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2020年中考语文最后一卷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症状患者会不会引发疫情再次爆发?

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之际,浙江、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等多省相继出现了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截至4月1日,全国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例,当日解除隔离30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67例,比前一日减少174例。就此,许多人担心会不会爆发二次疫情。

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是什么意思?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通常指核酸检测)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 抗体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确诊病例,因此不算新增感染病人。

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着传播风险。一是传播的隐匿性。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其导致的传播也难以预防。二是症状的主观性。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认为自己和普通流感没啥区别,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不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难以被发现。三是发现的局限性。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有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难以被发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难应对的病毒,它的传播力很强,虽然年轻人感染后的重症率很低,但整体重症率明显高于流感。无症状感染者是中国进入疫情防控‘下半场’的一类重要监测目标,因为这类患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可以在感染病毒后14天内不发病,病毒在其体内存在时间超过三周,具有传染的可能性,他们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隔离,就存在社区传播的隐患。所以,‘对入境人员实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这一规定很有必要,可以最大限度地筛查来自境外的无症状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是怎么产生的?

无症状感染者,是通过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感染者。钟南山介绍,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不是凭空来的,主要来自两处:一是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二是来自重点疫区。对于已经发生过流行但确诊病例已清零两周以上的地区,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4月1日,接受采访时,钟南山表示无症状感染者不会引起大爆发。他表示,因为我们有强有力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第一时间切断传播链的话,不会出现像第一波那样的疫情爆发。大家大可不必担心。

但是,4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显,但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传播规律也缺乏想象力,新冠病毒从一开始的我们以为会导致高烧、咳嗽,到后来才知道,新冠病毒并不会一开始就导致高烧,也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有高烧的症状;再然后,又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健康的人,很有可能携带病毒,并传染给他人,但他人很有可能出现症状。无症状感染者,就如同一颗埋在健康人群中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造成疫情反扑,所以还不是歇口气的时候,还要对疫情是否反复保持足够警惕。”

作为全国重点疫区的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4月6日消息,2020年4月5日0时至24时,全市累计治愈出院46863人,累计死亡2571人。现有确诊病例574人(重症148人、危重症83人),现有疑似病例0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4人,当日解除隔离43人,正在医学观察673人。

材料二

小小健康码,安全你我他

为了有效防控,方便大家复工复产,全国各地推出了“健康码”。河南健康码是以居民或者返岗人员申报的健康数据为基础,通过自行在线申报,经后台审核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作为个人健康信息的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动态管理、跨域互认、全区乃至全国通用”

河南健康码结合了用户自行申报及政府数字化分析等,动态生成红、黄、绿三色“健康码”,通过支付宝平台进行发布:“红码”人员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按规定落实隔离管控措施;“黄码”人员要自觉居家隔离;持“绿码”者,体温检测正常后通行或复工。

河南健康码适用于在豫和拟入豫人员,河南省内居民可凭健康码出入居民小区(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商场、超市、商业楼宇、农贸市场、金融经营网点、景区景点、宾馆、车站、码头、机场、文化体育场馆等场所。同时,健康码也支持乘坐地铁、公交、长途客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浙江与河南已签署“健康码”互认合作协议,为200万河南籍工人返浙复工打开了绿灯。河南人在支付宝上搜索领取“浙江健康码”,获得绿码后可以在河南通行,回浙江复工。目前,河南正在积极拓展与其他省份的健康码互认机制,切实保障好复产复工与劳务输出。

河南健康码申请流程图:

(以上资料根据《郑州晚报》《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编)

