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文溪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10月月考试卷(到第3章第3节)

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严重追尾事故,造成槽罐车内的12吨多浓盐酸泄漏,泄漏处白雾弥漫,环境监察部门组织大批人员对泄漏的盐酸进行处理,紧急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中和稀释,最后盐酸被拦截在限定区域,使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泄漏,形成白雾弥漫,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性。
(2)、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稀释,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从可行、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考虑,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
(3)、环保检测人员对处理过的废液进行检测。取少量废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结果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则下面推断合理的是         
A、溶液可能呈酸性 B、盐酸一定没有残留 C、白色粉末一定没有残留 D、若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纯碱,就可以证明盐酸是否残留
举一反三
某宝有一款销售火爆的茶垢清洁剂,能快速消除茶具上附着的茶垢,小组同学对茶垢清洁剂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下图是某品牌茶垢清洁剂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

主要成分:过碳酸钠(化学式为2Na2CO3·3H2O2)

去渍原理: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俗称纯碱)和过氧化氢……

【实验1】在盛有茶垢清洁剂固体的小烧杯中,加适量常温水,完全溶解后得到无色溶液,观察到有小气泡缓慢冒出,根据{#blank#}1{#/blank#}推测,该气体是O2和CO2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2】取三份等量的实验1中的溶液,分别加入甲、乙、丙三支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都较快产生气泡,且温度越高产生气泡越快;

【表达交流Ⅰ】通过实验证明,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氧气。实验1中“木条不复燃”的原因是{#blank#}2{#/blank#}。

【提出问题Ⅱ】茶垢清洁剂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生成氢氧化钠?

【实验3】取实验2丙试管内溶液,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表达交流Ⅱ】试剂X可以选用{#blank#}3{#/blank#}溶液。实验中溶液M呈无色,你得出的结论是{#blank#}4{#/blank#}。

【反思总结】①茶垢清洁剂溶于水生成了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碳酸钠溶液有较好的去污效果,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活性氧,可深层带走污垢。

②使用茶垢清洁剂时应选择{#blank#}5{#/blank#}的水进行溶解,去垢效果更好。

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17世纪前,人们对酸碳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

17世纪末,朴素的酸碱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成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

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20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H++碱,两者彼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轭酸成对。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城的共轭酸。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属于{#blank#}1{#/blank#}(选填“酸”或“碱”),依据是{#blank#}2{#/blank#}。

(2)已知H2CO3→HCO3-+H+和HCO3-→CO32-+H+ , 由酸碱质子理论,HCO3-的共轭酸是{#blank#}3{#/blank#}。

(3)随若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普。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是{#blank#}4{#/blank#}。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