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邓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字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丐尊《怎样阅读》)

材料二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提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以上两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两个方面展开说明的,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
(2)、材料二中的“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是否可以去掉?若不能,为什么?
(3)、材料二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①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更让公众群情激愤。
②“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③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
④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
⑤解决“镉大米” 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根本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此外,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摘自新浪网,有删改)

阅读《漫话对联》,完成下列各题。

漫话对联

金虎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B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C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E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影片《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元素

    影片《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是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优秀成果。题材从人性到科幻,从本土到外来,从微观到宏观,任何视角都突出了中国的本土色彩,夹杂着人性和情怀,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来自中国的文化

    《流浪地球》注重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乡土情怀”元素直抵人心。贯穿电影的一条主线就是“家”。以太阳急剧老化、带着地球“流浪”开篇,人类就开始了对“家”的守护和渴望。面对希望,航天员刘培强和以王磊为队长的救援队成员,选择为共同的家园战斗;陷入绝望,人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乡土情怀”始终是中国人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感,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

    “与天抗争”元素蕴含希望。“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从山挡路移走山的“愚公移山”、海成灾填掉海的“精卫填海”、天破了补起来的“女蜗补天” ,到筑人墙堵决口“抗洪水”、手扒废墟指甲脱落“抗地震”,“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而这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即便太阳急剧老化、2500年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这就是中国人“与天抗争”的豪情,始终坚定“人定胜天”,不退缩、不放弃,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

    “世界大同”元素助力共生。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几千年来,世界大同、和合共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全人类采用“饱和式救援”重启发动机也是起源与此。与西万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理念的深刻阐述。

    (选自荔枝网)

    来自中国的“家底”

    《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很多未来场景,以当前的技术储备,并非遥不可及。科幻文学的创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现实生活中进步的科学技术。领航员国际空间站、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这些电影中的“神器”充满想象力,但并非完全空想,大都可以从中国企业的“家底”里找到“影子”。

    在电影中,领航员国际空间站承担了全球通信、信息存储、开辟道路等各项使命,成为地球上全人类的中枢平台和未来希望。在现实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导研发制造的中国“天宫”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影片中,人类为了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建造了1万座行星发动机,其原理是“重核聚变”。在科幻世界中,核能是人类在驰骋宇宙、穿越黑洞、进行空间跳跃等时绝对的主力能源。20世纪人类极为重大的发现之一——核反应可控核聚变,被认为是有可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圣杯”。

    走进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所实验大厅,便能看到一个呈橘红色、椭圆形、放射状的庞大实验装置,这就是中国的“人造太阳”装置,它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相似。

    影片中,没有了太阳光照,地球的气温急剧下降,人类只能依靠地球本身的热量。地核温度高达6000℃,地下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因此,人类转入地下5000米的地下城。现实中,我国“地壳一号”万米钻机已经钻到了地下800米左右的深度,建造地下城,深度已经不成问题。目前,“地壳一号”日钻进速度最快可达到265米,最快机械钻速可达到每小时28.8米。

    顶尖的中国科幻背后是顶尖的中国科技,如果这些电影中的高科技都成了现实,我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选自《科技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的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存在吗?是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J.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重启键”

岑 嵘

伴随着电子游戏机长大的一代人常常会把游戏的经验推及人生,比如他们相信人生如同游戏中的升级闯关,失败了可以一键重启,他们对“重启”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执念,“重启”能获得“新生”的喜悦。

游戏的生产商早就深知“重启”的魅力,这种持续不断的开始,意味着游戏中每个时刻都与其他时刻的隔绝,从而让游戏者割离了正常的时间流动,产生这一局有别于上一局的错觉,同时,每一局的游戏时间也被设计得越来越短,当游戏者一次又一次感到快要成功但却输了时,就会很快按下重启按钮——一切重新开始,最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重启”是游戏设计的路数,在人生的诸多时刻,“重启”这件事对我们充满了诱惑,因为人生总是充满了遗憾。我们常常后悔没有早点买房子,后悔在读书的时候不愿意下功夫,后悔没有多陪伴家人……后悔的事情太多,如果“重启”,就可以弥补这些遗憾,但我们谁都无法回到出生状态,于是我们在心里创造出各种“重启键”。我们通常会在心里设立一座“时间里程碑”,在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会郑重地按下自己的人生的“重启键”,一切仿佛都是新的。

沃顿商学院教授凯瑟琳·米尔科曼等人研究发现:人们常常是到了一个时间“新起点”才去实现他们所谓的目标,例如节食或锻炼。他们把这称为“新起点效应”。据米尔科曼等人统计,美国33.4%的普通大学生会在一周的第一天去锻炼身体,而47.1%的人会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去这么做。在庆祝生日后的次日去健身房的概率也会增加7.5%。同时,人们更可能在生日的后一个月而不是前一个月去健身房。在这些新起点到来之后,人们更有决心去做一些有益且困难的事情。

一切会真的有所改变吗?新起点效应”毕竟只是一个起点,让人们短暂地下决心去实现目标,开始新的人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现目标的动力也会日渐消退,于是我们又在下一个特殊的日子设立另一座“里程碑”,又期待着在某个重要时刻能够重启我们的人生,但未来不过是过去的缩影罢了。

那么,如何才能重启人生呢?

