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市梅苑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考试试卷

阅读《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①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尝试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②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箱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耐蚝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不同的阅读技能。

    ③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审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④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什么样的模式。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口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⑤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前者更依赖于用招待费输入,而后者阅读他人表情的能力则更胜一筹。上网时,前者和后者的大脑受到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尤其在社交和学习能力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科学家发现,互联网虽然影响着所有年龄层的人群,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数字原住民。

(节选自加里?斯莫尔《网络化大脑:适应现代大脑的技术变革》)

链接二:“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摆弄我的大脑,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我的大脑正在变化,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甜美如蜜的阅读已变成一场战斗。”

(节选自美国打桩专家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也有黑暗一面》)

链接三: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说:“我们并非只被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影响。”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尝试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在线阅读时,我们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尝试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链接四:功能我们平时在网上进行的浅阅读相反,深阅读是一种渐渐被忽视的阅读行为。深阅读的消失将不利于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后代的智力和情感发展,也会影响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长篇小说、史诗等文学类型的传承,这些作品只有经过阅读训练的人才能欣赏。近期研究已经证明,深阅读是一种慢速的、沉浸式的、有着丰富的感官细节和复杂的情感、精神体会的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与单纯的认字型的阅读完全不一样。虽然严格说来,深阅读的载体不一定非得是传统的纸质书,但印刷品的天然的限制对于深阅读体验却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纸质书上是没有超链接的,这样读者就少了一些干扰——不用纠结是不是得点开链接,从而能保持全身心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人学会了使用工具,现代人学会了使用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B、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需要刻苦学习才行。 C、网络时代所倡导的新阅读方式,可能使人难以坐下来静心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 D、网络上的超链接模式,是纸质书上没有的,它会对读者的深阅读产生一些干扰。
(2)、下列对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概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传统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速度;数字阅读可以锻炼人们的阅读耐性。 B、传统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逻辑性;数字阅读的内容都非常具有跳跃性。 C、传统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深度;数字阅读让人关注内容的丰富和时效性。 D、传统阅读使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数字阅读使人的线下交往能力减弱。
(3)、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改变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B、不断扫视、浏览、搜寻、点击阅读,使过于关注丰富多样的信息而不能深入阅读。 C、长时间地使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致使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D、某些人或某些东西通过摆弄、重塑中枢神经系统,重置记忆,促使人们的大脑变化。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熊建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选自201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蚊子为何喜欢叮咬喝酒人

    ①《美国蚊子控制协会杂志》早在2002年就发现,喝酒的人被蚊子叮咬的可能性似乎会显著增加。这项只有13人参与的小型研究表明,那些喝了一瓶啤酒的人更有可能被蚊子叮咬。至于蚊子为何更容易被喝酒的人所吸引,原因尚不确定。

    ②我们确实知道蚊子会叮咬人类,这要归因于我们呼吸时会呼出的两种化学物质,即二氧化碳和辛醇。辛醇是亚油酸分解后产生的仲醇,通常也被称为“蘑菇醇”,因为它是帮助赋予蘑菇香味的化合物。

    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吸醉鬼的血的蚊子也会醉吗?尽管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以醉酒人类的血液为生的蚊子数量众多,但针对这个课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昆虫学家谭雅·达普基表示:“我怀疑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类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非常低。”

④实际上,蚊子对酒精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昆虫学家科比·沙尔最近指出,喝了10杯酒的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可能只有0.2%。即使蚊子吸了那个人的血,其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蚊子吸血量非常少,相当于把酒精浓度稀释到1/25的程度。

    ⑤进化可能也给了蚊子许多额外的帮助。除了血液以外的任何液体都要先被转移到蚊子的单独消化囊中,那里的酶会将其分解。所以很可能酒精在进入蚊子的神经系统之前就被中和了。

    ⑥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昆虫专家艾丽卡·麦卡利斯特说:“很多成年蚊子体内都有储存汁液的系统,随后会将汁液缓缓释放出来。酶能分解一切有害物质,比如酒精和细菌。”麦卡利斯特之前就有过关于酒精对果蝇影响的研究,这些小昆虫对富含酒精的腐烂水果有着强烈的味觉。她说:“我不知道蚊子是不是醉了,但我们在果蝇身上看到过醉态。它们确实会喝醉,但它们的忍耐力很强。在微剂量的情况下,它们会变得非常活跃,而且轻浮,比如对伴侣不再挑剔。增大剂量后,它们就会醉倒。”

