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0年中考语文仿真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
(3)、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理由。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5)、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的句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长城抒怀
                                                                                                                  高宝军
        横亘在吴起山梁峁崖上的两段古长城,为秦、汉、宋、元、明等历朝历代修筑。由于战争不断,历朝历代修筑长城的工程不断,断断续续,修修补补,积攒成今天这个模样。这些被风吹日晒雨水侵蚀只留有断壁残痕的古长城,朝迎东方日出,暮送大漠夕阳,与毛乌素边缘的荒野朔风融为一体,形成了这里的一大边塞人文景观,构成了一部积淀着吴起千年厚重历史的巨书。
         当你略略了解到这段古长城当年的雄强、悲壮、英勇、激昂的时候,当你登临到这段饱经沧桑、满身疮痍的城墙上的时候,你的心头就会涌起波澜壮阔的风景,你的灵魂就会受到惊心动魄的震撼。这些历经千年风霜的文化古遗,看上去已面目皆非,几乎要化入崇山峻岭中,却仍然魂绕九州,魄萦山河,顽强地支撑着一个民族曾经有过的力量、智慧、毅力、信念,执拗地向后人昭示着冷兵器时代的那股热情、激奋、及其勇猛顽强。尽管说,秦长城未能挽救秦王朝的衰败,明长城也没有挡住明王朝的灭亡,但在当年长矛大刀相搏的时代,入侵者面对这堵城墙,面对城墙上守城的精兵强将、滚木石、强弩箭镞……怎能不望而生畏?
        站在古长城的城墙上,看着这些历经风雨雪霜、从血与火的古战场冷却下来、伤痕累累的身躯,真让我们感慨万千:那生长在长城上的萋萋芳草,莫非就是当年守城将士的忠魂在摇曳;那覆盖在长城上的丛丛花簇,莫非就是过去守城兵卒的热血在倾注;看到远处固守在山颠的烽火台,我仿佛看到了边塞狼烟四起、勇士血染疆土的战斗场面;看着眼前依稀可辨的夯土层,我似乎看到了汗流浃背筑城、悲壮倒在墙跟的累累白骨。肆虐的朔风卷起在长城脚下,荒山野岭的落叶枯枝被吹得呼呼作响,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古战场上战鼓声、马蹄声、喊杀声,响起了几声胡笳和羌笛的哀音伴着孟姜女的哭声。呵,从千年历史隧洞中走来的古长城,被风霜雨雪消损得瘦骨嶙峋的古长城,你默守在北国之疆,你静卧在群山之巅,你守望着什么?你期盼着什么?
每当一个日出、日落的时候,你都睁大眼睛,屏住呼吸,打量着历史的脚步走向那里,是战争的余音,还是和平的黎明;每当一次潮涨、潮落的时候,你都侧耳静听,静听那人类的心声、时代的节律如何跳动,是悲伤的窒息,还是幸福的愉悦。血染长城魂魄在,骨垒历史意志坚。而今的古长城,抗住了塞上漫天风雨的浸淫,挺过了厚厚冰雪的覆盖,用伤痕累累的身躯迎来了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盛世年华。
         花开长城内外,春满北国风光。今天,吴起境内古长城已被一丛丛碧绿的沙棘,妆扮成一条翡翠般的玉带,长城脚下,山丹丹又红遍了背洼,毛头柳又绿了河滩,川道上车水马龙,县城内高楼林立,人们的脸上都刻上了幸福的烙印……透过重重关山,顺着这条蜿蜒起伏的巨蟒眺望,我看到人类渴望和平的意愿,正凝成一道绿色的万里长城。
         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战争的硝烟云开雾散。古长城坍塌了,坍塌得几近废墟。我知道,这座被称为世界之最的宏大工程,这座曾发挥着军事作用的钢铁长城,还要坍塌,还要破败,最终将要在历史的更替和岁月的推移中,消失在朔风暴雨下,消失在大漠荒野上。人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也不再是仅仅围着长城打转,拼搏性命!
        这,是长城的历史见证;这,是长城的时代感言。
        花朵凋谢了,种子却成熟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古长城废弃了,它的灵魂却萦绕在群山之中。古长城用它刚刚演出完一个个悲剧后“谢幕”的表情,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衷情:“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国歌在耳畔响起,长城在眼前浮现。
        呵,长城,你是母亲,你是壁垒,你是旗帜。你抚育了英雄的华夏儿女,你目睹了民族的沧桑巨变,你经历了战争的烽火狼烟,你记载了历史的兴衰荣辱,站在你的身旁,一种崇高的情感在我心中激荡!
        长城,我记忆中的古长城,魂魄永驻!
        长城,我心目中的新长城,精神长存!

