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重庆市2020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唐朝都城长安,居住着成千上万的“胡人”,有外交使者,也有商人、僧人学生,到处都是“胡音”“胡服”“胡妆”“胡乐”“胡舞”。上层妇女相当开放,流行胡服, 即边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服饰,也有带着面罩的,但不像现在伊斯兰妇女的面罩一样遮得那么紧。留存的绘画、雕塑、器物中也大量岀现胡人现象。长安实际上是个国际大都会。

--摘自宁可《隋唐五代漫谈》

材料二: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朝鲜战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的周边面临安全环境恶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原则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国家之间的交往有何建议?
举一反三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靠外交智慧,更靠国家实力。

材料一: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材料二: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摘自《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及交通协定》序言

材料三:“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

材料四:“(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选自《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五:“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说:“中国在我们当中就坐了属于她的席位,不公正和荒谬的状态结束了。”

材料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中国政府于1997年、1999年先后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事业翻开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他提出“②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四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