    ⑦蚊子也偏爱腐烂的水果,腐烂的水果会产生酒精,因为其中含有发酵的糖分。只有雌性蚊子以血液为食,以便获得产生卵子所需的蛋白质。雄性和雌性坟子也以花朵产生的花蜜为食,蚊子是关键的传粉者,并利用花蜜中所含的糖为它们提供生存所需的能量。这种花蜜有时也能发酵成少量的酒精。

    ⑧有些人的基因组成使他们对蚊子更有吸引力,多达20%的人可能携带着使他们更容易被叮咬的特征。其中包括血型:O型血被咬的几率是A型血的两倍。其他危险因素包括体温过高、孕妇(可能与体温有关)、大量呼气(排放更多二氧化碳)以及体型较大的人。

    ⑨你喝的酒中含有的乙醇以及通过汗液排出的微量乙醇,可能在向蚊子暗示附近有美餐。蚊子也会选择叮咬的位置,这取决于它们攻击的种类。有些蚊子更喜欢腿和脚,而其他蚊子更喜欢叮脖子和脸,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你嘴巴和鼻子排放出的二氧化碳。

    ⑩达普基解释称:“如果你饿了,四处走动,更有可能让你朝某个方向走的是食物的味道,例如强烈的热狗香味。”酒精可能成为敲响晚餐的钟声,但麦卡利斯特指出,吸引蚊子靠近你的主要因素可能与你的基因构成有关。

(选自《大众科学》2019年3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屋顶上的男孩   宋长征

①我生活的地方是老河滩,这是一片不算丰腴,也不算太过瘠薄的黄土地。一条弯弯的小河,一座小小的村庄。

②我曾在深翻的泥土里捡拾到一枚螺壳,放在耳边,若风吹过,若浩荡的河水流过,先民耕耘的场景像一帧帧泛黄的胶片。我自信孤独是存在的,只不过当年不懂,坐在落叶的黄昏下,思与想呈现出一幅空旷的图景。

③我沿着村后的池塘边行走,在逼仄的拐角处抓住一株细细的小树。秋蝉在悲鸣,池塘里偶有鱼儿跃出水面,我小心翼翼,生怕滑落在池塘里。教室破旧,泥台子,泥板凳,老师在门前的空地上用着自制的日晷,纸板的圆心上插一根小木棍,时间就有了刻度。

④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会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放羊,羊们在河滩上吃草,我会专注于我的孤独之中。仰躺在草地上,看行色匆匆的云走过田野的上空。我在想云之上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也有一座村庄,是否也有一个孤独的少年生活在某处。[A]看蚂蚁在草丛里穿行,拖一 粒重重的草籽,一阵风吹来却不翼而飞,打乱了所有的计划。蚂蚁是否也会陷入对人生的怀疑, 还是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重新开始搜寻被风吹散的粮食?

⑤这是我最初的认知,对于时间、对于生命产生的某些想法。但更多的时候,我仍然是一个人在田野上奔跑而忽略了方向。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更好,也不知道村庄深处那座破旧的院落会有怎样的改变。

⑥十七岁那年我辍学,躺在一张棕绳编织的床上,异想天开,想要靠一支笔支撑起以后的生活。——也仅仅只是梦想,从后来的四处漂泊来看,如果没有一个稍微安定的生活,所有的梦想也只是空谈。

⑦我在经历一个失败者的青春,或者说我从十七岁就换了一副成人的皮囊在世间行走。渤海湾的一艘渔船上,风大浪急,出海,归港,在人声嘈杂、鱼腥弥漫中上岸。岸上是另一个世界,喝酒,然后醉醺醺上船,跌入思乡的梦里。……我在经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在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带,我的另一个我从皮囊里抽身出来站在时间的某处看着。他的孤独无人能解

⑧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那些远去的事物开始复活。“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沈从文语)原来一切事物并没改变,原来流去的只是时间。

⑨我花去了青春,却认识了孤独的面孔——多年来我的脑子里总有这样一种意象:淡蓝色的星空,一枚枚闪烁的星辰如棋子般排布在夜空,像一盘下不完的棋。在老河滩上觅食的鸡们,此时静卧在一片森森的树荫里。多少年了,它们不曾改变自己的作息表,以星空为依靠,以茂盛的树荫为家园,等待黎明用一声嘹亮的啼鸣撕开夜幕。一爿老屋,湛蓝色的老瓦,像一片片时光之羽,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孩坐在屋顶上,听月光簌簌落下。