深层次阅读赏析。

                                                                                                                                       两个邮递员

                                                                                                                                            王安忆

        ①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地骑车走了。

        ②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发出一些青春痘。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他说:“对了,他不来了。”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么好啊!”毫不掩饰对那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我说。“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地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地快乐地骑远了。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的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他的很黑的眼睛在帽沿下闪着亮光,令人很不忍心拒绝他,可是却从心底里觉得这报道写起来有些困难。

        ③现在,我们这里的邮递员又换了一个白净的圆脸的女孩,说话很害羞,工作也负责,我问她:“新来的?”她小声说:“已经来了两个月了。”我不由得想:她是多么年轻啊!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而此时我却想起了那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他是一个天才的好木匠。

    ②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他曾经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③有时,他会对着一棵树说:“你呀,可以打成一个衣柜、一张桌子……”甚至,他还能比划出这柜这桌台面和腿脚的尺寸。一年后,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找他来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却笃悠悠地道:“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④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木匠,而且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备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更是活灵活现,他给出嫁的姑娘打家具,从他手底下出来的蝴蝶、鲤鱼,让那些女孩子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最让人惊叹的是他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个树节说不定就成了蝴蝶翅翼上的花纹,一道裂纹则被他修饰成鲤鱼的眼睛……

    ⑤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慢慢踱步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⑥我在老家的时候,常常满怀着崇拜看他做木工活儿。他快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自由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移,化腐朽为神奇……

    ⑦但是,村里人叫他懒木匠。

    ⑧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坚决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一律眼睛不抬地回答说:“没空儿。”

    ⑨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⑩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勺,粪勺的柄坏了。刚好木匠从门前过,于是我马上叫住了他,递上一支烟问:“你忙不忙?”他摇头说不忙。我立马请求:“要不,帮我安个粪勺柄吧?”他半点都不犹豫地回绝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随即,把还没来得及点的烟塞回我手里,走了。

    ⑪我有些生气。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勺柄,边叨叨着:“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木匠也得做这些活。他转了几家工地,非认死理,觉得木匠坚决不能干铁匠的活。推了那些挣钱的活,非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⑫我说:“这人,怪啊!”

    ⑬我很少回老家,对木匠的记忆也渐渐淡了。

⑭某天,在办公室干完七零八碎的事情,那些声音依然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你看着写。

    ——我们杂志才办,要不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要不要搞搞文学创作啊,网络上狗血的故事多得很啊!

    ⑮我拒接了所有的邀约和请求,也许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但我觉得我要对得起自己的文字。那一刹那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木匠,甚至理解了他当年不肯为我安粪勺柄的举动。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要的不仅仅是金钱啊!

    ⑯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⑰去年春节我回了老家,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顿时觉得心里有些空,心想:他终究也熬不过去啊!

    ⑱隔天正好碰见他,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递给他一支烟,问:“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

    ⑲我一下子释然了,看着他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轻轻一笑,说:“别的不想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魏巍

    有一天晚上,在行军中,我和一个女同志走在一起。她个子不很高,看样子不过十六七岁,肩膀上挂着干粮袋,还有一把二胡。两个小辫子,在军帽下垂着,悠搭悠搭的,活泼而轻快地走着,还轻轻地哼着什么歌儿。我问:“你是文工团的吗?”

    “是呀!”她回答。接着就告诉我她是才从一营回来的,她们那个小组在那儿呆了四天。说着,又继续轻轻哼着她的歌儿。我打断她,又问:“这四天,你们做了些什么呢?”

