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人生的“重启键”①
岑 嵘
伴随着电子游戏机长大的一代人常常会把游戏的经验推及人生,比如他们相信人生如同游戏中的升级闯关,失败了可以一键重启,他们对“重启”似乎有着某种特别的执念,“重启”能获得“新生”的喜悦。
游戏的生产商早就深知“重启”的魅力,这种持续不断的开始,意味着游戏中每个时刻都与其他时刻的隔绝,从而让游戏者割离了正常的时间流动,产生这一局有别于上一局的错觉,同时,每一局的游戏时间也被设计得越来越短,当游戏者一次又一次感到快要成功但却输了时,就会很快按下重启按钮——一切重新开始,最后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重启”是游戏设计的路数,在人生的诸多时刻,“重启”这件事对我们充满了诱惑,因为人生总是充满了遗憾。我们常常后悔没有早点买房子,后悔在读书的时候不愿意下功夫,后悔没有多陪伴家人……后悔的事情太多,如果“重启”,就可以弥补这些遗憾,但我们谁都无法回到出生状态,于是我们在心里创造出各种“重启键”。我们通常会在心里设立一座“时间里程碑”,在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会郑重地按下自己的人生的“重启键”,一切仿佛都是新的。
沃顿商学院教授凯瑟琳·米尔科曼等人研究发现:人们常常是到了一个时间“新起点”才去实现他们所谓的目标,例如节食或锻炼。他们把这称为“新起点效应”。据米尔科曼等人统计,美国33.4%的普通大学生会在一周的第一天去锻炼身体,而47.1%的人会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去这么做。在庆祝生日后的次日去健身房的概率也会增加7.5%。同时,人们更可能在生日的后一个月而不是前一个月去健身房。在这些新起点到来之后,人们更有决心去做一些有益且困难的事情。
一切会真的有所改变吗?新起点效应”毕竟只是一个起点,让人们短暂地下决心去实现目标,开始新的人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现目标的动力也会日渐消退,于是我们又在下一个特殊的日子设立另一座“里程碑”,又期待着在某个重要时刻能够重启我们的人生,但未来不过是过去的缩影罢了。
那么,如何才能重启人生呢?
首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主要想要的是什么,不妨把主次目标写在纸上,看看是否都是你想要的,判断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比另一些人工作效率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并且在行动中始终瞄准自己的既定目标。 A 所以你的困惑不是该不该做什么,而是还没有想清楚自己最想要做什么。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调查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天赋,也不在于他们是否有机遇,而在于成功者始终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主要目标,你才能在奋斗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取得成功,否则只能机械性地“重启”。
主要目标明确之后,要真正“重启人生”,并非要等到什么重要的时刻——最佳的时机永远是当下,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B 有人想做很多事,常常是说的天花乱坠,就是没有行动,最终一事无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可以制定一个微小的可行性计划,突破口也许是读一篇文章,每天锻炼半小时,一天一组俯卧撑,一天写50字……也许最初你会嗤之以鼻,但做一个行动派,让目标够得着,看得见,在一次次小成功的刺激下你会看到质的蜕变,你的美好人生就此重启。
除了这些,我们更需要的是改变固有思维习惯,在困难面前记住困难的模样。如果我们遭遇了挫折却依然按照原来的思路解决问题,那我们还是在同一个“坑”里重蹈覆辙。 C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困在固有的思维惯性中浑然不知。这也并非是他们“冥顽不灵”,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区,它的作用就是专门帮助我们忘记那些痛苦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更容易主动的忘却那些让我们受挫、难受的经历,又不可避免的在同样的问题出现时犯同样的错,所以,敢于直视痛苦才能让你记住它的“面目狰狞”,才能越过相同的“坑”。
如果想要打破思维惯性,我们还要学会向外借力——找到人生导师。 D 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的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向优秀的人借鉴其成功的“法宝”,或许有人会酸溜溜的把成功人士的“业绩”归因于他们的运气,这是愚蠢的想法,虽然这类人成功的路径不可全部复制,但是它山之石定可攻玉。你可以把你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给那些已经在这方面获得成功的人看看。并请他们提提建议。事实上,大部分成功者都是通过模仿他人才取得成功的,没有模仿就不可能创新。如果沉溺于闭门造车,不屑于观察和模仿他人,就会失去借鉴的机会。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必然有他们值得借鉴的过人之处,有了借鉴,我们才能走上“重生”的“捷径”。
所以,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跌倒时,锁定主要目标,摆脱过去的惯性思维,借鉴经验并立即在微小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正确地重启人生。
【注释】①摘自2023年6月16日《今晚报》,有删改。
经典的“跳蚤实验”说明了这一道理,研究人员将跳蚤放进了一个一米高的玻璃瓶,它很轻易就跳出了瓶子,研究人员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了同一个玻璃瓶,但在瓶口上放置了一块玻璃板,跳蚤每次跳起都会撞在瓶口的玻璃板上,经过多次的尝试,它降低了跳越的高度,再也没有撞到玻璃板。当研究人员随后拿走了玻璃板,跳蚤虽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跳着,却再也没有跳出过玻璃瓶。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