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用新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新发展理念”具体指的是(    )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绿色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放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创新
举一反三
农业文明在社会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所示。

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这类铁臿是安装在木臿刃口上的。

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楼,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魏国的马钧改进前代汲水工具,制成提水工具①。它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

图A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概括地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与自然和谐要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质状况,选择种植不同特性的作物……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摘编自黄巧玲《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A:土壤肥力是农作物收成的唯一影响因素。( )

B:农作物种植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农时。( )

C: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2)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经过城市思想先驱的探索与实践,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工业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概括英国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原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7%、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4)根据材料三,简述我国是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5)综上,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你拟定一则宣传语。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