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苏州市梁丰初中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栀子味

成丽

①我的家乡在鄂南山区,山高,日照短,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记事起,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因为家家户户要蒸新麦包子。

②小麦的出苗、抽穗、拔节、孕穗,每一步都牵着农人的心。抢收小麦,脱粒,翻晒,都赶在端午节前,磨成面粉,是对庄稼人的认可,也是一家人对端午的期盼。我的母亲侍弄土地与饲养猪圈内的猪一样尽心。她深知,土地的回馈会让全家人肚子鼓起来,而家畜的回馈是温饱向小康的过渡和延伸。

③母亲不与别人同,她在端午临近,磨小麦粉时,愿意多付些加工费,要求碎三次。磨好的麦面分三等:一等粉是精白面粉,二等粉稍黑、粉粒稍大、带细小的麦皮,三等就是粗糙的麦麸。端午节一大早,母亲将前夜发酵溶解的酒曲均匀洒到精白面粉上,加水、揉成团。馅或红糖,或白糖,或粉丝菜末,也有不包馅的,做圆馒头。她分门别类将发好的粉团子捡到铺了芭蕉叶的蒸笼上,放进大灶的锅里蒸。我也早早起床手忙脚乱地帮忙拨火、添柴,将灶膛烧得旺旺的。我的眼睛不断望那高高的灶台,想象着腾腾热气的蒸笼里包子由扁圆、圆、膨胀的过程,口水和向往时时涌起。

④母亲并不着急将包子端下来,她煮上咸蛋,让父亲将房前屋后的栀子花采回,洗净,焯水,清炒。若村里有人杀猪卖肉,母亲会为我们买一小块肉来打牙祭,将栀子花与猪肉煮成肉片汤。用栀子花做成的菜肴,清香、鲜嫩,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随处可见的栀子花,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白色的单瓣中露出米色的笑脸,于苍翠的山野中摇曳着舞姿,经久不凋。在五月,夏季的菜蔬不接之时,也成了山里人家餐桌上的精美食材。

⑤香气扑鼻的栀子花肉汤,馋涎欲滴的包子,无异于我贫瘠童年里的山珍。记得那年,我一口气吃了五个碗口大的包子,外加一个咸蛋,一碗汤。吃完后面粉包子的高吸水率遇汤水发胀,肚子撑得要命,坐着、躺着都难受。母亲有些着急,似又没什么办法,说:你今天绝不能喝水了,要不然胃要胀坏的。

⑥那年头,包子是端午节里最好的食物(家乡不兴包粽子)。端午节走亲访友,一提白面包子,几许盐蛋,便是体面的礼物。一般农村家庭一年到头只蒸一次包子。碰上小麦收成不好,一年连一次包子都吃不上。母亲每次能将五格蒸笼蒸满。她将有馅的包子先吃,没馅的用干净白布盖着,三五天加热一次。那些馒头,就着稀饭,能从小端阳初五吃到月底。

⑦有的年份,到六七月青黄不接时,邻家只能靠野菜和稀饭艰难度日。母亲将麦麸送去再加工,碎成粉,与端午节时留下来的二等粉,做成面糊或面疙瘩;再拿出一小部分面粉揉成团蒸熟,洒上精盐和白糖,用陶罐密封数天,长霉,暴晒成香甜可口的褐色麦酱。我们蘸着这些麦酱,就着晒干的栀子花,味蕾不再那么单调。无论是粗茶淡饭还是清汤寡水,有母亲在我们照样能如吃山珍海味一样,吃得肚胀腹圆。多年后,再想起这事,比起同村人,我家兄妹七人的童年有了色彩!

⑧随着我远离家乡,父母的离世,家乡的栀子花和白面包子,在我的视线里渐行渐远。今年端午来临,路边那一丛栀子花叩醒我久远的记忆。漫步街头,巷子里粽子的飘香再也无法替代昔日白面包子的新麦香。街边亦有老妪提着栀子花叫卖,一时想起来母亲,就买了几枝回家,那花多是庭院种植,肥厚、浓香,富贵有余,清纯不足。只是,此刻心念处,家乡的栀子花与母亲含笑的脸再现,重叠,质朴的暗香一点点往心底深处渗透。

⑨栀子花的花语是“................”。把我的爱给你,把我一切给你,我无悔!栀子花语带着绵长的母爱,于流年的端午,温暖,久久。

(有删改)

(1)、围绕端午节,作者叙述了关于自己的哪几件事?
(2)、第④段画线句颇具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4)、在第⑨段横线上为栀子花写一句花语,并说说你这样写的理由。
(5)、读完此文后两位同学交流文章的标题,你觉得读者2应该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①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②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③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④蚂蚁并不聪明,但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可以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或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

    ⑤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⑥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⑦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⑧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选自《智慧背囊》,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敢老的父亲

    父亲比我大了整整50岁,老来得子,高兴得放了两大挂鞭炮,摆了10桌宴席,还开了那瓶存放了两年都没舍得喝的五粮液。

    8岁时,父亲带我去学二胡,从家到少年宫,骑自行车足足要一个小时。等我放学了,他把我送过去,晚上9点再去接我。到家时,已经10点多了,我饭没吃,功课也没做,不得不继续奋战到深夜。于是,父亲决定买一辆摩托车,这样我就能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我妈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能学会吗?”父亲握紧拳头,一边展示胳膊上的肌肉一边豪情万丈地说:“穆桂英53岁还挂帅出征呢,我是个大老爷们,小小摩托车还征服不了?”他胳膊上的肌肉松垮垮的,看得我一个劲儿地捂着嘴偷笑。

