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入学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但是,什么是“道”?记忆中古代圣哲所讲过的“道”,似乎是很遥远、很玄妙、很高深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中国的圣哲曾经很亲切地告诉我们,国学所讲的“道”是很平实、很常见、很简易的。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家在回答“所谓道,恶乎在”的疑问时,肯定道“无所不在”。佛家说:“担水劈柴, 无非妙道。”原来,“道” 是很平实的,它本来就是我们日用常行的规则:“道” 是很常见的,它无所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道” 是很简易的,我们每时每刻的生命实践就是“道”。所以,“道” 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必须有“道”,我们的生命实践才获得永恒的意义与价值。

本来,国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与价值,他们留下的国学典籍与文献,不仅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道,更加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识道、体道、遵道,最终达到与道为一的目标。所以,国学之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国学实践。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国学、以使自己与道为一的过程。古代中国人思考、信仰、体认天道,但是中国人体认的天道,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的某种外在实体,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日用常行、喜怒哀乐的生活世界之中,是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生活实践即生命活动过程。

由于中国的国学传统更为关注主体实践,而并不特别在意应如何论述客观世界是什么,故而国学的最重要特点不是解释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可见,中国传统国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的特色。《论语》 记载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而孔子的诸多回答则不是概念和定义上的,因为他回答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定义“仁”的概念,而是希望身边的弟子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去实践仁。学生求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仁”的知识,而是如何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实现“仁”,能够在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的生活中去实践和完成“仁”。

中国传统国学的特色、优长,均是体现在实践方面。国学重视知识教育,其教书始终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事。所以,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实践,向来是国学的根本。由于中国传统国学具有实践性的品格,故而先哲给我们谈学习国学的方法,就是要求将国学的求知与实践统一起来。孔子最早提出了“学”、“思”、“行”,荀子提出“闻”、“见”、“知”、“行”,而《中庸》则系统地提出了“学”、“问”、“思”、“辨”、“行”,其实它们最终均可以简化为求知、实践两个基本环节。将躬行实践作为国学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环节,强调教学过程与生活实践过程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教学过程论中最显著的特色。

(摘编自朱汉民《国学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在体认什么是“道”的过程中人的生命可以获得永恒的价值。 B、国学的知识与价值来自于国学典籍与文献,也在于人们的日用常行、喜怒哀乐之中。 C、《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回答学生什么是“仁”的事例说明,孔子更注重于“仁”的实践。 D、要学好国学就要把求知与实践统一起来,只有在实践中去求知,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了国学中古代圣哲所讲的“道”,突出了“道”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关系。 B、文章论证了今人在学习国学的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在生活中处处关注“道”的实践。 C、文章在论证上逐层深入,引领读者通过认识“道”而更深入地认识传统国学的特色。 D、文章论证了中国传统国学所具有的鲜明的实践性特色,对于学习国学具有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所引儒释道对“道”的表述尽管不同,但其所包含的“道”的意义却有相同之处。 B、学习国学实际上是一个在生活实践中识道、体道、遵道的过程,学国学不只是学知识。 C、从孔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实现“仁”来看,国学中的“仁”应归于实践层面。 D、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事这一国学传统,决定了当今的国学教育也应注重生活实践。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世界欢迎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最重要理由。

    众所周知,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它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但“福兮祸之所伏”。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导致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虽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但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仇恨的种子。文艺复兴推动建立了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但这个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延续到今天,就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秩序、世界极大的发展差距。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全球性生态危机相继出现。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世界体系的剧烈动荡。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重新整合:从西欧到美国,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同时,这个世界体系之外,崛起了一股强大的与之对抗的力量——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但这两个体系的冷战因苏联解体而告终。其结局说明,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资本运行的劳动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的。只要这个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仍然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超越它的世界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后冷战时代的冲突也显示,这种动荡与冲突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以伊斯兰复兴运动为背景的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成为对抗西方世界和“现代性”的“文明冲突”。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相生相克,又相克相生。

    文艺复兴极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极大代价:人被神化、异化。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解放人类,但也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它要继续促进发展,但要实现各国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也应该实现可持续的安全与发展。这一次新的文明复兴,要落实到建设“命运共同体”上。

    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推进这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走上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种“斯为美”的文文化,这种推陈出新的文化,这种促进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短短一句话让网友兴奋了。11月12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EAST核聚变装置在2018年实验中又有突破。

    被寄予最大希望的核聚变实验方案叫“托卡马克”——用超强的磁场约束高温的核燃料。EAST又称东方超环,是中国研制的世界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它使用超导体,以最小的能耗获取最强的磁场。EAST近年来一直走在国际竞争最前列,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成绩傲人。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万宝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大家关注的‘1亿度’,是电子温度。媒体喜欢简化成‘等离子体温度1亿度’。”

    “EAST就好比一个炉子,”万宝年说,“炉子越大,越容易提升核心温度。EAST比较小,实现电子温度1亿度比较难;将来ITER(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用同样的办法实现2亿度,就容易多了。”

    万宝年说“实验在8月份就已经完成,但当时没有立即发布,因为确保数据准确需要重新校核所有的测量设备和大量计算。”

    “得到实验结果时,我并没有太激动,因为这是预料之中的。”万宝年说,“这次的实验是我们长期计划中一个点上的阶段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是10月下旬在印度举办的第27届国际聚变能大会上公布的,国际同行给予高度评价。11月12日消息在国内发布后被广为转发。

(摘编自高博《电子温度1亿度,中国人造太阳“内力惊人”》,《科技日报》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

