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丹湖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返校考试试卷

1953 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 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
A、  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D、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举一反三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的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由朝廷直接委派县令、县尉、县丞等,规定以军功的大小分赐土地,并依据军功为分封新贵族的主要标准,废除田地的封疆阡陌,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变法改制不仅为当时秦国作出贡献,对于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制度的深远影响亦不可低估。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需要,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陈少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政治联姻维护统治利益、达到为其所用目的所采取的和平交往策略。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唐代和亲政策效仿吸收了西汉、隋朝的经验,将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安国定边的主要政策。从唐王朝周边形势来看,少数民族政权第次崛起,给唐造成严峻的统治危机。尤其是吐蕃、突骑施、东突厥、契丹等频繁入侵边境,使唐朝四面受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 因此,唐统治者的民族观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包容性、开放性特征。 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将和亲政策广泛运用于民族关系建构中,有力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材料二

在新中国初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工农教育政策,对广大的农民进行普及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各级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培训,他们对政策的认识更深刻,决策的方式和方法更具灵活性。广西少数民族区域的基础教育,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培育出了大量具有基础文化的建设者。为适应国家的爱国卫生运动,广西还在农民学校、冬训学校和民校等开设了有关医药保健的课程,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民众渐渐摆脱了迷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通过民族教育,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人民逐步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引领下,民族地区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摘编自李梦烁《20世纪50年代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广西的实践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