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2014年江西省抚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1日24版)

(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短,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

(2)、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4)、第三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5)、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这样的中国人
         ①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②但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③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④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⑤ 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⑥ 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3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⑦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⑧     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也超出了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有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⑩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⑪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容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⑫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⑬我不知道。
       ⑭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⑮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⑯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⑰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⑱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⑲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选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②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梦是夜的花朵
      ①最近孩子睡觉特别早,而且总是说梦话,像是在和一个人聊天的样子。
      ②自从孩子的妈妈去世后,我明显的感觉到她变得不愿说话了,从前那个好动的女孩子一下子变得文文静静。我多么希望她还像以前那么淘气啊,到处翻弄她收藏的“破烂”,自己玩“过家家”,把自己的屋子弄得像个猪窝。现在,她的屋子干干净净的,却少了一份孩子该有的活泼。
      ③在妻子离去的日子里,我的心常常被思念撕咬着。但我尽力不让女儿看到我的悲伤,总是趁洗脸的时候,把泪水偷偷地运送出去。但孩子似乎一下子懂事了,她怕我伤感,很少和我提起她的妈妈,甚至,连书桌上那张她妈妈的照片也被她放到了相框背面,正面依然是阳光灿烂的她自己,在花丛中翩然如一只欲飞的蝴蝶。
      ④我给她租各种动画片光碟,在电脑上下载游戏,想尽办法让她玩。可她好像突然对这些都没了兴趣,每天回来就埋头写作业,然后就嚷嚷着要睡觉。
      ⑤对于女儿的这些变化,我有些不安,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生病。周末,我领她去吃肯德基,她一个劲的问我几点了。我对她说,今天是周末,作业可以明天写,今天多玩一会儿。她却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对我说,八点半必须到家。到家后,她看了看表,连澡都没洗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了被窝。我有些疑惑,女儿小小的心里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⑥我想孩子的心理一定出了问题。我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说这是典型的忧郁症,是失去了最亲近的人导致的。医生建议我多陪陪孩子。那样有利于她早日从伤心的泥沼中爬上岸来。
      ⑦她生日那天,我领她去滑旱冰,难得看到她那样高兴。看着女儿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雏燕,学着飞翔,我的眼里蓄满了泪。孩子,这才是你应该过的生活。那些生活的苦难,不应是你这样一颗幼小的心灵该承受的啊!
      ⑧可是她并没有忘记她的睡觉时间,滑了一会儿,她就问我几点了。我故意骗她说刚刚七点。她玩得很开心,笑容灿烂,如圣诞的烟花。
      ⑨回到家的时候,她看到闹钟显示已经十点多了,马上问我是不是她的闹钟出了毛病。我点着她的小脑袋.笑着说:“小傻瓜,爸爸骗你的。今天是你的生日,又是周末,就是想让你多玩一会儿……”没想到还没等我说完,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令我手足无措。
      ⑩“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看不到我。会很伤心的……”她伤心的哭着说,“在医院最后一次看妈妈的时候,妈妈对我说,每天晚上九点都会到我梦里来看我,我们还拉了钩呢。”
      ⑪原来,这就是孩子的秘密!
      ⑫我眼前浮现出妻子临终前那张苍白虚弱的脸上尽力露出的微笑,看到她艰难的伸出她的小指,和女儿拉钩,许下她们相约的诺言:每天晚上九点,在梦中,不见不散。
      ⑬为了这个约定,女儿始终坚持晚上九点之前睡觉。
      ⑭我为女儿铺床的时候,一眼便看到了她的妈妈。原来,女儿把妈妈的照片放到了相框的背面,是为了能在睡觉的时候更近地看到她啊!梦真是一件神奇的宝贝!白天丢掉的,可以在梦里捡回来;现实中没有的,可以用梦补上。
      ⑮夜里,我蹑手蹑脚地去女儿的小屋,小心翼翼的给她盖被子。我怕惊动她,她现在一定在和她妈妈玩耍,或者赖在妈妈的怀里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我看着她甜甜的微笑着的脸,在那个梦里,慢慢绽放成花朵。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父 亲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哒、吧哒”着。
父亲把希望全倾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一进屋,就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去城里念书,就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好纽扣,拉顺了衣领……我的眼睛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我嘴唇抽动了半天,也没吐出一个字。
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紧,衣服不大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呐!”
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儿子,似乎要说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粘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吮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山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父亲越走越远,高大的背影却一直在我眼前。
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就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的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紧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的阴影。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父亲忽然怔住了,嘴唇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在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他哭了。
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他那黑瘦的身体,我的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着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勤劳的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课外选段,完成下题。

