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巴南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美,蕴含在牛皮纸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美,蕴含在牛皮纸中

熊立功

①在我读小学的那个年代,纸张是非常珍贵的,别说正规的作业本,就是草稿纸也非常难得。一般都是把用过的作业本当草稿本。要是能得到一张小小的烟盒纸,也会倍加珍惜。

②我凭着自己个头比较大的优势,每学期都能通过搬书劳动换得几张宽大的牛皮纸。

③那样的年月,每次开学需要的新书,都是老师带我们去镇上搬运回来。从大山深处到山下镇子里,山路蜿蜒崎岖,全是羊肠小道,越山过脊,荆棘丛生,还要越两条山涧。这一去一回,要花上一整天时间。

④升入四年级,我们换了新班主任,是一位姓白的女老师,她大学毕业主动要求来我们这所学校教书。白老师长得很瘦,梳着一对长长的辫子,脸上经常露出善意的笑。当时,她可是我们小学最有知识的一位老师,她的到来让同学们十分高兴。

⑤开学了,白老师也带领个头大的同学下山搬新书,我像以往一样,自告奋勇加入到搬书队伍中。下山途中,走在前面的白老师,边走边挥舞着手中的镰刀,砍去伸到路中央的刺荆条。走的时间久了,人也走累了,白老师手中的镰刀也挥不动了,她的衣服被刺荆条划开好几道口子,手臂也被刮出一条血痕。我有些心疼地把她推到后面说:“白老师,看你,衣服和手都让刺划了,还是我走前面吧。”白老师笑眯眯说:“没事,不要紧……”我也不顾白老师同不同意,拿过她手里的镰刀,抢到了她的前面。

⑥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把新书搬回来了,全身被汗水湿透的白老师,把肩上一捆书放下来后,人就疲惫地坐在办公椅上,用微弱的声音对我们说:“大家今天辛苦了,你们早点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苍白的脸仍旧是笑眯眯的。这一次,我们没有领到奖品——牛皮纸。以前,老师为了奖励参与搬书的同学,每次把书撤回后,都会分几张捆书打垫头的牛皮纸给大家。

⑦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白老师捧着一叠整齐的牛皮纸来到教室,她给每一个学生发了两张,并特意给搬书的几个学生多发了两张。还叮嘱说:这些纸大家先用作草稿纸,以后还有别的用途。每个同学手里的牛皮纸,每张有两个巴掌大,裁剪得四四方方。那些从未得到过牛皮纸的同学,捧着这几页纸,闻着纸香味,脸上挂满了笑容,仿佛在说:“白老师真好!”

⑧牛皮纸做的草稿纸最经用,写了擦,擦了写,一张纸可以用很多次。用起了毛之后,白老师就叫我们用来包书皮。白老师给我们包的书皮特别好看。几张发毛的牛皮纸,经她用胶水一粘贴,由小变大,等待胶水干后她便把书本放到牛皮纸上,一包一折,不仅把书包得好看,四个书角还被她包成了双层,更耐磨耐折。

⑨和白老师快乐相处的时光过得很快,又到了开学搬新书的日子。那次,因为前两天下了一场大雨,山涧里涨了水,用石头垫起的桥墩,有的让水淹了,有的只冒出个头,涧水卷起的漩涡,拍打着桥墩。白老师挽起裤腿,站在水里,把一个个同学先牵扶过去。直到大家平安过涧,她才和同学们继续下山。回来的时候,白老师依然先牵扶孩子们过了洞,自己才一趟趟把书扛过山洞。就在扛最后一捆书时,眼看她就到涧边了,突然,一阵大风吹过,把书棚上一块牛皮纸撕掉,往山洞中飞去。白老师把书梱往岸上一扔,在涧水中跨开大步,径直追向那张牛皮纸。不料,脚下一滑,人就被漩涡卷进去了……

⑩第二天早上,再见到白老师,冰凉的脸依然是笑眯眯的。

⑪后来,每当说到草稿纸,我就会想起牛皮纸,想起关于白老师的往事,想起她的微笑。

(选自《中国航空报》2018-09-10,原题《失去的草稿纸》,内容有删改)

(1)、第③段划线句子所作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段落中的那些内容作了铺垫?
(2)、第④段写到:“白老师长得很瘦”“脸上经常露出善意的笑”,这些描写有利于突出人物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
(3)、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⑦段中划波浪线句子。

那些从未得到过牛皮纸的同学,捧着这几页纸,闻着纸香味,脸上挂满了笑容,仿佛在说:“白老师真好!”

