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郡教育集团初中课程中心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何摆放广告牌

①快餐店常常在门口布置各种各样复杂的广告牌、海报和悬挂饰物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后来的研究表明,根本就没有人看这些东西。设想一块需要12秒才能看完的广告牌,放在顾客只会呆4秒的地方,这时的效果和把广告牌藏在你的车库相比只会稍微好一点点。

②当你走进快餐店里时,你要找的东西无外乎两个,柜台或者洗手间。那把广告牌放在通往洗手间的过道上呢?这同样意义不大,因为这时人们脑海中想着的是更重要的事情。如果广告牌正对着从洗手间里出来的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③在快餐店里,人们来到柜台边,就在考虑要吃什么了。他们只会看前面挂着的大菜单牌,但并不会去看菜单上的每一个字,只是浏览一下,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是店里的常客,心里已经想好了要什么,就根本不会去看菜单。如果排的队很长,购物者才有时间看一下菜单及视线内其他的东西。

④点完食品之后,柜台区的广告牌仍然能受到人们的关注。麦当劳发现一半以上的人点完餐之后,在等餐期间——平均为1分40秒,还会看看广告牌。这时就是进行广告宣传的好时机,可以在柜台区宣传那些能吸引顾客再次光临的东西,在每块牌子上直接写出产品名和价格名,快速传递信息。

⑤拿到自己要的物品后,他们要么离开柜台,要么去拿调味品,你可以在放调味品的地方放些促销资料。不过如果在那儿放汉堡的广告就没什么用了,太晚了。但这时却是向就餐者宣传餐后甜点的好机会。

⑥现在,你该明白广告牌在快餐店应如何展示了吧?越往里走,广告内容就可以越长。精明人会将整个广告信息拆成两三个部分,在门口只用几个字和图片展示,吸引顾客走进来;在顾客进店的过程中,每往里面走一点,就能多看到一部分,而就餐区的广告牌则可用小字体写满详细的优惠信息。

⑦这就是广告牌和宣传方式的摆放逻辑。你必须以人们惯常接受信息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按照合理的顺序,一次传达一点信息、一层意思。如果你最初没能抓住人们的注意力,那后面的情况都不会发生;如果你表达的内容太多太快,超过人们的最大承载能力,他们就不会理睬这些东西。

⑧也许有人会认为每个广告牌都应该独立而且信息完整,这种看法不仅缺乏想象力,而且也没明白人类大脑的工作规律。它甚至让广告没有了趣味。

(选自《顾客为什么要购买》,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把广告牌放在通往洗手间的过道上,意义不大,效果也不怎么好。 B、人们来到柜台边,就在考虑要吃什么了,这时他们只会浏览一下菜单牌,如果是店里的常客,就根本不会去看菜单。 C、拿到自己要的物品后,顾客要么离开柜台,要么去拿调味品,这时是在放调味品的地方进行餐后甜点宣传的好时机。 D、在快餐店展示广告牌,为了吸引顾客,门口的广告信息应详细展示。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 B、第①自然段只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在门口设置复杂广告牌常常是无效的。 C、第④自然段加点的“平均”二字,不可以去掉,因为人们点单后等待的时间有长有短,不能一概而论,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分别说明了广告牌摆放的方式、原因及其逻辑原理。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广告牌的知识,结合链接材料,为四个广告牌安排摆放位置。

[链接材料]某临街而开的西式快餐店制作了四块不同的广告牌来吸引顾客。其中,甲为“超值全家桶”劲省24.5元的套餐说明,乙为新推出的四款汉堡和相应价格,丙为“香辣鸡翅”几个字和鸡翅的图片,丁为榴莲蛋挞、抹茶圣代的图片介绍。

甲:

乙:

丙:

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过去,人们常说冬天的太阳是无价之宝。但是,现今的冬阳却猛于虎。

    ②气象学家指出,聚集在25千米--40千米高空的大气臭氧层,除了受到来自太阳活动和宇宙活动的影响冲击外,其本身的浓度和分布,以及臭氧分子结构,是“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变化的”。但由于人类近百年来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整个高空大气层巨变。南北两极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1992年初,“北极上空的臭氧已减少到有纪录以来的最低水平,仅1992年头两个月就减少了20%,平流层的氯含量比正常水平高出70倍”,所以,臭氧层衰竭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突出、最棘手的五大环境问题之一。

    ③正常情况下,当太阳辐射穿过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和大气层时,波长短的宇宙射线、叫射线、X射线和部分紫外线就被臭氧层一一吸收掉(达99%),而另一部分则被大气层中的尘埃和水汽吸收和反射掉,到达地表的就只剩下有益人体健康的3种射线,即波长为290--380毫微米的紫外线、380--780毫微米的可见光和780毫微米以上的红外线。正因为如此,臭氧层才被世界天文科学家誉为“人类生命的第一卫士”。而今太阳上所有的辐射能量却直接穿过电离层和地球磁层,长驱直入,射向地表,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威胁。“大气中能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浓度是随季节变化的,冬天最低,所以冬天的太阳易诱发肿瘤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至少在目前“冬阳猛于虎”!

