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文学类作品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之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⑪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1)、你如何理解标题“生命之芯”?

(2)、联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3)、第⑩段中“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结合上下文谈“我”充满怎样的“敬意”。

(4)、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阅读余义君的《32个未接电话》一文,完成题目。
32个未接电话
①去年12月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似乎要下雪。
②我和同班同学小华留在学校补课,直到下午3点半才离开学校。我们一路小跑着来到车站,还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辆公共汽车开走了。还好,没多久,又来了一辆,我们想都没想就跳上车,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这时,天色渐暗了,街道两旁亮起了路灯。令人惊喜的是,下雪了!我们住的城市几乎从不下雪……我们兴奋地望着窗外。在柔和的灯光下,雪花在空中轻轻飞舞,把整个城市装点得格外宁静、祥和。如果雪一直下到明天,这个城市将会变得一片银白,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想着,想着,不知过了多久,我觉得大约该下车了。定睛一看,糟了!怎么这么陌生?原来我们搭错车了!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连忙找手机,想联系妈妈。可是翻遍了书包也没有找到,一定是早上落在家里了。更令人沮丧的是,我还不记得爸爸妈妈新换的手机号码。四下张望,尽是陌生的面孔,我有些害怕了。我和小华决定不下车,跟着车返回到上车的地方。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又回到了上车时的车站。更糟糕的是,由于下雪,我们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停运了!小华忙给家里打电话,可是她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这么晚了,我还没到家,爸爸妈妈一定很着急!我自己也急得想哭。我们俩孤零零地站在车站,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害怕,我们不停地哆嗦……
③我是一个15岁的女孩,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是那种看见客人来了就想往房间里躲的孩子。从小我就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也很疼爱我。爸爸妈妈在塔沃拉地区开了一家服装公司,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要到半夜才回家。因为不放心我和弟弟,所以放学后让我们直接去公司,在那里吃饭、做作业。
④去年,我上了当地一所著名的高中。学校功课很多,考试也很难。不过,为了妈妈,再难我也愿意。学校离公司很远,还好,学校附近就是车站,开往各地的公共汽车很多。平常我总是中午1点钟放学,两点钟就可以乘公共汽车到达公司……
⑤大雪还在下,这时我们已丝毫没有了欣赏雪景的心情,只是呆呆地站着。终于,小华的手机响了,是她的一个朋友打来的,问小华是否和我在一起,还说我妈妈很担心我,问我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挂断电话后不久,弟弟打来了电话,他一个劲儿地责怪我:怎么在外面呆了这么久,妈妈急得都哭了,说再不回来就要报警了。我告诉他,我们搭错了车。晚上7点左右,终于盼来了叔叔,他先把小华送回家,然后带我回家。
⑥一到家,我马上去拿手机,手机上的来电显示让我震惊:32个未接电话!20条信息!在我没有回来的这几个小时里,妈妈居然给我打了32个电话,发了20条信息!顿时,强烈的自责让我无地自容。我哭了,我无法想象这几个小时妈妈是怎么度过的!
⑦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对不起妈妈。第二天一大早,我见到了一脸疲惫的妈妈,我流着眼泪向妈妈道歉。妈妈慈爱地说:“你长大了,以后出门一定要记得带手机。”
⑧通过这件事,我想了很多。是的,我已经长大了。也许,我要改掉的不是忘带手机的毛病,也不是记不住父母的电话号码,而是要学会应付突发事件。妈妈,请您放心吧!以后,我一定会变得坚强起来!
(原文荣获第十三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一等奖,有删改)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 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老班长

李胜今

①只见林跃进装了满满一车蔬菜,用袖子擦了脸上的汗,刚要骑上三轮车,背着药箱的村医刘建就来到了田头。他看着洪河堤下林跃进种的三亩辣椒、三亩茄子,再看看又黑又瘦、嘴上长满火燎泡、腰杆却挺得笔直的林跃进,不禁摇头说:“林支书……”