(4)、标题“美,蕴含在牛皮纸中”,那么,牛皮纸中究竟蕴含了哪些美?请仿照示例,把你的发现填写在横线上。

示例:“美”在白老师关心全体学生。

①“美”在

②“美”在

(5)、第⑥段划横线句子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安门前看升旗

        ①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②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③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④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⑤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⑥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⑦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⑧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⑨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⑩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⑪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左拉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斯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的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整整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欢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泉源,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泊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诚然,绝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堕落,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一时的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纯朴派和明晰派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使他获得营养而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

       莫泊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3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留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杂忆

冰心

    一九八〇年的后半年,几乎全在医院中度过,静独时居多。这时,身体休息,思想反而繁忙,回忆的潮水,一层一层地卷来,又一层一层地退去,在退去的时候,平坦而光滑的沙滩上,就留下了许多海藻和贝壳和海潮的痕迹!

    这些痕迹里,最深刻而清晰的就是童年时代的往事。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

读书

    感谢我的母亲,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百无聊赖的时候,把文字这把钥匙,勉强地塞在我手里。到了我七岁的时候,独游无伴的环境,迫着我带着这把钥匙,打开了书库的大门。

    门内是多么使我眼花缭乱的画面呵!我一跨进这个门槛,我就出不来了!

    我记得我首先得到手的,是《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这里我只谈《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真是一本好书,每一段故事,多的几千字,少的只有几百字。其中的人物,是人、是鬼、是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从字上站起来了!看得我有时欢笑,有时流泪,母亲说我看书看得疯了。有一次因为我在澡房里偷看,把洗澡水都凉透了,她气得把书抢过去,撕去了一角,从此后我就反复看着这残缺不完的故事,直到十几年后我自己买到一部新书时,才把故事的情节拼全了。

    此后是无论是什么书,我得到就翻开看。即或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纸,哪怕是一张极小的纸,只要上面有字,我就都要看看。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我要求我的老师教给我做诗。他说做诗要先学对对子,我说我要试试看。他笑着给我写了“鸡唱晓”,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就对上个“鸟鸣春”,他大为喜悦诧异,以为我自己已经看过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其实“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四句话,我是在一张香烟画的后面看到的!

    再大一点,我又看了英国名作家狄更斯的《大卫•考伯菲尔》,我很喜欢这本书!记得我反复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当可怜的大卫从虐待他的店主出走,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一边流泪,一边掰我手里母亲给的小点心,一块一块地往嘴里塞,以证明并体会我自己是幸福的!母亲看见了,说,“这孩子真奇怪,有书看,有东西吃,你还哭!”事情过去几十年了,这一段奇怪的心理,我从来没有对人说过!

父亲的“野”孩子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我从小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回福州的那一年,伯母,叔母都说:“四妹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自此我始终没扎耳朵眼!

    不但此也,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有时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把剪刀和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地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父亲经常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我们骑着马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父亲还教我打枪,我背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

烟台是我们的!

    夏天的黄昏,父亲下了班就带我到海边散步,在沙滩上,我们面海坐下,夕阳在身后慢慢落下,红霞满天。对面好像海上的一抹浓云,那是芝罘岛。岛上的灯塔一会儿一闪地发出强光。

    一天,父亲沉默地坐着。我挨过去用头顶着他的手臂说:“爹,你说这小岛上的灯塔不是很好看么?烟台海边就是美,不是吗?”这些都是父亲平时常说的话,我想以此来引出他的谈锋。

    父亲却摇头慨叹地:“中国北方海岸好看的港湾多的是,何止一个烟台?你没有去过就是了。”

    他用手拂弄着身旁的沙子,接着说:“比如威海卫、大连湾、青岛,都是很美的……”我说:“爹,你哪时也带我去看一看。”父亲拣起一块卵石,狠狠地向海浪上扔去,一面说:“现在我不愿意去!你知道,那些港口现在都不是我们中国人的,威海卫是英国人的,大连是日本人的,青岛是德国人的,只有烟台是我们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个不冻港!”

    我从来没有看见父亲愤激到这个样子。他似乎把我当成一个大人,一个平等的对象,在这海天辽阔四顾无人的地方,倾吐出他心里郁积的话。

    他说:“为什么我们把海军学校建设在这海边偏僻的山窝里?我们是被挤到这里来的呵。将来我们要夺回威海、大连、青岛,非有强大的海军不可。现在大家争的是海上霸权呵!”

