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0年28中教育集团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诗词之美:中华文化中最耀眼的星

(王立群)

①中国文化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诗词是树。无根固然不会有枝有花,但如没有树,根和枝又有何用?字、词只能是构件,只有诗词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②文字、成语都有其美,而诗词之美则是文字与成语无法比拟的。

③因为诗词拥有绝美的表现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寒冬的冰雪之美。“梨花一枝春带雨”,写透女神的面带泪珠之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绝难用文字形容的琵琶声,表达得让人如闻其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山村野外渡口的画面之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达的是恋人之间难分难舍之情,真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副恬淡自然的山居图。这些为中国人熟知的诗句,构成的绝美意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涵育了无数中国人的诗意思维,也深深影响了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汉文化圈的国家。

④文字、成语有其自身之美,诗词之美远胜于二者。

⑤为什么这样说?

⑥诗词有隐约之美。琅琅上口的常见诗词,常常在未入学的孩提时代,已被广泛诵读,读懂它似乎还比较容易。欣赏诗词,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长期的阅读训练,即使有了这一切,遇到艰涩难懂的诗句,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你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它的美,它的某些信息片段,但你始终无法清晰地把握到它的确切内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这首《锦瑟》诗,千百年来几乎无人可以透彻确解。

⑦诗词有结构之美。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流水式结构;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并列式结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前叙后议式结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结情的结构,前三句写送别,最后一句写景。诗词之中的结构之美,远比这篇小文所说的复杂得多。诗词的结构之美,是文字、成语所不具备的,因为文字、成语是字、词,诗词是篇,二者不具备可比性。唯其如此,诗词更美,更耐咀嚼。

⑧诗词有多重功能。诗词可抒情。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的伤感,巨大的悲痛,难言的苦衷,诸味杂陈的滋味,岂是一字一词可以担当?诗词可以议论,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力驳晚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诗歌大家的手中,诗词无所不能,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一切用散文表达的内容,诗词皆可表达。诗词可以表达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人们熟知的诗句。

⑨诗词有声韵之美。中国古典诗词要讲平仄、对仗、声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⑩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两联之中,上联第二句第二字与下联首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全诗“吴”“孤”“壶”三个韵脚,皆属上平声七虞韵,全诗形成了平仄相对的声律之美,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声韵之美。

⑪一句话,集诸美于一身的诗词,永远是中华文化耀眼星空中最亮的星星。

(1)、为什么说诗词之美是文字与成语无法比拟的?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诗词之美?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简析文章第六段加点词语“确切”的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孔洞洞”话峄山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的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始。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15米、宽8米的独体“鼇”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独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强。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

(选自2014年《齐鲁晚报》)

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材料一)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材料二)

关于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调查(见图)

(材料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大爆发。在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时代,中国人逐渐产生了家国意识,产生了我们至今所尊崇的一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的家国情怀,这个精神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面,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延续。

封建时代,文人墨客早就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帮助汉武帝解决北方匈奴之患;到五胡乱华时期南方汉室政权对故土的眷恋;到岳母刺字、杨门一家忠烈流传千年成佳话,中国人始终把安国兴邦当作最崇高的理想。

到了近现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变化,来自外国的威胁成为大家的共同矛盾。在抗日战争、历次反侵略战争牺牲的仁人志士们就是为了守护大家共同的家园——中国,而舍小家顾大家,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他们为了国家兴亡,所做出的艰苦努力,他们的家国情怀,都值得赞颂千遍。

(材料四)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        两相依。没有国哪有家,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那些“最美逆行者”、主动“请战”的干        部、坚守在疫情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基层一线干部,他们身上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        壮志情怀,那种以国家、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是在生动诠释        最美的“家国情怀”,他们用无私无畏守护岗位职责,捍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抗“疫”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 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M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 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垃圾:指无法利用、废弃的物品。

垃圾食品:提供超过人体需要的热量、变成人体多余成分而影响人的健康的食品。

垃圾快乐:获得短暂快感,却对自身无任何提升的快乐。越来越多的人们沉浸在垃圾快乐中,难以自拔。

材料二

有哪些年轻人千万不能碰的东西?有个高赞的答案:年轻人千万不能碰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

