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初中那会儿,父亲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但我的学习还是蛮不错的,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这所实验中学。

②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十亩地,分给各个班,让自己种东西,收获后自己卖作为班费。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③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里的佼佼者,学校一届只在各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的早都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

④种菜初期的新鲜劲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

⑤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了,全班就他会种,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都习惯了。

⑥我不去劳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了眼里,严厉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

⑦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半收季,卖了八百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同学二百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四百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后来,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的二百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

⑧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倾倒垃圾,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三十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

⑨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回家。车上,我和王老师闲聊,问王老师:“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钱来看电影?”

⑩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程刚,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知识竞赛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⑪“为啥?”我有些疑惑地问。

⑫“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了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

⑬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的色彩里还有“尊重”这个词,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李同学”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我”的叙述来刻画,虽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令人感动。 B、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C、文中第⑨段划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 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和对“尊重”的理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结合上下文,谈谈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⑬段加点的“翻涌”一词有哪些含义。
(4)、认真阅读选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李同学”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读完本文,你一定受到很多启示。请写出一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①祥子想找个地方坐下,把前前后后细想一遍,哪怕想完只能哭一场呢,也好知道哭的是什么;事情变化得太快了,他的脑子已追赶不上。没有地方给他坐,到处是雪。小茶馆们已都上了门,十点多了;就是开着,他也不肯进去,他愿意找个清静地方,他知道自己眼眶中转着的泪随时可以落下来。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②上哪儿去呢?这就成个问题,先不用想到别的了!下小店?不行!凭他这一身衣服,就能半夜里丢失点什么,先不说店里的虱子有多么可怕。上大一点的店?去不起,他手里只有五块钱,而且是他的整部财产。上澡堂子?十二点上门,不能过夜。没地方去。

      ③因为没地方去,才越觉得自己的窘迫。在城里混了这几年了,只落得一身衣服,和五块钱;连被褥都混没了!由这个,他想到了明天,明天怎办呢?拉车,还去拉车,哼,拉车的结果只是找不到个住处,只是剩下点钱被人家抢了去!作小买卖,只有五块钱的本钱,而连挑子扁担都得现买,况且哪个买卖准能挣出嚼谷呢?拉车可以平地弄个三毛四毛的,作小买卖既要本钱,而且没有准能赚出三餐的希望。等把本钱都吃进去,再去拉车,还不是脱了裤子放屁,白白赔上五块钱?这五块钱不能轻易放手一角一分,这是最后的指望!当仆人去,不在行:伺候人,不会;洗衣裳作饭,不会!什么也不行,什么也不会,自己只是个傻大黑粗的废物!

      ④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到桥上,左右空旷,一眼望去,全是雪花。他这才似乎知道了雪还没住,摸一摸头上,毛线织的帽子上已经很湿。桥上没人,连岗警也不知躲在哪里去了,有几盏电灯被雪花打的仿佛不住的眨眼。祥子看看四外的雪,心中茫然。

      ⑤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象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尔茨海默氏症

    阿尔茨海默症是属于一种很常见的退化性失智症。老年期前后,患者的脑部神经细胞受到破坏、脑部萎缩。医生可透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正子摄影(PET)患者脑部、抽取脑脊髓液做蛋白检测来诊断。早期病征最明显的为记忆力衰退,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辨认出现问题,美国前总统雷根即曾罹患此症。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老年人第4位主要死因。由于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必然相应增加,已构成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检测,如今有了最新的方法!加拿大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们从唾手可得的口水中,能及早发现失智症,此检验法无侵入性,且有助早期治疗,延缓症状恶化。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医疗和科学运作理事西瑟·斯奈德表示,“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愈来愈多,已有研究让我们了解,患者在开始经历记忆力衰退和辨认出现问题前,潜在的生理改变早在十年前或更长时间就开始了。此研究致力从唾液样本中找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改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唾液样本,包括35位具正常认知能力、25位有轻度失智症、22位阿尔茨海默病病患。检验了近6000个与脑相关的小分子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可区辨有轻度失智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记,并利用这些生物标记成功地检测另外27位受试者。

    发表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史达·撒克塔说,“这个检验非常便宜,能及早发现疾病,并帮助我们更了解致病的过程和机制,或建议患者做其他检验。唾液非常容易收集和运送,除了有助早发现早对症下药,这样的检验方式可打破不同地区医疗资源不同的限制。”然而专家也表示,此方法要作为医疗检测用还需投入更多研究,在更多受试者中反覆检验测验的准确度和再现性。

