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

周盛超

①说起父亲,想必每个人都有太多的记忆。朱自清的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让多少学子和国人热泪盈眶;梁晓声也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的父亲“树碑立传”;筷子兄弟献唱的“父亲”让多少粉丝转身泪流眼底。我不是名家也不是大师,作为一个儿子也想说说一个农民父亲的故事。

②那一年有了自家的田地、山头,父亲就带领一家人开荒造田种地,他也就成了家的“顶梁柱”和“主劳力”。每年清明过后,山里的水还是凉得让我难以忍受,父亲便开始犁田、泡谷种、下秧了,我们的年纪太小,母亲一直体弱多病,就只有父亲一个人在秧田开畦播种、盖膜——所有的工序都是一个人完成,我们只在田埂上帮些小忙。后来,我才明白是田里水冷,父亲不让母亲下田是因为怕她犯风湿,而我们呢?是山里的水凉,父亲怕冻坏我们的小身子骨。

③父亲干活时虽然会经常带我们兄妹去,可是我们年纪太小,干不了多久,父亲就叫我们到旁边的树阴下休息。于是我和妹妹就在树下捡树叶、摘野花、追着闹着。而父亲呢,只是默默地一锄一锄抡下去,不到大半天,一大块地就给翻了个遍。父亲就是这样,用一把锄头抡翻一块块地、一个个山头。他为什么执意带我去参加各种劳动,当时的我实在不解。后来知道“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古训,才明白父亲当年的一番苦心。如果我有一丝吃苦耐劳的性格,如果我有一点不畏穷苦的品行,都要感谢我的父亲啊!

④在我的印记中,父亲从不“讲究”,母亲也经常和我们提起。在那个生活窘迫的岁月,一年一套新衣服和鞋子就是我们兄妹的奢望了。每年春节前的赶集,他都会带回过年需要用于祭拜祖先的供品外,还会有我们兄妹四人的新衣服。父亲的衣服,在缝缝补补中洗了一春又一春,穿了一年又一年。抽烟该是父亲当时最“奢侈”的享受了。饭后或者劳作小憩时,父亲就会吧嗒吧嗒地吸着烟。我曾困惑地问:“爸,为什么不抽‘过滤嘴’啊?”“没嘴的更好抽”,他常笑着说。后来隔壁的伯父告诉我,“过滤嘴”香烟要贵得多,对身体伤害也没那么大。原来,他是舍不得买……

⑤我们兄妹四人逐渐长大,上学读书成为了父亲的头等大事,而学费、伙食费等支出也成了父亲最头痛的事。我是家里老大,有一段时间主动辍学在家,以便省下钱让妹妹读书,顺便帮家里干些农活,减轻父母的负担。为了让我复学,父亲叫来了很多亲戚轮番上阵劝我,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到了最后,父亲就撂下一句狠话:“不读书就跟我好好干活”。于是,田地山岭成了我的课堂,各种劳动成了我的必修课,父亲成了我的老师。每年夏天,父亲就带领我们“双抢”,“双抢”就是收完早稻再插秧,在那些“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气”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作为农民的辛劳,父亲却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了下来。

⑥立秋过后,便到了“钩松脂”的时节,我跟着父亲上山开好路,用刀在松树上划出深痕,挂好松脂袋,剩下的就是“钩松脂”的环节了。每天在山上松树之间来回跑,来回“钩”,然后到中秋时节,收集好已经凝固的松脂,装成袋卖给供销社。这是我家除了养殖之外的另一主要经济来源。可是,我家养的鸡鸭经历了一场瘟疫,猪的饲料贵的离谱,最后又便宜甩卖。养殖的结果是不但亏空了本钱,还欠了信用社的一屁股债。父亲说了一句话“读书才有出路!”

⑦在父亲鼓励之下,我通过自学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我把通知书递给父亲看,父亲脸上显出一阵惊喜之色后,便踱入厨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烟了。学费、伙食费和各种费用加在一起也要好几千呢!当晚吃饭的时候,父亲微笑着说“学费不用担心,会有的。”父亲把用来过年的猪卖了,把家里全部的储蓄从信用社里取出来,父亲还瞒着我,把家里的粮食装成袋拉去粮站卖。后来我也知道,父亲为了我顺利上完大学,向银行、亲戚都借了不少钱。父亲的目的只有一个,为我凑够学费。

⑧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大大小小的角落,父亲凭借给人建房建沼气池这门手艺长年累月、不辞辛劳地工作,用汗水换来的工钱,治好了母亲的腿疾,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家里的条件好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多次想接父母亲到身边。每次父亲都是一口拒绝,说留在家里照顾奶奶。

⑨父亲大半辈子为奶奶为母亲为孩子不曾离开过农村,未曾到过县城更远的地方,更加不知道大城市的繁华。他只懂得辛劳工作,只懂得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今父亲已是满头白发,六十多岁依然白天到工地砌墙上砖,晚上睡觉后多次起身给母亲搽药按摩。每次给他打电话,父亲都是简单几句,报喜不报忧,草草几句便说我让你妈来说……啊,父亲!

⑩写到这里,我已哽噎抽泣,两眼泪奔。这么多年多次拿起笔想写一写父亲,但最终字难成行,我怕我的拙笔和肤浅,写不出一位地道农民父亲的厚重与伟岸——现在看来,也是如此吧!

⑪时光静好,似水流年,愿君不老!

(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2)、请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

①我把通知书递给父亲看,父亲脸上显出一阵惊喜之色后,便踱入厨房,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烟了。

②这么多年多次拿起笔想写一写父亲,但最终字难成行,我怕我的拙笔和肤浅,写不出一位地道农民父亲的厚重与伟岸——现在看来,也是如此吧!

