子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开口嘲讽我:“大哥,刚才你真大方!”我听后不知该如何作答,便随口问他:“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办?”

⑨他振振有词地跟我讲:“如今这时代,实在人吃不开。如果刚才我是你,根本不会理睬他,因为我不相信他能跑得过火车!”说完,他便是一阵哈哈大笑。邻座的几位乘客也跟着笑了起来。唯独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⑩三天后,差事办结,我又踏上了那趟火车返程。当再次停在小站时,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找钱的事,虽然心里已不抱希望,但还是有点儿期望。

⑪于是,我打开了车窗,然后向车外张望。我惊喜地发现,那个小贩正在沿着站台,挨个车窗往里探望,似乎并不是在兜售他的吃食。

⑫他是不是在找我?想到这里,我便大声向他呼喊:“老乡,你是在找我吧?”我刚喊了一句,就看见他扭头向我这儿望了一下,并径直向我奔来。

⑬很快,他就来到我跟前。这时,我发现他手里攥着一把零钱。还未等我开口,他就把钱递了过来,气喘吁吁地说:“终于找到你了,这三天我一直在找你,生怕你提前返程错过了。现在好了,你数数,94块钱!”我接过钱时,他黝黑的脸上又现出了一丝笑意 , 与三天前的一模一样,但却找不出一丝狡黠的意味。

⑭在他的话里,我隐约听出,他为找我影响了做生意。于是,我便在刚刚接过的钱里,抽出一张50元的,使劲往他手里塞。他用一句开玩笑的话拒绝了我:“你这是干吗?成心不让我好好做生意呀?”

⑮我见他不愿收下我的钱,只好说:“为了给我找钱,耽误了你的生意,真对不起!”

⑯我刚说完,他就回答了一句让我回味无穷的话:“这是应该的!因为你给过我信任,我理应还你诚信!”

⑰我没想到,这个看似憨厚的小贩,竟然这么会说话。忽然间,我很想吃他的热碗面,于是拿出六块钱,然后对他说:“再给我一份热碗面!”

⑱他愣了一下问:“是想照顾我的生意吧?”

⑲我认真地对他说:“不,我只是想品味一下诚信的味道!”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