②没承想林跃进大手一摆:“别喊我支书,退休几年了。”

③刘建笑笑没吱声,他知道林跃进的脾气,就是在村支书任上的十几年,他也不喜欢别人喊他支书,他喜欢别人喊他“老班长”。

④一九七九年中越边境白卫反击作战,林跃进可是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他保家卫国流血流汗,身上弹片都能取下小半碗。升任班长,他带领全班战士与敌人斗智斗勇,更是屡立战功。退伍后回到洪河,一起回来的战友叫他老班长,他也一直把自己当成老班长。

⑤林跃进到洪河堤下折了一根拇指粗的青竹,去了梢,绑在三轮车车把的中柱上。刘建轻车熟路地把兑好的吊液拴在竹竿半腰,然后搓住林跃进伸来的左手消毒扎针,边扎边说:“老班长,听我一声劝,你得好好休息,至少吊好液再走。”

⑥林跃进看了手机摇摇头说:“今天去晚了,买菜的等急了。”还不等刘建说话,林跃进已经发动了电动三轮车,在田间小路上颠毁前行了。哪管刘建在身后喊着:“不能开那么快,注意别滚针了!”

⑦买菜的的确等急了,因为林跃进来到栏杆街菜市场,已经下午三点半了。他的临时摊前挤了黑压压一片人,多是穿着普通的老头老太太,更有几位或坐轮椅或拉拐杖的残疾人。其中一位拄着拐杖的独腿老人站在人群最前面不停地说着:“大家不要乱,老班长今天会来的。”

⑧待林跃进的三轮车开过来,人群自动让出一条道。车刚停稳,人群就围上去开始挑拣蛛椒、茄子。林跃进边过秤边收钱边扯着腔吆喝:“新鲜辣椒、茄子,优惠价八毛,限购二斤。”

⑨这时,一辆宝马车停在旁边,年轻的女司机下车刚想往上挤,林跃进连忙摆手:“俺这蔬菜只卖有困难的普通人,您开豪车就别过来了!”气得宝马女当场就嘀咕“死老头”。旁边摊主是位微胖妇女,听宝马女骂,她就笑:“他不卖给你我卖给你。你说这死老头,天天优急价。这茄子零售一块八,他卖八毛。辣椒两块八,他还卖八毛,他就是个傻瓜。”

⑩宝马女看了下那边买菜的人群苦笑:“这老头也是在做好事,那些买菜的大多吃不起你摊上的时令蔬菜。”女摊主似乎不服气,有些咬牙切齿,说:“死老头,这菜市场哪个摊主不恨他?”便捡了摊边上一颗烂土豆,朝着林跃进扔过去,没承想正砸在林跃进的额头上。林跃进并没发火,而是继续扯着腔像吆喝卖菜一样唱着:“你砸我,我不恼,只是大妹子你呀,好瞧不好瞧?”

⑪三百斤辣椒、茄子很快卖完了,林跃进跟前就剩下独腿老人。林跃进掀开三轮车驾驶座,从里面拎起一个鼓囊囊的绿书包递给他。

⑫“这是你嫂子一大早摘的红瓜,有六斤多,分了三份,你一份,咱们战友老刘一份,五保户王大爷一份。”

⑬独腿老人打开书包,就见鲜嫩的丝瓜,每根顶着一朵小黄花。战友老刘本来身体硬朗,春天突然得了脑血栓卧床不起。五保户王大爷是老刘的邻居,孤苦伶仃,林跃进去看老刘时,瞧在眼里。独腿老人的眼眶湿润了。

⑭“老班长,这丝瓜你自己也没舍得吃吧?现在零卖至少三块,不能给我们!”

⑮没承想,林跃进脸一沉,身体突然来个立正,左手握着拴吊瓶的竹竿就像拉一杆步枪,声音严肃:“自己吃要紧还是卖两个钱要紧?方东晨!”