    “我们哪,第一天搜集英雄例子,第二天就编,第三天就排,第四天就演。今天刚刚演完,就出发了,你看,弄得我化的妆还没有洗呢!”说到这儿,咯咯地笑起来。也许是怕我看见她脸上涂着的油彩,连忙伸手抓了一把雪,往脸上搓着。对她们这种战斗式的工作作风,我称赞着。她说:“可是粗糙得很哩!……不过,我们想起到作用就是了。你想,咱们的战士们哪有闲空儿,你光去‘绣花’能行吗?所以我们就来快的、简单的。没有灯,就在月光底下。没有台子,就在院子里、田野 上。行军的时候,战士们一边走,我们就一边给他们说唱。…… 我们反对森林子里头耍大刀!”

    “你们的文艺工作可做得真不少啊!” “不只文艺工作哩!我们哪,是什么也做,碰到什么做什么。我还做过伙夫呢!”“伙夫?”

    “呃,前方炊事员可忙哩,他们又送饭又送水,还要送弹药。我看他们忙不过来,就要求当伙夫。另外,我还……”

    “怎么样?”

    “我还当了两个月俘虏营的排长哩!”我看着她那小小的个儿,说话那种孩子气,不由得笑起来。

   “你笑什么!”她正正经经地说,“你别看他们那么老高个子,他们不服从我管理行吗? 我叫他们站着,他们就不敢坐着!” 我不敢大声笑,只在心里笑着。这时候,忽然哨音一响,部队休息了。一闪眼,看不见她。一会儿,听见远处一个石崖上,她用年轻而清脆的声音喊道:

    “同志们,我们唱个歌儿好不好?”下面齐声说:“好!”歌声起了。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她的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

    歌声一落,她走过来,端着两缸子从小河里舀来的水。给了我一缸子,另一缸子,她咕咚咕咚就喝了下去。喝过,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

    我不禁揣想着:半年或者一年之前,她们还是没有经过锻炼的学生,在父母面前,还是平平常常的孩子。而现在竟然在离前线几里路的地方,这样地坦然、愉快,在全世界斗争最激烈最尖锐的战场上做了这许多工作。这是多么叫人羡慕的一件事情!我不由得感叹地说:

   “同志!你们的进步是多么快啊!”“那,靠党的教育,也要靠自己有决心。”“可是,你的决心是什么呢?”

    “我呀?”她羞涩地笑着,低头看着自己的脚,没有说下去。呆了半晌,才又说:“和别人的也差不多!”

    “那么,是要决心入党啊?”她笑了。

    这时候哨音一响,部队又前进了。她抖了抖头发上的雪,我们又走在一起。“不过,我们进步得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哩!”她说,“我们和战士们常在一起,和英雄们在一起,我们自己也就勇敢起来了。”她非常有兴味地谈着:开始出国的时候,她背的东西很多,觉得走不动;可一看战士们比她们背得还重,并且边走边说快板,自己也就走得轻快了。敌机打照明弹,自己觉得很害怕;可战士们却说:“给咱们点起天灯啦,真好走!”自己也就不觉得害怕了。有一次,她看护伤员,别的伤员乐哈哈的,有一个突破三八线战役下来的伤员却唉声叹气。她问他为什么不高兴,那个伤员说:“唉,同志,我流了点血,没有什么说的;只是我觉得我应该冲到三八线以南负伤,不该在三八线以北就负了伤……”另一次,她到前方参加战斗,敌人的炮火打得正猛烈的时候,有几个战士却在那儿满不在乎地缝鞋子。她惊讶地想,为什么炮火连天的时候,战士们干这不相干的事情呢?一问,战士们笑着回答:“不缝鞋子,等一会儿敌人垮了,怎样追击呢!”她说到这里,赞叹地瞧着我说:“你看咱们的战士是不是英雄!在他们负伤以后,还想的是前进;在敌人的炮火最猛烈的时候,想的是追击!我们跟这样的英雄在一起,怎么会不勇敢起来呢!我们将来,也会……”

    “也会怎样啊?”我追问。

    “也会……”她低声又笑了一阵,好像很不容易直说出来。“说呀!”

    “也会当英雄的。”她鼓足勇气,说出了她的心灵里美丽的秘密。然后,她用力踢开一块脚下的石子,抬起头来。在黑夜里,也可以看出她的眼睛里闪着青春的火星。

1951年5月6日

(节选自《魏巍散文选集》,有改动)

【注释】原文中,作者写了抗美援朝时期在朝鲜战场上的几个青春故事。选文是其中一个青年团员的故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