他看见了自己的一生。他看见月光下的家园 , 在时间的流水中飘荡而来,又飘荡而去。

里尔克对物的虔诚看守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物于是成了里尔克信念的基石与生命的家园。那么我的家园呢?我在寻找。当我面对一件老旧的器物时,我会想起那些流逝的光阴,在光影中活动着的人。那人是父亲,是母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老河滩上的乡民。

⑫我在物里醒来,此时的物是故乡的风物。月光流泻,我像世间所有的婴孩那样睁开双眼,或者是老祖母的臂弯,或者是一只摇荡的摇篮,有人在轻轻唱,那歌谣唱了千年万年仍如流水般轻柔、温暖。但我不可能知道,多年以后,那个在物中苏醒的孩子执拗折返,企图描绘那些缥缈的音符,企图重新沭浴在一片安然的月光下。

⑬我穿行在草木间,麦子是青的,梧桐花是一串串的紫粉色。[B]镇街是嘈杂的,打烧饼的小贩一大清早就把烤炉支起、点燃,揉面。溜切花边,然后用手背把烧饼贴在炉璧上。只需要等待,木炭火光明灭,芝麻香、麦面香瞬间流溢。这或许就是一个支点,木炭、麦面、芝麻,用另外一种方式告诉我人在草木间。

⑭我的书写在夜色中进行,曾经有一段时间,故乡的草木如春天般浩荡而来,在纸上排布成阵。

⑮我在物里生长,我会想起灯光下的织布机,母亲坐在上面,像一艘小小的方舟承载一家人负重前行。我会想起父亲身披蓑衣站在田野上,夏雨滂沱,他依旧不紧不慢走过田塍,这是一个农人的自信,相信风雨过后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⑯我也这样想,转眼写作十年,我几乎记下乡间的所有事物,它们是真实存在的,与生活达成默契,与村庄相五依偎。我要做的,只不过是沿着时间生成的脉络,记下爱,记下暖,记下那些苦难的刻痕。

⑰我也会在物里老去,当孤独再次袭来,我会有所庆幸——在缺少一切的时节,我真的发现还有个自己在乡间行走。那个屋顶上的男孩未曾改变,那淡蓝色的星空未曾改变。

⑱一个人书写的过程即是对孤独画像的过程。此时的线条清隽,一条河、一座村落、一声嘹亮的鸡鸣、一片云走过的天空,组构成一个简洁的画面。

⑲我在走过田坎时终于看见自己孤独的身影,来来去去间,隐入乡土的纹理。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5期,有删改)

【注】①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鲜花课

乔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他棕黑面庞,西装革履,身材修长高挑,不笑的时候看着就是一副霸道总裁的样子,可是此时他不得不笑:一群人围着他,此起彼伏地寒暄着。终于挨到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奔过来,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

②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吧,每枝都用淡绿色的纱纸独立包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③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还单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着送行的人们挥手再见,进入了安检区。看着他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④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的鲜花已经不堪挫折,我将其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扔进了垃圾桶。从此再有告别时收到鲜花的事,我便直接送进了机场或者车站的垃圾桶——也曾想要留在座位上的,可是想来这种不知底细的鲜花也没有别的旅客敢要,最终的宿命不过是进垃圾桶,那我干脆就把它一步到位吧。

⑤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确实是狼狈的。

⑥也于是,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的百合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便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着他怎么处置怀里的鲜花。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板正和严肃。似乎是踌躇了片刻,然后,他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再然后,开始送。每人一枝,每人都送。

⑦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他,说手上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事情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仍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只是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很可爱,真可爱。

⑧人群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注意到了他。便有人凑了过来,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小情侣顿时笑靥如花,还要求和他合了影。合影时,男人的酷脸流露了一丝笑模样,虽然是淡淡的,却也是极动人。

⑨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越来越近,我的心居然有些紧张得好像要跳起来,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命中注定的糖果。终于啊终于,他送到了我这里。

⑩谢谢。我接过来。不客气。他微微点头。多奇怪。我曾那么多次将成束的鲜花放进垃圾箱,现在,却如此珍爱他分赠的这一枝。这是怎么了?究竟是怎么了?环顾四周,整个候车室,花香弥漫。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觉。

⑪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就是虚妄之物,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之物: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萎谢,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而眼前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不知道。也许没有吧——不,他怎么会没有想到呢?那样一个看起来所谓的成功人士,怎么会幼稚浅白至此呢?所以,他一定想到了,还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了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因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而绽放到了最后一刻。

⑫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他给我上了经典的一课。我忽然充满神往地想,这样的男人,无论是当朋友还是当恋人,当兄长还是当知己,一定都是很好的。一定。

(选自 《读者》 2023.7)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