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文章《母亲那些卑微的愿望》,回答后面小题。

母亲那些卑微的愿望

母亲年轻时长什么样?我一直对此很好奇,每次说起这个话题,母亲就恼怒地把责任推到我身上:“要不是你,我肯定有一张年轻时的照片,那时我可美了。”

据母亲说,这个事件发生时,我一岁,那时小镇上还没有照相馆。有位邻居的儿子,从大城市回家,带回了一个照相机,恰巧那时,母亲抱着我,在邻居家串门,邻居就说:“你也照一张吧。”母亲自然求之不得。可恨的是,面对陌生的叔叔和那台从没见过的相机,我哇哇大哭,还手舞足蹈,为了不影响美感,母亲在邻居的劝说下,决定放下我,照张单人照,可我就像着了魔似地,紧紧抱着母亲的腿,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她半步。

母亲只好尴尬地放弃了拍照的计划,时至今日,她依然会叹息:“要是有一张年轻时的照片就好了。”而每次母亲这样感慨时,我除了默不作声,就是愧疚懊恼,唉,要是母亲当初不顾我的哭闹,执意把我扔一边,自己拍张照,该多好!

小姨嫁在外地,一年也难得回一次家,每次提到她,母亲总是无限伤感:“我就这一个妹妹,生孩子时我都不在她身边,她一个人无亲无故地,心里该多难过呀!"

小姨生孩子那一年,母亲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坐车到小姨家,看着孩子大人平安,然后在床头伺候几天,尽尽当姐姐的责任。母亲连孩子的衣服都缝制好了,还准备了一些土特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巧的是,“东风”来时,正是我参加高考之时,一连几天的紧张考试,离了母亲,谁给我做管养餐,谁给我洗衣服呢?女儿的前程要紧,母亲只能把看望小姨的日期往后推,可是,高考过后,又是填志愿,又是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母亲还要忙着给我赚大学的学费,看望小姨的计划只能无限期推后了。

每次提起这件事,母亲都觉得很愧疚,而我心里,也会涌起一股酸楚,如果母亲当初不管我高考的事,执意前往小姨家,就不会留下这些无法弥朴的遗憾了。

“唉,几个邻居都出去旅游了,就我一个人没去!”母亲每次提起这个,我就知道,这肯定又是因为我。

那一年,姐姐和我都参加工作,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母亲就应了几个老太太的邀请,准备出去旅游。对这次旅游,母亲很期待,不但查了旅游攻略,还准备了好几套衣服,并借了我的相机,准备在旅游景点好好晒晒夕阳红。

出发前一天,我和男友分手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母亲一遍遍地敲门,急得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等我第二天打开房门时,母亲依然怔怔地坐在客厅里,这个时候,她应该在旅游的路上啊。不用说,她肯定是放心不下我,所以临时取消了旅游计划。

每次母亲说起这个遗憾时,我都想要眼泪,如果当初她不理会我失恋这件小事儿,把我晾在一边冷静冷静,她自己去看祖国大好河山,该多好啊!

照张相,看看妹妹,旅游一次,这都是母亲的愿望,这些愿望,多么渺小卑微啊,只要愿意,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可是,如此卑微的愿望,母亲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因为每当她想为自己的愿望放纵一次时,总有儿女在身边拖拽,让她无法迈开脚步,她宁愿留下一辈子的遗憾,也不想委屈儿女一分一毫。

(选自《做人与处世》)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亲没有实现的几个愿望及其未能实现的原因各是什么?
(2)、划线句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指的是文中哪件事?这件事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3)、“要是母亲当初不顾我的哭闹”“如果母亲当初不管我高考的事”“如果当初她不理会我失恋这件小事儿”这三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心境?
(4)、文章以“母亲那些卑微的愿望”为题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完成下列各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糊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⑧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火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拾穗的脚步

       ①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已是晌午时分,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没有一丝阴凉。正是稻子收割的季节,空气中,散发着刚收割下来的稻谷的清香味,袅袅娜娜,沁人心脾。

