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徐州市市区部分初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施“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
绿茵茵。
唱个唱,
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瓢、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瓢,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篎篎篎篎(miǎo)”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
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芡,一种水生草本植物)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①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至少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____
明前茶
①枇杷园的中央,有一块空地,老祝捐出的十棵枇杷树,就围绕着这山间少有的平整之地。认养枇杷树的城里家庭,周末会来打望“我家的枇杷树”,这是他们帮扶村小孩子的一种方式。
②老祝年轻时,曾在村小当代课老师,后来因为文凭不够,不得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承包枇杷园作为新的事业打拼。这行他做得很成功,自从栽种树苗,他就仿佛拥有侍弄枇杷树的金手指。“枇杷昔所嗜,不问甘与酸。黄泥裹余核,散掷篱落间。春风拆勾萌,朴樕如榛菅。一株独成长,苍然齐屋山。”老祝觉得范成大这首诗就是在形容自己的山中岁月。苍苍枇杷树,很快就高及屋顶了,枇杷越结越多,富裕了的老祝,就想着为村小做点事:买些书本,添一副篮球架。他还打算用这笔钱,替村小的孩子置办演出服与道具,因为六年级有个姓朱的孩子有做导演的天分。
批注 引用古诗,用枇杷树的成长来表现老祝的生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 |
③去年暑假,这小子自己写剧本,与三位同学在晒场上表演,把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奶奶对娃儿教育上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扮演戏中的奶奶,孩子拿出了自己积攒已久的压岁钱,买了灰白的假发。在他身上,老祝看到了自己少年时那股要把一切事情都做成的心气儿。老祝也看到了台下的奶奶,那泼辣的老妇人一边痛骂孙子歪点子一箩筐,一边却笑出了眼泪,频繁地用手背去擦。与孙子朝夕相处的这十二年,奶奶只感受到生活的沉重负荷;那天,她却忽然感受到了孩子像枇杷树一样成长的生命力以及他热辣的回报。孩子的才华,就像飞溅的枇杷汁,让顽固的奶奶皱起了鼻子——她被酸到了,也被甜到了。这股劲儿,一直冲到了奶奶的鼻腔和眼眶,让她且喜且叹,且愁且笑。
④老祝被这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想要为这孩子提供一点方便。他当然也可以把卖批把的钱直接捐出来,可转念一想,枇杷树每年的收获,也是一种期待与冒险。如今的城里人就喜欢猜测与冒险,开启一个认养枇杷树的盲盒计划可能更有吸引力。老祝被自己的新点子逗笑了——如果,一棵果树能吸引城里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起来嗅见山野的气息,体会农桑的辛苦,吃到现摘的枇杷;或者,见一见泥鳅一般黑且机灵的“朱导”,与之合演消夏之戏,也未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⑤就这样,去年10月,老祝在微信上开卖“枇杷盲盒”:预付1600元认养一棵树,来年这棵树上所有的枇杷都是你家的了;若是风调雨顺,一棵树最少能结两百斤枇杷呢;树可家认养,也可由几家共同认养;认养枇杷树的收入,将作为善款捐给村小。老祝有点私心,他想把这笔收入的20%用于“朱导”的梦想,帮他成立山里的第一个戏剧社。老祝期待这能勉励这个孩子,让他未来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保有一点世俗之上的精神生活。
⑥26个城市家庭,认养了十棵枇杷树,拉了一个微信群,自称“枇友”。冬去春来,老祝教他们疏花、疏果。这些农活,都要搭起梯子,钻入枇杷树浓密的树冠中,或以猴子捞月的身姿,或以熊猫横卧之憨态,伸长手臂和剪子艰难地干。令老祝惊讶的是,就像“朱导”这样的“赤脚大仙”爱玩阳春白雪的戏剧一样,养尊处优的城里人对爬树疏果这样的事,也干得兴致勃勃。
⑦A乌鸫鸟最爱枇杷树,啄食几口枇杷,就能在树梢上亮嗓鸣唱;城里人也爱枇杷树,搭起几顶帐篷,就能在树下吃着枇杷,喝着凉茶倾听鸟语风吟。“吱——呀——”忽然加入的一声清透鸟鸣,惊飞了乌鸫的得意,它拍着翅膀一边搜寻一边卖弄华丽的转音,却怎么也找不着、逼不走那后来者。乌鸫困惑地摇动尾翼叹气,城里孩子在望远镜中瞧见了,窃笑不已。老祝也笑了,“朱导”噙着自制的叶笛欢鸣着从枇杷树枝杈间探出头来。这孩子是这里的常客,摘枇杷,烤枇杷,熬枇杷膏,这些小技巧,就没有他不会的。
批注A:(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 ① |
⑧世间的孩子无需撮合就能成为朋友。不多时,白色帐篷里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闹声、斗嘴声。城里孩子与乡间少年似乎达成了某种竞赛的规则,不知是谁起头,他们开始以清亮的童声,如溪水般欢脱地淌出诗情:“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老祝想起来了,这正是白居易的《山枇杷》⑨暖风熏人,剥一只枇杷,汁水的甜蜜入口入心;耳畔,孩子的吟诵与笑声,入耳也入云。B老祝笑得合不拢嘴,他的盲盒里,期待开出了希望之花。
批注B:(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 ② |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