(3)、本文好几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4)、学习这篇文章后,如果你也要写自己的一位亲人,请结合你学习后的收获,从写作手法、语言、结构等任选两方面简要说说你的写作设想。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散文,完成后面小题

前面有深坑

魏杭州

       ①母亲一遍遍地叫他起床吃早饭,他懒洋洋地看了看表,对母亲不满地说:“才六点,你让我多睡会吧!”

       ②六点二十分,母亲又叫他,他睁开眼,迷迷糊糊地又看了看表,对母亲不满了,喊道:“叫什么呀,真烦人,还早呢。” 母亲就耐心地给他解释,说你还要上厕所,要洗脸要刷牙,吃了早饭,也就七点多了,你上班还得等公交车,八点上班就很紧张了。儿子这才懒洋洋地起床了。等一切收拾妥当,要吃早饭的时候,儿子抬头看了墙上的挂钟,已经七点半了,吃饭来不及了,就要夺门而出,母亲却挡住他,说吃了面包再走吧,用不了多长时间的。他一把推开母亲,吼道:“一顿饭不吃也饿不死,吃吃吃,饿死了算了。”一边说一边下楼飞奔。

       ③A母亲就对着他的背影“啐”了一口,说道:“一大早,就说些不吉利的话,你这孩子!”

       ④他已经不是孩子了,大专毕业在家呆了好几年,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工作。儿子也很喜欢这个工作,听熟人说,儿子在公司干得还挺好,很有前途。儿子的父亲在五年前,出差的路上车翻人亡了,家中只有娘俩相依为命了,她刚刚五十岁,头发已经花白了,生活的艰辛让她过早地衰老了。儿子就是她生命的支柱,儿子随口就说出了死呀死的话,她很忌讳这些的。

       ⑤儿子的工作单位离家较远,中午从不回家吃饭。儿子平时说话看似不敬,但对她很孝顺,回家晚一会儿也会给她来个电话,不让她等急了。也就是这天晚上,儿子电话来了,说要在单位加班,让她自己吃,不要等了。

       ⑥她吃过晚饭,就下楼等儿子了。在她小区大门口的位置,因修电缆挖了一个大深坑,也巧,当晚路灯全停了电,到处都是黑黑的,这深坑是上午九点挖的,在儿子上班之前,也就是儿子不知道这里会有个深坑,要是儿子不小心掉进去……

       ⑦B夜里,风很大,雨也下了起来,她却像一个木桩似的伫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⑧深夜了,已经十一点半了,前面出现了一个黑影,她一眼就认出那是儿子的轮廓,她就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名字,走近并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从大坑旁边绕过去。

       ⑨儿子打量着母亲,母亲浑身上下淋得湿湿的,冻得瑟瑟发抖。儿子就责怪母亲不该在此等他,或者可以回家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门前有个深坑就行,或者回家拿把伞再等。母亲说她怕回家一趟会错过,儿子就掉进坑里了,所以不敢离开。儿子听了后,一把搂住母亲的肩膀,泪水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文)丝瓜藤的韵味

    舞动,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我喜爱那舞动的丝瓜藤。

    雨后院落扑面而来的清新,和着泥土和各种馥郁的芳香,在空气里荡漾着,让我忍不住深深地吮吸着这份难得的惬意。

    抬首俯仰间,脚下树叶稀稀疏疏,一朵朵被雨水打落的花瓣变得灰头土脸。这时我突然想到昨晚电闪雷鸣中那柔弱的丝瓜藤是否也被“整容”了?

    望墙角处,暑假刚扔下几粒丝瓜籽,而今却爬满高墙,绿得仿佛要溢出翡翠般的水滴。起初发芽的时候,拿几根细长的竹竿附在它们的脚下,有两棵没有竹竿来依附,心想随它去吧。而今墙边那两棵没有竹竿依附的丝瓜,却翠绿地蔓在墙上,像两根坚固的铁索,更像攀岩的壮士。它们的身子紧紧附住平滑的墙,缠绕的卷须犹如巨人的手臂一般牢固。绿藤就这样义无返顾地向上攀爬。

    更让人吃惊的是,经过一场风雨的洗礼,那如针似线的卷须不但没有被摧残,最尖端处反而扎进那砖墙的一个个细如针眼的缝里,牢牢抓住了它栖身的墙壁。这长长的细瓜藤就靠着这许多浅绿的卷须在墙上开始了一生的攀爬。

    我心里诧异到,真是这些细如花针的卷须,捆住了狂风那粗大的翅膀,顶住了暴雨那滚滚的车轮吗?驻足丝瓜旁仔细察看,我终于坚信翠绿的藤蔓一定踩着昨夜风雨的急促鼓点,自信地舞动着身姿。一想到这,我就对这富有韵味的丝瓜藤充满着敬仰之情。

    纤纤细细的瓜藤勾起了我牵牵绕绕的思绪。在人生的风雨中,不也总有许许多多我们始料不及的障碍吗?正所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不怎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然而外界的力量虽不易把握,但我们自身的信念却可以产生力量。只要心存信念,努力拼搏,人生也会像那丝瓜藤般顽强地在风雨中自信又精彩地舞动着。

    风雨中的舞动,永远是生命的最真状态。我钟爱这舞动的丝瓜藤,更钟爱这丝瓜藤__________的独特韵味。

(乙文)神奇的丝瓜(节选)

……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地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

申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明老人记

【清】陆陇其

    崇明县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伯仲叔季 , 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曰:“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曰:“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 , 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献寿。率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③率(lǜ):文中指频次。④称觞(shāng):举杯。⑤率(shuài):大致,一般。⑥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游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可写儿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吐 , 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地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