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发现;有一样东西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难以戒除,它们是那些娱乐产品——游戏、八卦、直播等等。运行商开发这些产品不是为了“快乐”,唯一的目的就是赚钱。这些产品背后有强大专业的团队,他们会根据大众的心理,设计出一环扣一环的产品,能不断刺激你的神经,让你感到快乐、欲罢不能。它们默不作声地让你慢慢成瘾,一层“快乐”的糖衣之下,也许会有刹那甜蜜的错觉,一旦尝到了甜头,就会忍不住地想要更多,久而久之,它会让你快乐的阈值变高,没法用长时间的付出,来换取工作、学习、锻炼的快乐,而认为这都是些“无聊”的事情。除了让你爽的“电子毒品”,你实在无法再对其他东西感到快乐。这就跟靠吸毒来逃避生活没有任何的区别。

为什么有人会沉浸于“垃圾快乐”中不能自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反馈时间越短越容易获得快感就越容易上瘾。你玩一会儿游戏,马上就能获得爽感,看一个搞笑短视频,马上就能哈哈大笑。情绪带来的快感,让人忍不住上瘾,这么舒服的事情,谁愿意舍弃呢?

“垃圾快乐”就像快餐,简单好吃,长期吃下去却会拖垮你的身体。刷“垃圾快乐”一时爽!一直刷“垃圾快乐”你就废!“垃圾快乐”,让你的意志迷失,你终将尝到它带来的苦。

材料三

家长怎么做,才可以避免孩子迷恋“垃圾快乐”呢?

⑴家长多陪伴孩子。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迷恋“垃圾快乐”,很多是因为家长陪伴孩子太少,孩子想和家长亲近,但是找不到家长,孩子就会把这种感情寄托在这些“垃圾快乐”上,因为这些东西可以及时满足孩子,而且还能让孩子暂时忘记些烦恼。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远离“垃圾快乐”,必须从陪伴孩子开始。

⑵家长以身作则。要不想让孩子沉迷“垃圾快乐”,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以身作则,守着孩子的时候不要玩游戏,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

⑶家长要创造环境,把孩子的时间充实起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渐渐帮助孩子摆脱“垃圾快乐”。

⑷家长给孩子定时定量。其实这些“垃圾快乐”也不是说一点不能接触,可以适当接触但是不能沉迷。所以允许孩子接触“垃圾快乐”时要给孩子定时定量,规定时间和内容,一旦到了规定的时间,就要立马结束。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象

①“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象呢?

②《论语·雍也》载:“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意思是说:聪明的人性情好动,才思敏捷,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所以借水来比喻;仁厚的性情好静,仁慈宽容,就像山一样稳重不动,所以借山来比喻。这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注重自然与人格相融合的“比德说”的源头。

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这算是“比德说”的正式得名。“君子比德于玉”的“玉”就是玉石,“仁者乐山”的“山”就是山石。用石头来比喻人,既有温润的一面,也有沉稳的一面。除了“比德于玉”,《孔子集语》中还记载了孔子“比德于水”的说法。卷三《荀子·宥坐》中,孔子在回答子贡“为什么君子都喜欢看水”这个问题时是这么说的:这水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细细观察。在孔子看来,君子看水何尝不是在观照自身呢。

④除了孔子外,老子对水同样大加赞赏,不吝溢美之词。《老子》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是至善至美的东西,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⑤由此可见,“山水”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化身、德的极致,它所承载的是大美大德的精神内涵。所以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比德”于“山水”,每有闲暇,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

⑥儒家、道家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深刻的认识,特别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最终归于人,天要为人所用,强调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最终归于自然,强调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的理想境界。禅宗强调人性即佛性,这与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几种“天人合一”观都对中国山水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又以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影响尤为显著。《老子》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就是“天道”“天性”,“天人合一”就是回归“天道”,与“天性”相合,最终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纷纷投向到自然界的山水之中,通过与自然山水的接触,去真切领略蕴含在山水胜境之中“道”的真谛。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