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二中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标题:………….

北京时间9月22日,随着职业男子组500米直道赛决赛冠军的产生,2019 中华龙舟大赛——南京·六合站的比赛也结束了全部项目的争夺。台风“塔巴”的“关照”,给本次比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幸,组委会细致严谨的工作和参赛选手不惧困难、奋勇争先的精神,使本次南京·六合站比赛顺利落幕。比赛虽然落幕了,但精彩的过程依然历历在目。组委会和选手们对南京·六合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站是值得铭记的一站。”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何懿赛后谈到。

(选自“人民网”)

[材料二]

素有“龙舟之乡”美誉的揭阳,具有浓厚的龙舟竞渡氛围。6月7日下午2时30分,16艘装扮一新的传统龙舟在练江上整装待发。随着发令枪响,传统龙舟表演活动正式开始。练江水面上鼓声阵阵,一条条色彩斑斓白龙舟在江面上匀速前行。参赛队员喊着号子,合者鼓点奋力划桨,水面上溅起一阵阵雪白的浪花。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热情高涨,提桨、破水,动作整齐划一,划水强劲有力,勾勒出一幅和谐奋进的画面。传统龙舟巡游过后,最激动人心的22人标准龙舟男子500米直速竞赛开始了。一声令下,在500米赛道上,4支参赛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一艘敖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江面,激起朵朵浪花。穿戴统一的选手紧提手中木浆,动作整齐,气势如虹。鼓手敲响“咚咚咚”洪亮的鼓声,为队员加油鼓劲,同时控制划桨的节奏。江中,伴随着密集的鼓点,运动健儿喊着号子,飞驰的龙舟在水面上你追我赶,挥舞的船桨拨动江水推着龙舟飞速前进;岸边,热情的观众也在不时地为龙舟队加油助威,现场十分热闹。震耳的锣鼓声、响喊声,与岸边观众不断呼喊的加油声,将现场气氛不断推向高潮。在一至四名决赛最后100 米的冲刺阶段,榕城仙桥二队连续发力,率先冲过了终点,夺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选自“揭阳新闻网”)

[材料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站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站擂鼓。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在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节)

(1)、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何懿赛后说“这一站是值得铭记的一站”。请你结合[材料一],以中学生代表的身份采访他,完成采访提纲。(采访的问题要有梯度)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9月22日金牛湖龙舟赛办公室

采访对象

中国龙舟协会秘书长何懿

采访目的

深度访谈、 照片拍摄、视频录像

采访问题

(3)、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材料二]都与“龙舟赛”有关,但体裁不同,前者为消息,后者为新闻特写。 B、[材料一]侧重报道新闻事件的整体;而[材料二]则侧重描写比赛的精彩细节。 C、[材料一]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而[材料二]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生动。 D、[材料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龙舟赛”的喜爱和对比赛者的赞美之情,而[材料一]则是客观的叙述,没有情感。
(4)、[材料二][材料三]都写了“龙舟比赛”,体会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

内容上:

写法上:

不同之处:

内容上:

写法上: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今天是大集,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 , 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她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四通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戴维先生告诉我,面试将要由贝克先生主持,在十人中选三名,我荣幸地成为十名面试者中的一个。

      ②贝克先生是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从一个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四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年龄不大,只有四十岁上下。

      ③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英语口语、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推销”自己。

      ④考试是单独面试的。我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上的一位老外便站起来,我认出他是贝克先生。

      ⑤“是你!你是”贝克先生流利的中文说出了我的名字,并且快步走到我面前,紧紧握住我的双手。

      ⑥“原来是你!我找了你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一脸惊喜,激动的转过身对在坐的另几位老外嚷道,“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⑦我的心狂跳起来,还没容我说话,贝克先生就把我拉到他的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说道:“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昆明湖中,要不是你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真抱歉,当时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⑧我竭力抑制住心跳,抿抿发干的嘴唇,说道:“很抱歉,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未见过您,更没有救过您的女儿。”

      ⑨贝克先生一把拉住我:“你忘记了?四月二日,昆明湖……肯定是你!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得意。

      ⑩我站起来说:“贝克先生,我想您肯定弄错了。我没有救过您的女儿。”

      ⑪我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正直,我决定,免试了。”

      ⑫几天后,我幸运地成为四通公司的职员。有一次,我同戴维先生闲聊,我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

      ⑬“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接着他大笑起来:“他女儿?有七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有女儿。”

阅读下列说明文,完成各小题。

腰围上的中国

    ①英国有句谚语叫“腰带越长,寿命越短”。而中国人的腰围,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人增长得都快。

    ②据调查,中国人体型的各项指数均“见涨”。1985年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是63.5厘米,近两年已接近77厘米。肥胖,这个令西方发达国家头疼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新兴富裕阶层规模的扩大,也在中国迅速蔓延开来。

    ③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以米饭为主食、佐以丰富蔬菜的食谱,逐渐被“肉类加土豆”的快餐饮食模式所取代。此外久坐不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导致中国遇到了同西方一样的问题。许多公司都为工人提供医疗保险,他们因员工肥胖而付出的开支可能增加。因此有人大胆预言,假如不好好把持肥胖和糖尿病,那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有可能被抵消,社会发展也将受到拖累。

    ④而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又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大部分中国人认为胖小孩就是健康的象征。中国父母应该明白:饮食过度只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父母自己也应该做好榜样,训练后代有智慧地选择食物。肥胖对健康的影响重大,我们需要改变认知,不再将饮食过量视为财富的象征”。就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肥胖已经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

