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http://tikupic.21cnjy.com/ct20241o/08/f2/08f215e31050f71312817f1b41cb91b8.png)
(1)依据材料一,补全①处的人物和②处的战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海内外华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春秋时代,华夏诸大国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与四夷斗争,护卫和扩大了华夏文明,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则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而在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先秦卷》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对“秦、楚”态度的变化。
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国已经凝聚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其中特别提及:A政治力量渗透达到了底层;B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C而在文化方面,经过共同使用一套文字系统,以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3)结合所学,选择秦汉时期的三件史实对材料三的A、B、C划线内容加以证明。依据所学概括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凝聚所起的共同作用。
材料四:
![](http://tikupic.21cnjy.com/ct20241o/df/6e/df6e0fd0f684bf4523a7a3724d51092d.png)
(4)指出图1和图2内容的关联。并完善图2中①②的内容。
材料五:(太和十八年十二月,494年)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6)综上,指出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