    然而尽管如此,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是受多种因素长期影响而成,如遗传基因、生活方式、不良饮食或缺乏锻炼等等,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够有效遏制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减退的症状。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Peter Roberts教授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原因复杂,治疗异常棘手,单一药物或疗法已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大脑认知功能,而组合疗法也许是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手段。

    人们总是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命投资,以及何时投资收益才会最大,正如人们总是不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当身体出现健康状况时再后悔已经为时晚矣!事实上,真正正确的做法是提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诱发因素,以便对其进行有效预防,而不仅仅是等到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出现以后才开始采取药物治疗。

(摘自《健康文摘》2016年第3期,文章有删改)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为什么?”“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阅读王晓刚的《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

    ②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④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

    ⑤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

    ⑥“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师者

叶梅

    唐代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们这代人有些生不逢时,正经书没念多久,初中只上了一年便遇上“文革”,紧跟着上山下乡随波逐流,再有所学便是东鳞西爪,这时便分外怀念小时候的几位老师,幸得他们的苦心教诲,才有一点童子功。再后来越发明白,真正的老师就是渗透你的魂魄,影响你一生的人。人生路上,闪耀着他们点亮的一盏盏小灯,或许叫知识、善良、真诚、勤奋、坚毅……它们宁静而又明亮,默默地陪伴着学生的前行。

    我的小学是在长江三峡、湖北的巴东一小启蒙的。但在那里只念了一年级,便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恩施,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山区,但那时还没有成立自治州。那年秋天我背着一个小花书包,转学到恩施舞阳附小二年级2班,便认识了班主任田老师。

    田老师名槐山,土家人,个子不高,但结结实实的,两只胳膊举着,可任由学生们捄着打秋千。他刚从师范毕业,浑身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成天笑嘻嘻的像一个孩子王,高兴起来就把学生娃一个个举过头顶,只要田老师在操场上,一定是欢声笑语一片。我们这些小学生就像一个个跟屁虫,上课下课都跟着他。

    喜欢听他的课,田老师教语文,讲课时声音洪亮,又讲故事又打比方,长大才知道田老师是一个农家子弟,他将恩施土家的风情、谚语民歌信手拈来,让人听得着迷。那些在课本上看去严肃规正的词汇在田老师的讲述里变得那么有趣。我们这个班上的学生语文成绩普遍都好,我想我后来喜欢文学与田老师教的语文绝对分不开。那时没有偶像和粉丝,现在想起来,田老师就是我们这些小学生的偶像,他除了会教语文,还会打球游泳跑步跳远,动作潇洒,活力四射。我们成群结队跟着他在小河里游泳,土台上打乒乓,他手把着手,不厌其烦地教。这些爱好一直伴随我到今天,有时候人们问我从哪儿学来的,我便有些得意,忍不住会说到遥远的田老师,说那时的老师多好啊,那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呢。

    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工作调到了武汉,我转学到武汉水塔小学,却常常思念恩施的同学和老师。两年以后,母亲执意要回到恩施,我也巴不得地跟着回来了,仍然回到舞阳小学,仍然在田老师的班上。走进校门的那天,已经打过了上课铃,田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等我走近,他的身后站着一群我熟悉的同学,他们无言地微笑着,我难以忘怀那时涌到眼里的热泪。说真心话,那时候到学校比回家的感觉好,当代人有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在我的记忆中,好老师也常常胜过好妈妈。

    我始终认为,我的小学对我最重要最扎实,如果不是田老师,又怎么能够呢?小学临近毕业时,同学们最难受的事就是要与田老师告别,一段时间里很难接受现实。进初中后还隔三差五邀约在一起,跑到小学去看田老师,喋喋不休地对他倾诉在新学校的种种事情,把刚接触的新老师拿来与他比较,带着各种抱怨。田老师平静地听着,却不像从前那样跟同学们逗乐,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却催着我们快回去。还没等我们转身,他就快步朝着他刚接手的那班学生走去了。看着老师头也不回的背影,我们一个个怅然若失,心里老大的不舒服。可事后却听说他私下里打听着我们这班同学毕业后的情况,问了又问,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原来老师的良苦用心是想逼着我们尽早适应新的环境啊。我们像飞出鸟巢的小鸟儿一样,终归要到更远的世界里去。