    ⑤中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把肥胖问题重视起来。中国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媒体应发挥宣传职能,企业也应该承担起一部分责任。这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应具有某些启发的意义,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⑥其实,肥胖不仅是个人之事,更应成为国家的大事。我想,对于中国的未来,肥胖将是最大的 “杀手”,这需要我们每个人来深思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重要的是阅读力而非阅读率

       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期间,有人对“你读了几本书”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阅读率明显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调查也有失偏颇,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阅读已不再依靠纸质,而是在网上进行的。纸质阅读率的下降并不能说明整体阅读率的下降,也不能代表人们就远离了读书,我们不能仅凭纸质图书的销售下降就认定现在的中国人不爱看书了,只能说明人们的阅读生活正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但是中国人的阅读的确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泡在网上的所谓“阅读”,所花的时间不少,但收获并不大,大多是一种“娱乐化、低智化”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阅读率可能并不低,但阅读力却在萎缩。所以,阅读力比阅读率更值得关注。

       所谓阅读力,是指对文字为主的精神产品识读、理解和消化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鲁迅著作一直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指明灯,但如今鲁迅的著作在中学教材里被削减,甚至成了很多青年学子的阅读障碍,这就反映了如今阅读力的下降,因为鲁迅著作恰恰是需要用心去读的,需要费点脑力才能读懂它。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阅读仅仅是为了实用而已。能掌握一门实用的手艺,能考上名校,能找个工作,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因此,对如何从阅读中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嗤之以鼻。其实,培养一个会思考的脑袋,才是阅读的最重要目的。

       造成阅读力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微博为代表的“低智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消失:读图代替了读文,读屏代替了读书,读博客代替了读经典,读故事代替了读思想……于是,“轻阅读”“浅阅读”“软阅读”成了流行风景。热衷于微博阅读的人群,除了获得短暂的感官快感外,又能得到多少的思想升华?

       我以为,阅读力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文化作为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而国民阅读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石,直接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阅读率而是阅读力,是怎么读和读什么!(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

清霜之味

钱红莉

    ①菜市有卖一种我故乡也有的小萝卜,白皙滚圆,小巧可爱。买些回家,坐在阳光里切萝卜丝,摊开在竹筛曝晒。夜里,不收进来,就放在露台上,让它们在星空下承接霜气。

    ②小时候,母亲常从杂屋扛出木梯,靠在屋檐,攀缘而上,将切好的几十斤萝卜丝均匀地扬在青瓦上。白天阳光晒着它们,夜里星星看着它们,如是七八日,萝卜丝卷缩至一线,吾乡称之为“萝卜菇子"。久经阳光曝晒与夜霜沉浸的萝卜菇子,清香扑鼻,气味带着复调,一层蓬勃的阳光气息挟一层冷冷的霜气,夹心的那一点点甜,是点晴的一笔。这些珍贵的萝卜菇子,是要待凛冬大雪封门时才拿来吃的。纵然不放一点肉同烹,却也滋味殊绝,让人一直难忘。

    ③小时候,我家的一畦雪里蕻早已郁郁蒽蒽了,宽大的叶片青里透紫——当别家纷纷采收,母亲总是不急,说不慌,等它们多打几天霜,更好吃些。

    ④秋日的一个早晨,蹲在街头的我买一位老人腌好的萝卜缨子,捻一点品尝,微苦。老人见我眉头微皱,轻声说,再等一星期,等多打些霜,再腌就甜了。为了不让她失望,还是称了半斤。我们在悄悄谈论霜,犹如交流一种古老的密语。

    ⑤天下蔬菜,无论块根类,抑或绿叶类,何以一经了霜,口感骤然鲜甜了呢?

    ⑥还是故乡。也是寒凉的季节,总是睡不够,凌晨一梦惊坐起,脸也不及洗,晨曦中狼狽地往学校奔。白日里掉在地上的一根枯瘦的稻草,被寒霜一把抱在怀里疼惜,一夜就变得胖胖壮壮的,伊然裹了一层棉絮。步子迈得急迫,不小心踏上去,哧溜一声滑老远。

    ⑦母校坐落于山巅,被无穷无尽的松树所包围。你可曾听过寒风中的松涛之声?带着清霜的气息,幽幽咽咽,浩浩汤汤,大河一样流啊流,似乎永远到不了尽头。多年以后,当听到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母校山上的松涛声,以及生命里许多珍贵的一去不回的物事,一齐涌上心头。每当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也能真切地感知清霜之味。

    ⑧同事不久前去了一趟东北,拍回一张大兴安岭的秋色,充满无言的霜意。我将这张相片作了电脑屏保,每日开机工作前,总要静静地欣赏几分钟。浩瀚无垠的蓝天下,一排赭黄色的落叶松伫立山间,木屋上方青烟袅袅,慵懒歪斜地飞啊,飘啊,宛如歌声的余音。河流似也受到感召,慷慨地将高远的青天、茂密的松林、稀疏的木屋一起倒映于怀中……此情此景,夺人心魄。

    ⑨大兴安岭的深秋何以如此之美?不仅仅在于它高寒凛冽的气候,更多的在于,山川草木在这种气候里生出的萧飒之气。

    ⑩这种气,即霜气,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寂寥,那深含不尽的远意。

    ⑪霜气再往前一步,便是雾了吧,那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美:潺潺流水,寒气清冽,天地上下一白,人行林中,两鬓一夜飞白,仿佛灵魂也变得深厚起来。

    ⑫孔子言:“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如今,我到底活到了有霜意的年龄。虽说人生实苦,慢慢地,倒也能体味到生命中鲜甜一二。人可不就像我家菜园里的雪里蕻么,但凡多经些苦寒,慢慢地,便也多得了一分回甘。

    ⑬所谓吃七分苦,得三分甜,何尝不算圆满呢?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7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