⑯“在!”独腿老人立即站直了身,面向林跃进, 目光炯炯。

⑰“执行命令!”林跃进举起右手向方东晨行了个军礼。

⑱方东晨把身体重量压在拐杖上,抬起右手庄重地回礼:“是,老班长!”

⑲女摊主撇嘴:“弄得跟真的一样。”宝马女边挑番茄边笑:“老班长本来就是真的。”女摊主突然瞪大了眼睛,宝马女也回头看:林跃进竟然拔了自己手上的吊针,拎着他的电子秤红着眼就往宝马车上冲。宝马女心说,我就说了个死老头,你还要砸我的车吗?但见情况不对,轿车怎么在后退?宝马女马上吓出一头冷汗,她忘记拉手刹了,车子在往后溜,后面是斜坡,坡下七个孩子正在玩沙堆。

⑳情况紧急,林跃进拿电子秤去挡宝马车的后轮,车停了一下,但车轮马上把电子秤轧扁了。林跃进大喊:“小孩,快跑!”那些孩子反倒被父发事吓着了,有四个大点的孩子缓过神跑开了,三个小的却不知所措。车子还在加速,再有一米多轿车就撞到这三个孩子了。林跃进容不得多想,他一个飞扑, 一胳膊甩走三个孩子,但宝马车马上把他轧在了下面。

㉑林跃进清醒的时候,已经在“120”的担架上了。女摊主抱着三四岁的男童正向他哭泣,说她不该用土豆砸救命忍人。而平时看林跃进不顺眼的众多摊主,都围了过来,帮着医生护士,把他往救护车上抬。

㉒两个月后,出院的林跃进坐着轮椅,终于回到思念已久的栏杆街菜市场,他发现整个市场整洁了许多。 而他的临时摊位,摆放着他菜田里的辣椒、茄子。一群非常熟悉的买菜人,正井然有序地排队自助购买,自觉把钱放进旁边的钱盒。老方告诉他,在他住院的这些日子,市场的摊主们轮流打理他的菜园,轮流采摘辣椒、茄子,轮流把它们拉到市场摆上摊位。

㉓林跃进眼眶潮湿了,他感激地看着市场的摊主们。摊主们也看到了他,他们停下手中的活儿,站得笔直,右手齐眉向他敬礼,似乎在迎接他们敬慕的老班长的检阅。

(选自《三门峡日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怀念中的宁静

林斤澜

①怀念故乡,是人的常情,也是深情。只是情到深处说不清楚,心里也不一定明白。这情写成诗的不少,写成文的也不少,谁都记得几句吧,记得的合不合你的心思,也难说。有一位写道:故乡就是你家我家亮着灯光的窗户。我读过去,眼前随着出现明黄的灯光,阴冷的黑夜。暗暗叫道:写得好!怎么个好法,一时不理会。

②后来一怀念故乡,就想起这句话来,觉出来这句话里的情景,透着宁静的气氛。别的怀念的诗句文句,有别的好处,不一定有宁静。

③宁静在外是气氛,在内心是意境。怀乡常常是激动的情绪,和宁静又有什么关联? 这又一时讲不灵清。好像也乏味,先放在一边。

④却说开放改革声中,温州人的名声叫得响了。从活跃经济来看,肯定只能叫好。但从文明的各个角度,也可以带来些不好。温州人自己说:全国不论哪里,只要有一个生意人,就是温州人。还有的说:出国护照若是好办,早跑遍全世界了。住在巴黎的同乡也有豪言壮语:站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圆圈,大点声说温州话,就会有人答应。这是一位老华侨、头面人物,严词正色介绍情况,不过我没有试验过。不只一个国家的华侨说:不用到外国来,吃恁的苦头。早日是没有出路,今日温州的机会比外国还多了。