                                                                                                                        九岁的“电脑莫扎特”

                                                                                                                                     石  兵

        ①九岁的马其顿男孩马科·卡拉萨长得文静清秀,他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和一个俏皮的马尾辫,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但是在电脑领域,他可绝不是个懵懂无知的“黄口小儿”。2010年1月,卡拉萨顺利通过了7个科目的考试,成为了全球最年轻的“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

        ②卡拉萨的父母都是IT专家,开设了一所教授儿童学习电脑知识的学校,这让卡拉萨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电脑。

        ③卡拉萨的父母很早就发现了卡拉萨的电脑天赋,他三岁时就学会了用电脑表达简单的想法,但卡拉萨的父母并不要求他每天必须要完成多少电脑功课,恰恰相反,他们要求卡拉萨每天在电脑旁的时间不得超过三个小时,闲暇时间,他们会带着卡拉萨一同走出户外走进大自然,他们希望卡拉萨有个天真快乐的童年。

        ④卡拉萨喜欢踢足球,喜欢与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事实上,在卡拉萨看来,电脑也是游戏的一部分,他说:“我觉得电脑和足球一样充满了魔力,它吸引着我,我玩得非常快乐!”

        ⑤因为这份毫无压力与功利的热爱,再加上父母的悉心指导,卡拉萨的电脑水平突飞猛进,八岁时,他获得微软颁发的“微软认证专家”证书,在九岁时获得连计算机系统工程师老手都很难拿到的“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执照。之后,他瞬间成为了巴尔干半岛媒体的宠儿。

        ⑥由于政府正在酝酿将马其顿转型为巴尔干地区科技中心,卡拉萨的出现可谓极其“给力”,他还因此受到马其顿总理格鲁埃夫斯基的接见。

        ⑦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卡拉萨也变得忙碌起来,他首次作为系统管理员为一家向残疾人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远程管理网络计算机。卡拉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员工们都非常高兴他们有一个好的管理员,我认为这是实话。”

        ⑧除了当网管之外,卡拉萨还是一名老师。他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负责向八至十一岁的学生传授电脑基本知识,作为学生的同龄人,卡拉萨更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他的课生动有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⑨为了鼓励卡拉萨有更多的时间使用计算机,马其顿政府允许他不用按时上课,有时每月只需几次即可,但卡拉萨还是一直坚持学习其他课程,他说:“电脑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是我前进的动力。”

        ⑩鉴于卡拉萨的电脑天才,他被众多媒体称为“电脑莫扎特”,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他居然从不玩同龄孩子乐此不疲的电脑视频游戏。他说:“我不在电脑上玩游戏,那样没什么意思,我更愿意出去和朋友一起玩游戏。”虽然不玩游戏,但卡拉萨对电脑的着迷程度却是有增无减,就连他九岁生日的蛋糕上也印有“Windows7”图案。

        ⑪尽管卡拉萨在马其顿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但他透露,他非常希望能去美国,因为这样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最新的电脑技术和微软公司。

        ⑫卡拉萨的父母说:“我们常常提醒卡拉萨,你不过是一个电脑顽童,要想成为电脑的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你的爸爸妈妈,我们希望你能一直快乐地走下去!”

                                                                                                                                                                                               (选自《意林》2011年第2期)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②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③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④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⑤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链接四: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

郑振铎

①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喜欢玩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和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②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③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④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⑤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⑥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⑦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⑧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⑨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⑩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⑪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⑫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⑬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⑭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⑮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⑯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⑰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