周末,上完网课的小明搜集了一些关于无症状感染患者和健康码的相关知识,并为奶奶讲解起来。

(1)、在下列知识讲解中,小明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郑州籍市民刘先生可以拿出打印好的健康码直接进入社区。 B、来郑州工作的浙江籍王女士要通过区域互认后方可利用健康码进入工作区域。 C、4月8日武汉解封后,自武汉归来的叔叔需要主动去社区医院检测后才能决定是否进入小区。 D、我国目前的防疫情况严防死守,所以爆发二次疫情可能性不大。
(2)、奶奶想去超市买菜,却不会申请健康码,小明需要帮助奶奶申请一个健康码,请你帮小明写出申请操作流程。
(3)、奶奶听了小明的讲解,颇有感触地说:“这个新冠病毒很狡猾啊!”你能结合材料一分析新冠病毒“狡猾”在哪里吗?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一:中国青年网南京12月13日电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五台山丛葬地纪念碑、北极阁丛葬地纪念碑等多地,民众自发以各种形式祭奠遇难同胞。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
今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播放了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一幅“五洲同怀民族情,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醒目。可容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
材料二:听听来自和平的声音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活动中南京市77名青少年代表宣读了《和平宣言》。
材料三:日媒为何在公祭日安静异常?
中新网12月15日电中国举行了国家公祭仪式。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让人吃惊的是,作为当年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前一天,日本媒体静得出奇。文章摘编如下:
12月12日记者翻遍了当天日本六大主流报纸,关于南京大屠杀和中国国家公祭日,无只字片语。即使在包罗万象的日本互联网上,也只有引自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看不到本土媒体的评论。
日本左翼媒体对这一事件掌握的资料不多,右翼媒体又故意抹杀,因此就出现了日本媒体对“南京大虐杀”纪念日、中国国家公祭日冷淡处置的奇怪现象。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为语气停顿的标志。所谓“句”就是一句话讲完了,在字的旁边画一个圆点或圆圈表示终结。“读”(音“豆”)则是话还没完,但语气又得停顿一下,就在字的后面或旁边加一个斜点,形如今天的顿号。所以句读又俗称“圈点”。有人支持书加句读,认为这样能使文意更明晰。唐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从一个人为古书断句的水平,即可窥见他做学问的水准。但也有人觉得水平不够才需要标有句读的书,正如现在小孩子才需要拼音读本。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藉其间”是有失水准的。

    有意思的是,古文阅读如果断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吝啬主人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诗句逐客,机灵的客人却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含义就完全相反了。《论语》也有断句争议。比如“厩焚,子退朝,曰:①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被烧了,孔子下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而不问马怎么样。这是说孔子以人为本,轻财物而重人命。我们今天读的《论语》,也多采用这个版本的断句和注释。但古时就有人提出异议:马也是生灵,怎能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另一种断句法:“②伤人乎不问马”(此处“不”同“否”。)先确定是否伤到人,再问马的情况。

    无论怎样,句读只是为了断句,可以算作标点符号的前身,但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的工作,句读却无法承担,还得交给“也”“乎”“耶”这类专职的语气词。今天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晚清民国时借鉴西方标点设计的,历史不过百年。它体系完整,既能表示停顿,亦可表示语气、词语性质等。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除了用逗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停顿与结束,还用问号来表达语气,让语义更明确。

【材料二】

    写错了怎么办?古文的修改最常见的是直接抹掉,简单粗暴,就叫做“涂”,这常见于书法家的即兴创作。因为兴之所起,往往免不了涂改。比如《兰亭集序》就创作于王羲之与友人聚会游玩,酒酣尽兴之时。描绘清丽淡雅的自然风光时心情欢快畅达,转而又兴尽悲来,慨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有趣的是,等王羲之酒醒后想要重写,却怎么也达不到最初的境界。作品中的涂改和隽逸潇洒的字体一起构成了“天下第一行书”中饱含情绪的自然美。讲究一些的涂法还可以用雌黄遮盖原本的墨迹,并在上面重新书写,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所以“雌黄”也有篡改之意,还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除了涂,也可以用一些符号表示修改。苏东坡《寒食帖》中,表示删除的时候,就在字的右边点四个小点。敦煌发现的《搜神记》中有个对调符号的故事,说赵颜子十九岁就会死。后来他买通了管生死的南斗和北斗星君,让南斗在他的寿数“十九”之间“取笔乙复边”,从而把十九改成了九十。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发现字句颠倒错乱时,用“乙”字形来表示字序对调,今天的对调符号也与它相似。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材料一)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材料二)

关于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调查(见图)

(材料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大爆发。在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时代,中国人逐渐产生了家国意识,产生了我们至今所尊崇的一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这个精神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面,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延续。

封建时代,文人墨客早就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帮助汉武帝解决北方匈奴之患;到五胡乱华时期南方汉室政权对故土的眷恋;到岳母刺字、杨门一家忠烈流传千年成佳话,中国人始终把安国兴邦当作最崇高的理想。

到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变化,来自外国的威胁成为大家的共同矛盾。在抗日战争、历次反侵略战争牺牲的仁人志士们就是为了守护大家共同的家园——中国,而舍小家顾大家,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他们为了国家兴亡,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值得赞颂千遍。

(材料四)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        两相依。没有国哪有家,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那些“最美逆行者”、主动“请战”的干        部、坚守在疫情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基层一线干部,他们身上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        壮志情怀,那种以国家、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是在生动诠释        最美的“家国情怀”,他们用无私无畏守护岗位职责,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抗“疫”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