    我10岁时,父亲60岁,从单位光荣退休后的第二天,他就找个人多的街道,摆起了修鞋摊。收费低,活儿做得又好,常常忙得抽不出身吃饭。以前的同事闲逛到他的摊前,不解地调侃:“老黄,退休工资还不够花呀?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干这活。你这手艺什么时候学会的呀?”父亲一边抱着鞋飞针走线,一边爽朗地笑:“这么年轻就闲着,还不得闲出病来。”看着他沟壑丛生的脸,我忽然感觉有点难为情。

    我读高三那年,父亲执意在学校附近租间房子,学人家搞陪读,还不辞辛苦地把修鞋摊也搬了过来。我上课时,他在家做饭;我放学时,他急匆匆出摊。饭做早了会凉,但他总是把时间掐得很准,每次我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可这样的话,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干活,能吃饭时菜早已凉透。我帮他收摊,一个补鞋的中年妇女说:“你孙子都这么大了呀,干吗还这么拼命?让儿子养着就好了。”我站在旁边,脸上火烧火燎的,命令他:“以后不要再摆摊了,家里又不是穷得揭不开锅!”他把脸一沉,气呼呼地说:“我还这么年轻,还能多挣点!”说这话时,他68岁,原本挺拔的腰身已经有些佝偻。

    大学时,远离家乡,我和父亲难得见上一面,所有的交流都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维系。他总是在电话里说:“想买啥就买啥,别太寒碜,我还年轻,养得起你。”

    毕业后,我留在大城市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自己离远方的父母越来越远,连电话都打得少了。偶尔打过去,父亲还是那一套话:“家里一切都好,我这么年轻,能有什么事儿啊?在外面好好干,别瞎操心!”听他这样说,我就真的很少操心,连谈恋爱、买房子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父母的经济支援。此时的父亲已经快80岁了,我知道他已经不年轻,但是我却一直以为他至少身体健康、没病没灾。直到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我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秘密,我一直不知道。

    父亲病了,是脑出血。他一直有高血压,常年离不开降压药。他是在鞋摊前病倒的,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年轻人都避之不及,何况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父亲躺在床上,高大的身躯被岁月打磨得像一片瘦小的叶子,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头发白得如一团蓬松的棉花。而一周前,他还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还年轻……”看见我,父亲想要坐起来,并努力张大干瘪的嘴,做好了展示年轻的准备,但最终,只发出极低的声音:“我一直不敢老,怕我老了,你就没有父亲帮、没有父亲疼了,可我还是老了……”

    原来,这么些年,父亲一直在用行动和语言激励自己、强逼自己时刻保持年轻状态,好给我挣足够多的钱,给我足够多的帮助,给我足够多的爱,也给我足够多的从容与坦然,让我不会因为有一个年迈的父亲而自卑自怜!

    而我,居然根本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竟在他夸耀自己还年轻时,曾生出一丝厌恶与不满。如今,在父亲病床前,看着老如朽木的父亲,我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三颗枸杞豆(节选)
程海
    星期日到了。我在村子里玩了整整一上午,觉得腻味透了。我多么想念我的小树林啊!多么想念我的可敬的三叔啊!
    下午的小树林静悄悄的,各种花儿、草儿,连那些爱吵闹的小山雀,也仿佛午睡了,一点儿声息也没有。
    他果然又在里边,斜躺在一堆野草上,显出十分衰弱的样子。
    他忽然站起来,走到我的身边,大大的眼睛闪露出笑意。我跟着他走到他刚才躺过的地方,坐了下来,忽然发现脚前的泥土上画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画儿:一座歪歪斜斜的塔,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些画儿下面画了三个圆圆的“○”,好像滚动的铁环。
    “三叔,你画的是什么?”
    “画的都是三叔。”
    “可一点儿也不像你呀?”
    “像,很像!”他凄然一笑,指着塔说,“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沮丧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
    “那老师一定会批评你了。”
    “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了,太不了解它们了。”
    我沉默了,抬头望他,不知为什么,他眼眶里滴下几滴泪水。
    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身边的三叔忽然喊道:“太阳!”接着,两只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它似的。
    “太阳能捉住吗?”我天真地问道。
    “能!能呀!我以前老是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了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
    “太阳里有火,一定很烫手吧?”我说。
    “是呵,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但一把它捉到手,就变了,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里面放满了五彩的宝石。太阳的光芒都是从这些五彩的宝石上放射出来的,所以才这么亮。”
    他忽然俯下身,用手捏住我的脸蛋。我疼得差点儿叫起来,他一点儿没有觉察到我的痛楚,口里喃喃地说:“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
    我一下站起来,逃跑了。
    秋天又来到了山沟,小树林的叶子变得殷红殷红,好像里边藏着一个发出红光的太阳。
    那位三叔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已经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了。临死时,好多亲友都去探望他,我的父亲和母亲也去了。我没有去,我怕再看见他那张凄楚、苍白的脸。但他似乎没有忘记我,托父亲给我捎回一件临别的赠礼——三颗红色枸杞豆,这也许是三叔留给我的最后一个谜语。但我这回把它猜出来了。
    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
    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
    于是,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当我成为植物学家后,爸爸以为这是他拳头惩罚的功劳。他的口头禅是:“猪羊怕杀,人怕打!”其实,他的拳头只能伤及我的皮肉,真正征服我的,是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