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7年北京市中考化学押题试卷(C卷)

2015年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一氧化碳分子与氧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图).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了化学变化 B、分子发生了改变 C、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D、催化剂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举一反三

如图“大象牙膏”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气体使锥形瓶内的起泡剂迅速涌出,形成大量柱状泡沫。

【提出问题】影响“大象牙膏”实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进行实验】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mL过氧化氢溶液、5滴洗洁精、4mL催化剂溶液,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催化剂种类

催化剂浓度

过氧化氢浓度

温度/℃

“牙膏”喷出瓶口所需时间/s

碘化钾

10%

10%

20

48

高锰酸钾

10%

10%

20

5

酵母

10%

10%

20

10

酵母

5%

10%

20

42

酵母

15%

10%

20

8

酵母

10%

5%

20

30

酵母

10%

15%

20

5

酵母

10%

10%

5

60

酵母

10%

10%

40

3

【解释与结论】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能得到平稳氧气流,发生装置所需仪器为________(填序号)。若用装置Ⅰ收集氧气,其验满方法是________。若通过排水法测定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选用了装置G,若各装置的导管连接顺序是b→c→d,那么G装置内导管应如何设置?请在如图中画出________。

(2)小明同学研究了木条复燃与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发现不纯的氧气也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他想收集一瓶混有约1/5体积空气的氧气,应该选用________装置(从下图中选对应序号)完成实验,收集好后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按照1/5计算)

A.集气瓶中灌

B.集气瓶中灌

C.导管伸入到距集气瓶口的

D.导管伸入到距集气瓶口的

(3)“大象牙膏”实验中,设计①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_。

(4)“大象牙膏”实验中,通过对比③④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大象牙膏”实验中,欲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需对比的实验是⑥⑦和________(填实验序号)。

(6)“大象牙膏”实验最好选择10%的酵母溶液、1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________℃,才能产生速度适中、有视觉冲击力的观赏效果。

【反思与评价】

(7)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______(填序号)。

A. 温度B. 反应物浓度C. 生成物产量D. 催化剂种类和浓度

2021年10月6日,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本杰明·李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因在“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奖,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化学兴趣小组以“催化剂”为主题,进行大单元学习。

活动一:验证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某同学用电子天平称取1.0g二氧化锰,按照下图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1)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实验现象是{#blank#}1{#/blank#}。上述步骤中,对比步骤{#blank#}2{#/blank#}(填步骤)序号),说明二氧化锰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步骤⑤称量,二氧化锰质量仍为1.0g。

得出结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活动二: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猜想假设】猜想1:催化剂的种类

猜想2: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猜想3:温度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用相同体积的过氧化氢溶液(40mL),以收集50mL的气体为标准,比较反应的快慢,实验方案如表所示:

序号

温度/℃

过氧化氢溶液浓度

1g催化剂

时间/s

l

20

5%

二氧化锰

36

2

20

10%

二氧化锰

14

3

20

5%

氧化铜

x

4

80

5%

二氧化锰

28

(2)写出实验3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blank#}3{#/blank#}。

(3)对比实验1和3的数据,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强的实验依据是{#blank#}4{#/blank#}。

【拓展延伸】在实验3中,学生将注射器换成了压强传感器,测得了实验过程中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中,学生触摸锥形瓶外壁,有发烫的感觉,至反应结束后,发生装置的温度慢慢趋于常温。

(4)根据实验探究推知,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blank#}5{#/blank#}(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5)分析图2发现:反应速率在不断发生改变。反应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blank#}6{#/blank#}(填2种)。

(6)图2中,CD段压强降低的主要原因是:{#blank#}7{#/blank#}。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