    他又谈到他参加过的中日甲午海战:开战的那一天,他身旁的战友就被敌人的炮弹打穿了腹部,肠子都被打溅在烟囱上!炮火停歇以后,父亲把在烟囱上烤焦的肠子撕下来,放进这位战友的遗体的腔子里。“这仇不报是不行的!”父亲看着我说,“我在巡洋舰上的时候,常常到外国去访问。我觉得到哪里我都抬不起头来!你不到外国,不知道中国的可爱,离中国越远,就对她越亲。……”

    在这长长的谈话中,我记得最牢,印象最深的,就是“烟台是我们的”这一句。

    许多年以后,除了威海卫之外,青岛、大连,我都去过。英国、日本、意大利……我也到过,那时我没有觉得抬不起头来。我觉得做新中国的人民是光荣的!

    “烟台是我们的”,这“我们”二字,除了十亿我们的人民之外,还特别包括我和我的父亲!

(节选自《冰心散文•往事》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精彩的表演

陈炳熙

    ①梅兰芳正伏在垂着淡青窗帘的南窗底下画兰竹。他这时已经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位画家来要求了,他画画不是为了收益,而是为了追求,说转移也未尝不可。一个艺术家,当被迫必须放弃他的艺术活动时,就必须以另一种艺术活动来填补他的空虚。

    ②当然,并没有谁不让他表演,恰恰相反,有人巴不得他表演,是他自己谢绝了舞台,千里迢迢移家到香港来过这种淡泊的生活。而且他早已蓄起了胡须,有什么比这更能表示他断绝粉墨生涯的决心呢!

    ③他画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他心中活着一些孤傲高洁的画家形象,他需要以这些人做风范,坚定自甘淡泊、不慕荣利、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做人准则。白石老人是先生的老师与朋友,此刻又想到了他,笔下陡增豪气。这是一种神来之势,把几茎劲竹画得气韵不凡,仪态万方,似乎一阵风要把它刮倒,它却摇了几摇,挺立如初。然而夫人推开镂花门走进来打断了他,她极轻慢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不速之客请求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④在香港中国饭店二楼一间精雅的餐室里,穿着浅色西装、保持着学者风度的日本电影人川喜多长政与中国同行张善琨,在整肃的餐桌前虚左恭候嘉宾。约定的时间到了,侍者通报梅兰芳已在饭店门前下车。川喜多慌忙站起来,丢给张善琨一个关照的眼色,便走出餐室门外,目不转睛地盯着楼梯口。

    ⑤川喜多是目睹过梅先生风采的,他甚至感到先生便装时的气度比在舞台上更有魅力。他看过先生演出的京剧作品,依川喜多行家的眼光看,作为先生的代表名剧《太真外传》,无论从清新优美的唱腔,妙曼典雅的舞蹈,光艳绝俗的扮相,响遏行云的歌喉诸方面衡量,都已把京剧表演艺术推向绚烂的极致。至于他在台下,诸如“器宇轩昂”“风度翩翩”等所有常用的形容仪表之美的词句,在表现他的风貌时都显得冗弱无力,以至让人不得不求助于善于状人风仪的《世说新语》。

    ⑥楼梯下出现了一个老人的伛偻身影,正步履艰难地走上楼来。这是梅兰芳,又哪儿像梅兰芳!川喜多暗暗吃惊,那弯拱的腰背,僵硬的腿脚,黧黑的面目,蓬乱的髭须,板滞的眼光,迟缓的行动,加上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力竭声嘶的嗓音——这哪儿是千万人心中那位艺术之神的风姿!具有锐利观察力的川喜多惊讶之余,确有把握地认出这是先生。先生也认出了川喜多长政——从不计其数有一面之缘的形貌中辨出了这个人。

    ⑦一方是极道殷切的仰慕,一方是感谢盛情的邀请。那些经精心挑选的中西名菜正一道道搬上桌来。川喜多小心翼翼地问可否喝点酒,先生爽快地说:“嗓子到了这地步,还禁忌什么,再烈一点也可以!”川喜多诚恳地说:“我还有事向先生请教,烈性酒免了吧。”

    ⑧“其实先生是知道的。”川喜多说,“我从来不拍为日本军方宣传的片子,总得让中国朋友还有点欣赏的兴趣。我们选定了林则徐禁烟的故事,起用的是贵国观众中有巨大影响的明星。这表明,艺术终归是艺术,不该为政治的原因,让明珠沦落在藩溷里。所以我想,先生难道无意让久渴于先生艺术的贵国观众有一个再睹明珠的机会吗?”

