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嘉定区202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花间补读未完书

肖复兴

①田增科老师到澳洲去了。这是他第三次去。我隐隐地感到,这一次,他大概不会回来了。他的几个孩子都在国外干得不错,国内已经没有他的亲人了。他们执意要接老两口出去,尽尽孝心。

②我忽然觉得一下子非常落寞。在偌大的北京,田老师是我唯一的亲戚。我和他交往了四十多年了,过了我的人生的一半,也过了田老师的人生的大半。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酒一样,浓郁芬芳醉人。

③我在汇文中学上初三,田老师教我语文。那时,我十五岁,田老师刚大学毕业,我们开始了这长达三十七年的交往。这中间,是他帮助我修改了我的一篇作文,并亲自推荐参加了北京市少年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那是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会那样迷恋上文学吗?我今天的道路会不会发生变化?我有时这样想,便十分感谢田老师。我永远难忘他将我的那篇作文塞进信封,投递进学校门前的绿色信筒里的情景□我也永远难忘当我的这篇文章被印进书中,他将那喷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递给我手中时比我还要激动的情景□那是一个细雨飘洒的黄昏。

④这中间,还横躺着一个“文化大革命”,说来我当时也许真是十分的可笑,我自以为自己才是革命的,而认为田老师当时有些保守,因为我们两人当时参加的并不是一个战队。有一段时间,我和田老师疏远了。可是,在我即将出发到北大荒插队时,田老师却出现在我的前面。在那些天远路长、心折魂断的日子里,田老师常有信来,一直劝我无论什么样艰苦的条件下千万不要放下笔和书。在那文化凋零的季节,他千方百计为我买了一套《水浒》和一套《三国演义》,在我从北大荒回家探亲假期结束要回北大荒的前夕,赶到我家把书送来。那一晚,偏巧我去和同学们话别没有在家,徒留下桌上一杯已经放凉的茶和漫天的繁星闪烁。

⑤这中间,我和田老师先后结婚生子,先后为老人送终。在那段一根扁担挑着老少两头的艰辛日子里,我待业在家没有工作,他鼓励我别灰心,并送我他的《人间词话》、《红楼梦》等书,还送我一个笔记本,劝我再苦再难,读书是必要的,要相信乾坤有限、时序有心,要相信艺不压身,学问终有用时。

⑥这中间,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他看后觉得不错,亲自骑上自行车跑到报社替我送到编辑的手中,并郑重地推荐给人家的。那篇文章,他至今保留如初,并保留着我中学的作文本。

⑦这中间,他出版的第一本书,特意约我来写序言,我说:“这本书中的这些篇章并不是为文而文,而是一位老教师在和年轻的你坦率真挚地谈心。悠悠读来,我仿佛又回到校园,重温坐在教室里听田老师讲课时那一片温馨,它曾伴我度过少年而渐渐长大。”

⑧这中间,我和田老师一样,做上了中学和大学的老师。我刚刚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田老师都曾经骑着自行车到学校专门听我讲课。我教书的学生在郊区,比较远,但他还是早早就到了。听他的学生要给更为年轻的学生讲课了,他的心情有些激动。田老师走进校园,我看到许多学生趴在教室的窗前好奇地看。那一次,他回家迷了路,兜了好半天的圈子才回到家。

⑨还有一次,他到我教书的中央戏剧学院来听我讲课,我讲朱自清的《背影》,下课后,他告诉我读错了一个字,另外除了应该结合朱自清先生的自身经历,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会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些。我送他一直到学院门口,看着他骑上车在冬天的风中远去,一直到看不见他的背影为止,我才发现自己手中拿着的正是朱自清的《背影》。

⑩四十多年的岁月就这样如水长逝。可以说,我和田老师这四十多年的交往,是读书写书和教书的交往,清淡如水,却也清澈如水,由书滋润着情感,又由情感滋润着书,便也格外湿润而清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保持这么多年的友情的。我和田老师的感情这样平淡又长久地保持着,彼此都感到那情感中因有岁月的沉淀而那样沉甸甸。在春节老北京人讲究亲戚之间互相看望的礼节里,我唯一要看望的就是田老师一个人。

⑪一晃,春节将要来临。田老师却到澳洲去了,而且不会再回来了。春节,我将无处可去。

⑫我想起前年的春节,田老师特意给我寄来一封信,信中夹有一张他在女儿家中门前照的照片,照片后面有田老师抄的一句清诗:“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一下子,遥远的澳洲变得近在咫尺,田老师又像坐在我的身边了。而且,那时总想这个春节田老师不在,下一个春节他是要回来的。毕竟还想着那么多要读的未完的书。

可是,这一次,田老师不会再回来了。他早早寄给我一张贺卡,贺卡上印着积雪覆盖的原野。接到贺卡那天,北京正纷纷扬扬飘飞着冬天以来最大的雪花。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2)、在第③段两处“□”内填上恰当的标点:
(3)、文章写了“我”与田老师读书、写书和教书交往中的事件。阅读第④—⑨段,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不超过30字)

②在年轻时,“我”第一篇文章发表由田老师力荐,“我”给田老师第一本书写序言。

(4)、下列对标题“花间补读未完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田老师一生经历坎坷,告诫我多读书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B、田老师鼓励我在有限的生命里,把没有读过的书都读一遍。 C、我对田老师的付出感激不尽,用自己的勤勉读书回报老师。 D、我与田老师因书结缘,我们一路坚持读书,情谊深厚而芬芳。
(5)、文章第⑪⑬段反复写田老师“不会再回来了”,其作用在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①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这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②在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③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④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建好没多久就会塌了。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⑤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⑥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⑦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5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的负荷。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在有较大跨度的同时兼备较强的承重能力。

⑧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小铁锤

张中杰

   ①“砰!”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了下来。

   ②打小把唯一的儿子当块宝玉呵护,儿子却长了一身营养过剩的懒膘,脾气暴躁。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噤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的一身贼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③“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④“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⑤浇水过多的花根部更易腐烂而早天放不开手的风筝注定飞不高。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⑥“十千米拉练咋能跑得动?两米高的障碍物咋翻过去?”听说新兵蛋子拉练最苦,你常常眼睛盯着天花板,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扔手榴弹意外脱手,班长扑在他身上,受了点儿轻微伤。你听得汗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

   ⑦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⑧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⑨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

  ⑩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虎背熊腰的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彤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铿锵嘿哟,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

   ⑪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黑乎乎的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嗞啦”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

   ⑫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拃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⑬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⑭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⑮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⑯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递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⑰“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  睛。

   ⑱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⑲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送舅舅去医院。舅舅让儿子坐车上等。可他还是规规矩矩地把车停到车位,非扶着舅舅走不可。拍片、查结果,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⑳“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

   ㉑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儿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蒙眬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