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全国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第二次联合考试(I卷)试卷
材料一 到了明朝,学校对学生的品性要求,有专门的稽考簿考核,内容有德行、经艺、治事三项,以德行最为重要。所谓德行,就是指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朱元璋曾专门制定针对生员的八条禁例颁布全国执行。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颁布于全国学校的“卧碑”规定:“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康熙时颁行十六条“圣谕”。作为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原则,其中有:“敦孝弟(悌)以重人伦”“笃家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尚节俭以惜财用”“黜异端以崇正学”“明礼让以厚风俗”等等。雍正时又将此再次申述颁行全国,规定每逢岁科考试,生员必须默写一遍。
——据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整理
材料二
民国初年,时人发出“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呼喊,在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影响之下,人们的德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权时代,人人以自由生活为第一义”,建设“平民的道德”,面向全体国民、追求“平民人格”的实现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理念;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出发,主张德育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和发挥儿童的道德自主性,“要知道处处有德育的机会,事事有德的意思,正不如到特定的地方去寻求”。这表明人们关于德育模式的主张,渐渐由伦理知识本位转向了社会生活本位。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中华民国教育的新宗旨。这些新型的德育观念,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国的德育思想和实践。
——据郑航《“五四”时期的文化革新与近代德育观念的转变》整理
材料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近代 | 1.1842年,美国人派克在广州建立了眼科医院。 2.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 3.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专业化设计。 4.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边区卫生机构出现制度化倾向。 5.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建立了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解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制度分工更加细化。 |
现代 | 6.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 7.2003年,国务院转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到2010年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 8.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9.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 |
——据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