    ⑨先生等他说完,故意露出惊奇的样子,然后大笑起来,接着一阵剧烈的咳嗽,又努力清了清嘶哑的嗓子,说:“实在感激先生美意。不过,您看我现在的样子——生了几年病,把腰腿都断送了,别说登台,就是走路也不能像常人一样;更要命的是嗓子,怕发展下去连说话也成问题……一个演戏的人,到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地步,自己就惭愧得要死,若到了观众面前,那简直叫我无地自容了……”说到这里,已变成怆然的感慨和沉沉的叹息。

    ⑩两天以后,川喜多长政飞回上海,向日军报道部报告说:“梅兰芳已经衰老不堪,几乎丧失了所有演出的条件,勉强把他搬上舞台,只能成为笑料,贻羞军部。”日本军部于是打消了强制梅先生演出的计划。

    ⑪两年之后,梅先生在上海大剧场庆祝抗战胜利纪念公演大会上演出,其灵活的身段,优美的舞姿,清越的歌喉和光彩照人的形象,再次让兴奋若狂的观众绝倒。

(摘编自陈炳熙《梅兰芳•最精彩的表演》,有删改)

【注】①藩溷(fān  hùn):篱笆和厕所。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零秒越千年
李鸣生

    ①2003年10月15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堪称伟大的日子。
    ②凌晨1时,随行医生敲响杨利伟的房门时,杨利伟还在睡梦中。昨晚睡觉前,他在一本签字簿上写下了“神圣的使命,航天人的光荣”这样的留言。随行医生为他作了身体检查。杨利伟与往常一样:血压收缩压116,心跳每分钟76次!
    ③随后开始吃早餐。翟志刚拿出一瓶红葡萄酒,先给杨利伟倒了半杯矿泉水,再往矿泉水里倒了一点点红葡萄酒。三人高举酒杯,一饮而尽!这是杨利伟上天之前在地球上吃的最后一顿早餐。
    ④凌晨3时40分,随行医生为杨利伟作最后一次体检。杨利伟身体正常,几项指标依然是:收缩压116,心跳每分钟76次。……       

    ⑤5时20分,“问天阁”举行航天员出征仪式。广场上,数百名为航天员送行的队伍早已等候在此。他们中除了航天专家、科技人员和基地发射官兵,还有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男女、白发苍苍的老人以及佩戴着红领巾、手持鲜花的少先队员。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庄严报告:“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⑥“出发!”总指挥李继耐庄严地大声下达了命令。   ……
    ⑦清晨8时,鲜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高高耸立于蓝天之下的发射塔,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汉子,站在大西北的地平线上,随时待命出征!而千古荒凉的戈壁滩,这天仿佛也突然变了模样!
    ⑧这里曾经古树参天,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遍地牛羊,早在原始社会便有人类生存栖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胡杨树千年不倒;弱水河长流不断;居延海烟波浩淼。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无数神奇的传说与迷人的故事。老子在此骑牛西游,苏武在此牧羊十九年,霍去病在此攻打河西,马可·波罗在此秘密探险。而且,这里还是中华民族梦想飞天的地方,距此不远便是飞天圣地敦煌莫高窟……

    ⑨今天,历史再次选择了这片土地。

    ⑩8时50分,“01”发射指挥员下达了“十分钟准备”的口令。坐在飞船里的杨利伟向地面报告:“舱内初始状态检查完毕,设置正确。”这是杨利伟上天前在地球上作的最后一次报告。

    ⑪接着,主席一行登上基地试验指挥楼的楼顶平台,把目光投向了即将起飞的“神舟五号”。发射场附近,直升飞机、搜索车、救护车等快速出动;一百多名记者携带“长枪短炮”,争先恐后地纷纷抢占有利地形;成千上万观看发射的战士、家属、老人、儿童以及当地百姓全都注视着发射塔;在距离发射塔两百米远的戈壁滩上,十几匹骆驼也驻足引颈,一起抬头仰望……

    ⑫一个发射军官的妻子,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每次看发射她都习惯在茶几上放点水果,边吃边看。有一次吃西瓜,发射成功了。有一次吃梨子,发射失败了。从此,她再也不吃梨子了。可有一次她分明吃的是西瓜,发射还是失败了。所以这天她不知道该吃什么才好,结果从早晨六点起两个多小时,她一会儿拿起梨子,一会儿拿起西瓜,却什么也不敢吃——她怕吃错了!