       ②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那一刻,我忽然僵住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泛着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牵挂的是收割好的稻田里那些散落的稻穗。那些黄澄澄的谷粒,在她心里,就像金子般地散发着眩目的光泽,熠熠生辉。

       ③只见母亲挎着一只篮子,目光在地下仔细寻找着。母亲岁数大了,眼睛早已模糊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到了田里,看到那些散落在田地里的稻穗,却一目了然,看得分外明亮。而我却看不见那些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看到的只是一簇簇稻茬。

       ④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我兴奋地撒着欢,在稻谷飘香的稻田里四处奔跑。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刮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

       ⑤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脸上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擦药水。”

       ⑥我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对母亲说道:“我怎么看不见稻田里有掉落的稻穗,您是怎么看见的?”

       ⑦母亲含嗔道:“你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只知道在稻田里疯跑,哪能拾到掉落的稻穗?”

       ⑧母亲的话,让我好生困惑:我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

       ⑨此时,看着母亲顶着这么烈的太阳出来拾稻穗,我心里不禁有些埋怨。稻田里散落的这几根稻穗拾它干什么?现在生活比过去要好多了,家里米缸里,又不缺这几粒谷子,呆在家里休息多好。

       ⑩母亲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我站在田埂上,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她大声地招呼道:“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⑪我答道:“刚回来,正在看您拾稻穗呢!”

       ⑫母亲笑道:“那你下来,和我一块拾稻穗!”

       ⑬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由地抬头看了看天空,心里直犯嘀咕,在这么烈的太阳下拾稻穗,真是活受罪。可是,看着母亲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我犹疑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下田地里。

       ⑭母亲笑着说道:“孩子,我们将剩下的一半稻田走完,就回家。”

       ⑮母亲边说,边弯下腰,拾起一根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我眼睛漫无目标地看着,似乎看不到一根稻穗。

       ⑯母亲看着我眉头紧锁,心浮气躁的样子,说道:“孩子,不要急,拾穗的脚步不能慌乱,要将心沉下来,才能发现散落在田地里的那些稻穗,步伐总是急急躁躁,恨不得一下走到头,这哪能看到那些稻穗。”

       ⑰拾穗的脚步?母亲又一次说起这句话,让我心里微微一愣,恍如昨日。我不禁注意到母亲的脚步:只见母亲的脚步,始终不急不躁,有种踏实和稳健。尽管艳阳高照,口干舌燥,可母亲依然不受干扰,她的心全部沉浸在这拾穗中。如果用“心无旁骛”来形容,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⑱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母亲拾穗的脚步。走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有一丝清凉滋入心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⑲生活中,我的脚步早已变得匆忙、慌乱起来。一直在向前奔跑,须臾不敢停留,以为美景总是在前方。当再次体会到母亲拾穗的脚步,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好。

       ⑳我缺少的不是勇往直前的勇气,缺少的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超重

肖复兴

       ①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②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③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④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⑤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⑥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⑦有的独生子女,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超重的难道仅仅是物品吗?

       ⑧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党史纵览(节选)

孟红

1951年2月,一辆汽车驶离北京西郊机场。直向中南海驶去。车上坐着的是彭德怀。他这次回国是要当面向毛泽东汇报朝鲜战场上的许多困难问题。以求得中央尽快解决。可是,毛泽东不在中南海,他正在玉泉山的静明园里。

彭德怀立即让司机调转车头向西郊开去。进入玉泉山静明园时。正是午后1时,毛泽东的秘书迎上前说:“彭总,主席正在休息,你先吃饭,等主席起来再谈吧!”警卫员也说:“请彭总等一等。”

彭德怀心急火燎,瞪起眼睛严肃地说:“我有急事要立即向毛主席汇报!”

