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三台县高中实验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综历史3月开学考试试卷

《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市镇,作为周围乡民商贸的集散地以及地主乡绅居住的集中地。其中少数大镇的繁华必依赖丝、棉等跨地区的贸易发达而成气候,追究其原因,而该镇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例如经丝技术为南浔人所独创,对生丝、绸缎的鉴识,南浔、盛泽的牙人、牙商较之他地更为精明,以及若干公馆、会所以及商业组织的有力参与,等等。总之,事在人为,都是市场“物竞天择”的结果。明清市镇的形成往往是在离县城较远、数县交集的“两不管”地带率先出现;离县城较远,路途为河湖港汊分割,村落细碎成网,小市镇数量反而多起来。有些大市镇的发展,其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 “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

——摘编自《王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材料二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 “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成为主要饮料是在唐宋时期,宋代产茶的区域较唐朝扩大一倍以上。据统计,北宋中叶种植茶叶的面积有80万亩,年产量约相当于今6万吨以上。当时饮茶成风,“略与饮食埒者”。甚至周边少数民族因饮食习惯而需要茶叶,推动茶马贸易的繁盛。

茶叶种植分为官营和民营。民营的种植户多半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时人向神宗的报告谓:“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赋税一律折科,役钱一例均出。”

——整理自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

材料二 “以茶治边”政策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利用其茶叶经济垄断权对西北游牧民族实行的一项羁縻政策,是融茶法、马政、边政于一体的一种边疆统治政策。它在唐宋时期开始萌芽,至明代臻于完善。

明朝时实行税茶和榷茶垄断茶利,同时规定官买余茶的政策,从而集中了大量本色茶叶,这就为“以茶治边”政策提供了茶源。因此,朱元璋指出“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即通过官定比价推行不等价交换,以达到控制西北诸族,“以茶治边”的目的。“令茶价涌贵,番人受制,而良马将不可胜用”,这种贵茶贱马的互市政策成为明代奉行不移的祖宗旧制。

——摘编自郭孟良《试论明代的“以茶治边”政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就有一套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新王后不仅饮茶,还宣传茶的功能,在她的指引下,饮茶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时尚。但是由于茶叶价格昂贵(虽然价格在下降,但直到17世纪末,一磅茶叶的售价仍然相当于1名男仆一两个月的工资),直到17世纪末英国饮茶之风并不盛行。

18世纪初,英国大量进口茶叶,随之英国民众对于饮茶十分热衷。1755年一位到英国旅行的意大利人写道“即使最普通的女仆每天必须喝两次茶以显示身份。”到18世纪末英国人每人每天超过两磅,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喝茶民族。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