首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主要想要的是什么,不妨把主次目标写在纸上,看看是否都是你想要的,判断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比另一些人工作效率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并且在行动中始终瞄准自己的既定目标。 A 所以你的困惑不是该不该做什么,而是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最想要做什么。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调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天赋,也不在于他们是否有机遇,而在于成功者始终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主要目标,你才能在奋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取得成功,否则只能机械性地“重启”。

主要目标明确之后,要真正“重启人生”,并非要等到什么重要的时刻——最佳的时机永远是当下,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有人想做很多事,常常是说的天花乱坠,就是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可以制定一个微小的可行性计划,突破口也许是读一篇文章,每天锻炼半小时,一天一组俯卧撑,一天写50字……也许最初你会嗤之以鼻,但做一个行动派,让目标够得着,看得见,在一次次小成功的刺激下你会看到质的蜕变,你的美好人生就此重启。

除了这些,我们更需要的是改变固有思维习惯,在困难面前记住困难的模样。如果我们遭遇了挫折却依然按照原来的思路解决问题,那我们还是在同一个“坑”里重蹈覆辙。 C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困在固有的思维惯性中浑然不知。这也并非是他们“冥顽不灵”,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区,它的作用就是专门帮助我们忘记那些痛苦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主动的忘却那些让我们受挫、难受的经历,又不可避免的在同样的问题出现时犯同样的错,所以,敢于直视痛苦才能让你记住它的“面目狰狞”,才能越过相同的“坑”。

如果想要打破思维惯性,我们还要学会向外借力——找到人生导师。 D 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的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向优秀的人借鉴其成功的“法宝”,或许有人会酸溜溜的把成功人士的“业绩”归因于他们的运气,这是愚蠢的想法,虽然这类人成功的路径不可全部复制,但是它山之石定可攻玉。你可以把你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给那些已经在这方面获得成功的人看看。并请他们提提建议。事实上,大部分成功者都是通过模仿他人才取得成功的,没有模仿就不可能创新。如果沉溺于闭门造车,不屑于观察和模仿他人,就会失去借鉴的机会。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必然有他们值得借鉴的过人之处,有了借鉴,我们才能走上“重生”的“捷径”。

所以,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跌倒时,锁定主要目标,摆脱过去的惯性思维,借鉴经验并立即在微小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正确地重启人生。

【注释】①摘自2023年6月16日《今晚报》,有删改。

阅读

维生素D缺了不行,补多了也不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人开始注意对各类营养素的补充。在网络上,不少人表示,自己“晒太阳时间不够多”“骨密度不够高”,因此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但也有人认为,维生素D补充过多“会对肝脏造成危害”。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于人体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能调节血钙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的血钙浓度。

维生素D还参与机体多种机能的调节。维生素D具有激素的功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免疫、炎性反应等。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机体低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也与部分传染病如结核病和流感的发病相关。

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全球维生素D严重缺乏率为15.7%,缺乏率为44.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也指出,2016—2017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2015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

对大多数人来说,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钙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的矿物质异常。此外,缺乏维

生素D也会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不仅易引起佝偻病,还可能由于其骨骼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骼变软和弯曲变形,如形成“X”或“O”形腿、胸骨外凸、囟门闭合延迟、骨盆变窄和脊柱弯曲等。同时,缺乏维生素D往往会导致婴幼儿腹部肌肉发育不良,致使其腹部膨出;在牙齿方面,易导致出牙推迟,龋齿和恒齿稀疏、凹陷。孕妇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软化症,其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容易变形,骨盆变形可致难产。

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老年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常常低于年轻人。老年人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疏松症,进而使其骨折风险增高。

经常晒太阳是既廉价,又能够有效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最好途径。每天在上午9—10时或者下午4—5时的阳光下晒10—20分钟即可。成年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便可大大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我国不少地区食用的维生素D强化牛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维生素D缺乏症。在膳食补充方面,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人奶和普通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也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也并非“越多越好”。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虽然尚未确定,但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产生包括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内的诸多副作用,并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

维生素D既可来源于膳食,又可由皮肤合成,因而较难估计膳食维生素D的供给量。根据我国制定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钙磷供给量充足的条件下,儿童、青少年、成人、孕妇、乳母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及0—1岁婴儿的适宜摄入量均为每天10微克,65岁以上老人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5微克;11岁及以上人群(包括孕妇、乳母)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每天50微克,0—4岁、4—7岁、7—11岁人群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则分别为每天20微克、30微克和45微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