⑤温州人怎样打进北京? 在北京南郊只要有个立锥之地,锥在那里风雨不走。摸着了服装市场,以时新又便宜掌握了中低档,几年工夫,住地上了报叫作温州村。前不久,北京的刊物上还有长文报道,描写既艰苦又机灵的创业,老是抢在市场的前面。也叙述了野蛮的生产、落后的方式,还有喧嚣的夜生活……这个四邻不安的情景,也见之外国。有问某地的唐人街是怎样形成的? 答称自然形成,因为别国居民先后搬走了。

⑥在外地工作的同乡同行,自然想写温州。有一位远在西北,隔一二年到北京来一趟,来必旧话重提:什么是温州的特点? 什么是温州风格? 温州人的性格都有些什么? 信息灵通、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凡是经济活跃的地方,先富起来的人们中间,都少不了这几条,温州有什么不一样? 他回回提问,可见年年在探讨,又每每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⑦我说我也回答不出来。不过你不是为了写好故乡吗?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你走的是寻求典型的路子。这条路子也许是正东正西的大道,鲁迅是这条大道上的先驱,他塑造了不朽的阿Q。阿Q生活的地方,看来是绍兴农村。但阿Q绝不只是绍兴人的典型,他的性格当年叫作“国民性”倒还合适。再比方说偏僻的湘西,在现代文学的读者中,有几个去过那“边城”,但提起来眼前就出现山水如画,画中有诗、小船、爷爷和孙女、黄狗、酒葫芦……不好说什么典型什么性格,只见山川与人物,融化在诗情画意里。湘西作家沈从文对故乡的奉献,是境界。再有四川的河北的,给我们这样那样生动的场景,或辛辣尖锐的,或温柔朴实的形象。当然,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去想象那个地方,那里的人民,那里会有些意义、观念,也就是象征。这些作家把他们的故乡,或笼罩或烘托或供奉在意象里。

⑧文学的道路是多样的,条条道路可通故乡,因为我们爱故乡,因为故乡有爱。

⑨我渐入老境,对故乡的怀念好像添了些深沉。不大去和别地比较差异,也不多计较几个优点和几个缺点,就是叫我去总结也总结不了,因为面前只是一片感情,或者应当说是感情的需要。老古话说的落叶归根,是需要,是需要归根,其实归根是一片宁静,和你家我家亮着灯的窗户的宁静,是一样的宁静。

⑩我少年时候,在兵荒马乱中离家离校,曾在和黄岩搭界的福溪山中迎接战争。五十年后,我上山看看,战争年代的内外劫难,历历在目。当时的困苦、挫折、烦恼、危险一一出现,但都出现在悠悠的宁静之中。我觉得宁静不只是感情了,还是沉淀,是澄清,是超脱。叫家乡昔日的苦海,走进明净可爱的境界。

⑪从八十年代走进九十年代,走向下个世纪,改革开放,紧锣密鼓。外地人只以为温州走得快,走得猛,走得火,其实少不了跌倒爬起,爬起跌倒,出头的鸟先挨打,走前的人多凶险。这个时期,我隔四五年回乡走一走,真看见有的乡镇、有的家族整个地兴起,又衰落,又兴起……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几十年上百年的变化,眨眨眼中间魔术一样变过来化过去了。这种时候,忽然,出现一闪一闪的宁静。一个人和一个社会,都好像干渴之中,饮了饮清凉的泉水。这种时候,我觉得宁静又不只是玄虚的境界了,它是现实的文明。

⑫我日益怀念故乡,又远不能分析。只是在怀念之中,发现了宁静是感情,也是境界,又是文明?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我就希望起来,希望故乡的窗户,亮着有动有静的完全的文明。

(选自《怀念中的宁静》,有删减)

文言文阅读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 , 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灌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 , 刀锯不加 ,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谓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李愿,号盘谷子,唐时隐士,生平事迹不详。盘谷,在今河南济源。②盘旋:盘柜,留止不去。③旗旄(máo):旗帜。施,旗竿上用旋牛尾装饰的旗帜。这是大官出行的标志。④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⑤刀锯不加:刑罚不施于身。⑥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动乱。⑦黜陟 (chù zhi):官员的升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