人造太阳指的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中国的人造太阳又称为“东方超环”。中国的人造太阳在全球首次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热核聚变试验堆的一个里程碑。

    人造太阳是清洁能源的代表,与现有的核能(核电站)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利用核聚变,后者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的能量来发电或作为动力驱动,如核动力航母等。

    但是,核电站的核能存在核废料的处理、核辐射、核燃料铀的开采和提料难等问题,安全问题更是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与之相比,人造太阳的安全问题可以控制,而且聚变产物没有放射性。聚变燃料的保存运输、聚变电站的运行都比较安全。聚变原料取之不尽,其主要燃料就是海水中的氘和氚。一升海水提取的氘能产生的聚变能源相当于300升汽油。

    要想让人造太阳的产能和供能成为现实,必须有几个条件。一是1亿度以上的高温,二是长时间约束在有限的空间中,三是有足够高的密度。在高密度条件下,当等离子体温度达到1亿度以上,可使数目可观的粒子具有足够动能克服原子核之间的斥力而实现核聚变反应,从而产生可观的聚变能。

(摘编自张田勘《中国“人造太阳”实现1亿度运行,意味着什么》,《新京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三:

    为推进可控核聚变研究,各国联合推动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近日在科技部举办的中国加入ITER计划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科学家就“核聚变是能源的美好未来吗”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从一种原子核变为另外一种原子核往往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核聚变能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释放的能量,聚变的主要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太阳的中心温度极高,气压达到3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的两个“同胞兄弟”——氘和氚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说,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至少要满足两个苛刻条件。第一,极高的温度。氘核与氚核间发生聚变反应时,温度须达到5000万摄氏度以上。这种在极高温度下才能发生的聚变核反应也称热核反应。第二,充分的约束。即将高温等离子体维持相对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充分地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足够多的能量。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改进磁场的形态和性质,从而能够实现长时间的等离子体的稳定约束,并解决等离子体的加热方法和手段,达到聚变所要求的温度。此外,在此基础上,解决维持运转所耗费的能量大于输出能量的问题。

2017年7月,EAST装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5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创造了核聚变的世界纪录。

    罗德隆说,我国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参与ITER项目10年,中国核聚变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大踏步前进发展。如今,我国在核聚变领域处于与国际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领先的地位。

(摘编自喻思南《走近“颠覆性技术”:核聚变是终极能源吗》,《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6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白鹿原》是一部亦因亦革、继往开来的现实主义巨著。它以多方面的成功,证明了现实主义文学不仅具有自我更新的活力,而且还拥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②就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来看,陈忠实像路遥一样,没有被甚嚣尘上的文学“新风潮”迷惑和裹挟,也从来没有丧失对现实主义文学的信心。创作这样一部小说,既需要成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经验,也需要不为时风所移的冷静和清醒。

    ③陈忠实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能“转益多师”,虔诚而虚心地学习多种模式和风格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他始终珍惜并学习柳青的文学经验,先后买过许多本《创业史》,无数次研读这部艺术性很高的杰作。对柳青来讲,观察先于想象,身历目见是小说家必须跨过去的铁门槛;他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更注重对生活和人物的深入而细致的观察,而不是关起门来凭着才气任意挥洒,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随意杜撰。观察需要付出切实的努力,来不得半点马马虎虎的偷懒,所以,柳青才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陈忠实像柳青一样,按照最老实的方式来写小说。如果说,路遥从柳青那里学来了抒情化的叙述方式,那么,陈忠实则掌握了柳青细致、准确、传神的描写技巧。像柳青一样,陈忠实笔下的人物,也是使用錾子在生活的石头上一下一下凿出来的,几乎个个都给人一种雕塑般的坚实感。陈忠实还从巴尔扎克和哈代的长篇小说中、从契诃夫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从《静静的顿河》《愤怒的葡萄》《碧血黄沙》《百年孤独》和《假如明天来临》等多种样态的外国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中,理解了人与历史的关系,吸纳了新鲜的叙事技巧,领悟到了解决可读性的方法,从而使《白鹿原》成为一部既传统又现代、既庄严又亲切、既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伟大作品。

    ④小说是人类生活别样形态的历史。然而,历史感的丧失,却是当代小说叙事的一大危机。一些小说家的叙事是封闭而苍白的,是没有背景的——既没有现实背景,也没有历史背景。他们笔下的人物与故事,皆如飘忽的影子,忽焉而来,忽焉而去,仿佛无本之木,只有枝叶,没有根系,缺乏清晰的来路和内在的深度。

    ⑤然而,陈忠实认识到了历史与小说的密切关联。没有历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没有历史的人物是不真实的,小说可以被理解为“民族的秘史”。这是更真实的历史,是小说家需要深入理解和叙述的历史。陈忠实通过阅读、调查和思考,深刻地理解了他所叙写的历史生活,理解了处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人。

    ⑥在他的理解中,历史不再是僵硬的公式化表述,人也不再是历史干巴巴的填充物,而是有血有肉的复杂生命体。他写出了真实的历史,也塑造出了真实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爱恨与情仇,有冲突与和解。《白鹿原》中的历史,就是真正属于人的历史。其中的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冲突,是丰富的人性以及复杂的关系引发的冲突,而不再是某种观念抽象的冲突。

    ⑦《白鹿原》在人性的意义上,超越了非人性叙事的狭隘性;在真实性的意义上,克服了教条的历史意识的虚假性。我们从他的叙事中看到了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

(选自李建军《<白鹿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旨趣》,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