秘书和警卫人员还想拦阻,彭德怀却顾不得这些,大步走去,推开房门进到屋内。毛泽东知道彭德怀要来。也了解他的性格。一面起床穿衣。一面风趣地说:“只有你彭老总才会在人家睡觉的时候闯进来提意见。”

“我这次冒险回来,是因为国内对志愿军当前在朝鲜战场面临的严重困难不太了解,如不尽快改善和解决,将影响到朝鲜战争的胜败。”彭德怀直截了当地说。

毛泽东收起了笑容问:“那里有些什么问题?”

彭德怀说:“现在志愿军的情况。一是经过三次战役后,伤亡很大。既不能抓到俘虏补充自己,也不能就地动员青年参军。战斗力已明显削弱。二是敌机轰炸。道路、车辆毁坏严重,物资供应很不及时。三是部队越过三八线作战,正是严冬季节,朝鲜东西两面是海,寒风袭人,而战士经过作战,衣服鞋袜均破烂不堪,生病冻伤已是普遍现象。四是三八线以南是无粮区,几十万志愿军既得不到充足的粮食,更得不到新鲜蔬菜,断炊现象非常普遍,战士靠一把炒面一把雪坚持作战,营养不良。体力下降,甚至许多人患夜盲症。严重影响战斗力。美军飞机昼夜轰炸,而我们现在一无空军掩护,二无足够的高射火炮,如不能有效地保障后方运输,我们就无法尽快取得战争胜利。”

彭德怀讲完之后,毛泽东缓缓地说:“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处境还不十分了解,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你彭老总的意见是对的,要做长期准备。我马上通知恩来同志,请他立即召集政务院和军队有关单位的领导人,你俩共同召开一次支援前线的紧急会议,专门研究和落实急需解决的问题。”

回到北京的第三天,彭德怀早早来到中南海居仁堂,这里是总参谋部指挥作战的场所,政务院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要在这里的会议大厅召集支援志愿军的紧急会议。

彭德怀在会上介绍了前线的情况,讲了兵员不足、物资缺乏、缺粮缺弹等严重困难。他说:“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前线的作战行动,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希望国内各行各业、军队和地方都全力支援前线,特别是空军和高射武器应尽快入朝参加掩护后方运输线。”

周恩来接着彭德怀的话说:“彭总讲到的前线的困难。已向毛主席汇报过,主席很关心,我们国内要尽一切努力支援前线。”

可是,在讨论到具体问题如何落实时,有的人就说国内机构刚刚建立,也很困难。许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看到这种情况,彭德怀立刻火冒三丈,他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吼道:“这也困难,那也困难,难道就是你们爱国,难道志愿军战士们都是猪.他们不知道爱国?你们去前线看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现在第一线部队的艰苦程度甚至超过长征时期,伤亡了那么多战士。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现在既没有飞机高射炮又很少,后方供应根本没保障。武器、弹药、吃的、穿的,经常在途中被敌机炸毁,战士们死的、伤的、饿死的、冻死的,这些都是年轻可爱的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会场上鸦雀无声。不少人都知道彭德怀火气大。但没想到他会在这样的会上发这么大的火。他们相互看着,不知该怎么说。

周恩来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他知道。不到特别困难的境地。彭德怀是不会回国的,更不会直闯毛泽东的卧室,这正是他耿直坦荡、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流露。于是,就劝说道:“彭总不要着急嘛,这些困难我们一定能解决的。”

散会后,周恩来对彭德怀说:“我要向主席报告,继续召开会议,一定解决前线的困难。”

彭德怀忧心如焚地说:“前线情况紧张,敌人又开始进攻志愿军阵地了,我得赶快回去。”

周恩来语气肯定地说:“你先回去,困难我来解决。”

彭德怀连忙说:“感谢总理!”

周恩来接过话说:“应该感谢你,感谢前方的将士,是你们顶住美军,援助了朝鲜,也保卫了祖国!”

很快,北京等几大城市的干部群众响应号召,昼夜为志愿军赶制炒面,并迅速送往朝鲜,缓解了志愿军的断粮之苦。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国内的支援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