    ⑬“五分钟准备!”发射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⑭此刻火箭系统的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两人脸上的表情分外凝重。尽管发射可靠性已达到了工程总体要求的百分之九十七。年初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了,其可靠性就相当于百分之九十七。万一那个百分之三偏偏就出在这一次呢?因此,在火箭点火前一分钟时,黄春平还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衣兜———衣兜里装着救心丸。

    ⑮发射进入读秒倒计时。这时,基地指挥控制大厅的大屏幕上清晰地传出一幅图像:杨利伟举起右手,向全国人民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这是杨利伟上天前留在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军礼!
    ⑯“……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
    ⑰火箭一声长啸,腾空而起!霎时间,烈焰熊熊,天地动容,指挥大厅和方圆十几公里内的人群一片欢呼雀跃!飞船里的杨利伟此刻承受着巨大的超重压力,耳边不时响起火箭升空时脱离箭体的碎片的“嘎嘎”爆裂声,但他依然目光炯炯,神态自如,从天上传回的各项生理参数显示:他的身体状况一切正常,而且心跳还是每分钟76次!
    ⑱二百七十秒后,杨利伟终于挣脱了地球的束缚,成为第一个离开地球、叩响宇宙大门的中国人!                                       

(节选自《千古一梦》,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骑行达人”母亲

①妈妈最大的不平凡之处是特别能吃苦。我不知道专业自行车运动员每天锻炼量多大,妈妈曾经每天骑行最少31公里,这是我家到一个蔬菜大镇再到县城的路程,是我刚刚在高德地图上查到的数据,但是二三十年前的路有这样直吗?

②我小时候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跑那么远的地方买菜。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样才会有点儿地区差价,将远处买的菜运到县城卖,才能攒够我和哥哥的学费。多年前的一天,我到菜市场去找妈妈,她给我买了一碗有肉臊子的米粉,我看她菜摊左右卖菜的人端的也都是米粉,而她吃的却是一碗白米粥加两个馒头。我忍不住问:“你为什么不吃米粉?”妈妈平静地说:“一天赚不到几个钱,如果我也吃米粉,一天的生意就白做了。没有表功的意思,也没有叫苦的语气。而她卖完菜后,却常常给奶奶带油炸甜芝麻球。

③她每天要骑着那种男式的载重自行车走14公里,到一个叫小渡口的地方批发蔬菜,去的时候是空车,还算轻便,回来时载重架两边就各有装着满满蔬菜的两个蛇皮袋,载重架上面还要用绳子绑上两大袋蔬菜,这六袋就是二三百斤。她还要骑到县城的农贸市场,这是17公里,即使偶尔批发不到什么菜,也是载重架两边各吊一袋,上面再绑一袋,也有一两百斤。而妈妈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不到一百斤。

④我记得有些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还在卖菜,卖完菜再回家做“团年饭”,炒瓜子花生,床上换上干净的床单被套迎接新年。正月初七妈妈就开始收拾秤杆秤砣和蛇皮袋,她初八就要去做生意了。她一年大约要骑行350天,风雨无阻,极少间断。冬天冷得厉害,农村人手脚和耳朵长冻疮的不少,妈妈由于顶风冒雪地在冷风中骑行,脸都冻破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上学开始,到2006年研究生毕业,妈妈这样骑车往返了大约20年,我工作后她才没跑那么远贩菜。这样算来,20年间,她骑行了217000公里,绕地球至少5圈。

⑤如果想贩甘蔗,自行车就不行了,要拉着沉重的板车走。我只跟妈妈贩过一次甘蔗,拖着满满一板车甘蔗,上坡要拼命拖拽,走之字形;下坡要小心翼翼,身体后仰,用脚做刹车。终于来到平缓的路面,我在后面大口大口地喘气,只见妈妈弓着腰,低着头,整个身体向前微倾,像一头老黄牛,奋力向前,两手使劲地握着车把,蹒跚地在路上艰难地行进着,我的泪潸然而落。回到家我一连歇息了十几个小时才缓过来。

⑥我家还有两亩多地,责任地要种棉花、油菜,有几年是种苎麻,自留地要种蔬菜,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育苗、移栽、铺膜、间苗、打枝、除虫、收获,妈妈都要干。她常常卖菜回到家,随便吃口冷饭腌菜,就扛着锄头或背着打药桶去地里了。她几乎没有时间休息。这是怎样的劳动强度?

⑦有一年村里建好了土地庙,人们开始搭台准备唱三天大戏,妈妈知道后猜到四处来看戏的人肯定不少,马上买来米粉,准备各种佐料,大戏开演时和爸爸在戏场外卖了三天米粉,她就是这样勤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