    在我心目中,田老师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而且读过土家历史后得知,田姓土家人曾做过长达数百年土司,并喜爱写诗著文,相传至今的诗集《田氏一家言》为清代康熙年间容美土司田舜年编定的大型诗文丛集,共收录五代九位田姓诗人的作品。有这样祖先的田老师后来却改行教了体育,我听说之后十分惋惜和不解,回想老师讲过的语文课,心想怎么会这样呢?可几年后有一次偶尔翻阅湖北日报,却见一大版表彰全省优秀老师的报道,心中不由一动,看着看着就突然见到了田槐山三个字,我不禁又惊喜又骄傲。田老师他果真是干一行爱一行,行行都干出了光彩啊。后来得知老师转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一阵没人教体育,缺教师,他就主动请缨啦。他惭愧地说,虽然他业余爱打球爱跑步,但并不专业,为了不误人子弟,他多次找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日夜操练,拍球把手都拍肿了。

    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也上了舞阳小学,非常有缘的是,教她数学的梁老师正是田老师的爱人。我因为瞎忙,有时候顾不上女儿的学习,梁老师常将女儿叫到家里补课,田老师在一旁帮忙,还把我拿出来做榜样,说你妈妈上小学时成绩多么好,总是数一数二的,你得向她学。年幼的女儿不甚了然,茫然地瞪着眼睛,一副听不进去的样子,有时候被我碰见,心里着急得很。我让老师操了心不够,女儿一代又让老师费神,这可如何是好?灯光下,老师夫妇的两鬓已开始斑白,让我拿什么回报您?

    田老师看出我的心情,却什么也不说,只是一如往常淡定地微笑,将一杯清茶放到我的面前,仿佛一切都理所当然。后来写作我用过一个笔名,叫“槐子”,槐之弟子也,满心感激地用以纪念田槐山老师所给予的教导。这份心情随着岁月荏苒,应是越来越浓,可后来因为离得远,与老师却极少见面,一晃居然几十年过去了。今年春节我找到他的电话,急急打过去,田老师的声音依然是那样清亮,我不由满心欢喜。

(选自《2013散文集》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美戴斯国王从陌生人那儿学会了点金术,高兴地跳了起来,满屋子奔跑,碰到什么东西就抓住什么东西。他抓住一根床柱,它立刻变成了一根金柱子。他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手刚一碰,嘿!它竟成了一捆薄薄的金片。他急忙穿上衣服,这衣服也变成了华丽耀眼的金衣服。国王从口袋里拿出眼镜戴上,谁知镜片已变成金片了,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②“这算不了什么。”国王心想,“我指望大的好处 , 就不能不接受一些小的不便。”他想到花园去看看,在那里有许多盛开的玫瑰花,微风吹来,香气醉人。国王在花丛中来回走动,并毫不疲倦地使用点金术,一直点到每朵花,甚至连花蕊里的虫子都变成了金子为止。

    ③随后,国王就回到宫殿与女儿一起吃早饭。长桌上放着咖啡、面包、烤鱼等食品。国王倒了一杯咖啡给女儿,女儿接过杯子惊奇地叫了起来:“刚才还是个瓷杯,怎么一下子变成了金杯?”国王高兴地对她说:“我已有了点金术,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边说,一边将一杯咖啡送到嘴中,可他嘴唇刚一触到咖啡,咖啡立刻变成了金液,随即就硬化成一片金子。看到这情形,他不禁大吃一惊。他随手又拿起一片面包,但还没来得及掰开,它已成了金块。国王几乎绝望地拿起一条烤鱼,不用说,烤鱼也立刻变成了金子。

    ④国王十分羡慕地望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面包和烤鱼,就走到女儿面前,一面抚摸着女儿,一面请女儿拿片面包给自己吃。突然间,他心爱的女儿也变成了一尊金像。

    ⑤国王发疯似的大声喊叫:“陌生人,快来呀!快来救救我的女儿!”

    ⑥不一会儿,陌生人就出现在国王的面前,说:“点金术一定给你带来了许多财富吧!”

    ⑦国王说:“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金子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请你给我解除点金术。”

    ⑧“你比以前聪明了,美戴斯国王!”陌生人严肃地说,“我看得出来,你的心还没有完全从血肉变成金子,否则就无法挽救了。快去吧!跃进大花园旁的那条小河,在河中装一瓶河水,把水洒在你要它变成原样的东西上。如果你真诚地去做,就可以补救你由于贪婪所造成的灾害。”

    ⑨国王快步跑到河边,连鞋子也来不及脱就跳进河中,想尽快地将点金术冲洗掉。他装满一瓶河水跑回宫殿,把水洒向心爱的女儿,水一落到女儿身上,他就看到这可爱的孩子双颊又恢复了红润的颜色!

    ⑩国王拥抱着女儿说:“孩子,是爸爸害了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要点金术了。”

(作者为美国小说家霍桑,内容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