    ④天文医学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太阳有关。过度的紫外线侵袭,轻则使人反应迟钝,记忆力、注意力和视力均会下降,易激动、焦躁、失眠,突发感冒,促使血栓过早形成,导致早衰;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病、白血病、皮肤癌和肺癌等25种恶疾。国外有识之士认为:冬季阳光中的近紫外线给人的致命打击是全面降低人体正常免疫功能,并酿变成“病毒新变种”和“病毒连锁效应”。

    ⑤因此,人们要一改过去喜欢无节制晒冬阳的传统习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的亭子与园林

叶朗

①亭子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②也有在桥上筑亭的,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颐和园中西堤上的桥亭等,亭桥结合构成园林空间中的美好景观艺术效果,又有水中倒影,使得园景更富诗情画意。

③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如建造于孤山之南,“三潭印月”之北面柳丝飞翠小岛的杭州西湖湖心亭,选址极为恰当,四面临水,花树掩映,衬托着飞檐翘角的黄色琉璃瓦屋顶,这种色彩上的对比显得更加突出。

④清新秀丽的济南大明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人因文而传,亭因文而名。可以说,正是亭为园林中游历的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提供了场地;也是它,丰富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⑤在我国园林中,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在园林中高处筑亭,正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⑥亭子还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张宣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使中国园林的意境更为深远。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文章有删改)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晋唐时期的 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 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②《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 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 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 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③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 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 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④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 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 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 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绀等,具有‘冲淡’品格的颜色 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 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效的。”陈彦青说。

⑤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 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 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 品格、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有删减)

【材料二】

①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者共同关注 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②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色彩自 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 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 种类。例如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代民间艺 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 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 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 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 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用。中国传统色彩研 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 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 统色彩促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彩激活当代 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③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及服饰色彩、戏曲色 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 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 研究应该在把握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中国 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蔬菜,生吃好还是熟吃好

段梅红

①就蔬菜而言,到底是生吃好还是熟吃好呢?

②生活中,有很多蔬菜适合生吃。生吃蔬菜最突出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蔬菜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可以提高人体中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人体抵抗力。生吃蔬菜可以让牙齿充分咀嚼,从而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同时还能增强口腔的自洁能力。人们利用生吃蔬菜的益处,设计出了生食疗法。生食疗法对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高血压等病症均有疗效。有些蔬菜只有在生吃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保健作用,比如,大蒜所含大蒜素(在高温下易被破坏)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生吃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

③从营养的角度看,有一些蔬菜适合生吃,如韭菜、蒜苗等。其实,包括韭菜、蒜苗在内的很多蔬菜都可以在“生熟之间”或“非全生也非烂熟”的状态下食用,营养价值并不会打折扣,同时又照顾了口感。

④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多好处, A____。比如土豆、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适合熟吃,否则人体很难消化其中的淀粉。再如,扁豆(豆角)含有大量皂苷和血球凝集素,必须熟吃。

⑤对人们来说,熟吃蔬菜带来的健康益处是生吃无法替代的。首先,将蔬菜烹饪后食用有利于胡萝卜素的吸收。深绿色、黄红色的蔬菜大多富含胡萝卜素,这种物质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人的视力、皮肤、神经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将这些蔬菜用油炒或在肉汤中烹熟后食用,能够显著提高胡萝卜素的吸收率。再次,熟吃可使人获得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抑制肿瘤、调节血脂的功能,番茄生吃很美味,但通过油炒可以使番茄红素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另外,绿叶蔬菜是钙和镁的良好来源,但绿叶蔬菜往往含有草酸,不利于钙和镁的吸收。把它们做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⑥从卫生的角度说,熟吃蔬菜胜过生吃。在种植过程中,蔬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甚至会受到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靠近地面生长的蔬菜还可能接触粪肥,被致病菌污染。这些污染物用清水洗是洗不干净的,熟吃可以去除或减少污染物带来的危害。加热烹调还能杀死一些不耐沸水、热油的虫卵和病菌,避免病从口入。

⑦烹饪会令蔬菜损失某些营养素,而采取具有保护性措施的烹饪方式则能使菜肴保存更多的营养素。

⑧维生素C很容易被氧化,因此它在热环境中很不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维生素C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我们日常炒绿豆芽时会放些醋,主要是为了提鲜。其实醋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怕碱不怕酸,酸能避免绿豆芽中的维生素C被氧化。土豆也富含维生素C,如果不是炒,而是蒸或煮,维生素C的流失就很少,因为土豆中的淀粉可以保存维生素C。

⑨当然,也有一些不利于保存营养素的烹饪方法需要调整。比如,制作某些菜肴或馅料时,一些人喜欢多次加热蔬菜或挤掉菜汁,这样会损失大量营养素。所以,在烹饪方法上下功夫可以让蔬菜留下更多的营养素。比如,与油炸相比,蒸和煮的加热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化合物;缩短烹饪时间,可以更好地保存蔬菜的营养素。无论生吃还是熟吃,只要是新鲜的蔬菜,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的。既然生吃和熟吃各有益处,那我们就不必在这个问题上非要分出高下,只须针对不同的蔬菜采取不同的烹饪方法。比如,熟吃颜色较深或富含淀粉的蔬菜,生吃颜色较浅而脆嫩的蔬菜。如此,生吃、熟吃有机结合,营养、口感兼顾,彼此取长补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节选自《梦回繁华》)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就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在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文创热”如火如茶,方兴未艾。《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文博类节目,让许多静静躺在博物馆中的国宝文物一夜之间活了起来、火了起来。

近年来,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已经成为文博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识。数字化是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的重要手段。博物馆数字化指利用数字扫描技术和模拟技术对文物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和计算机处理,再配合多媒体手段应用,将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给观众。故宫高度重视藏品数字化进程,从2020年开始,每年采集7万到7.5万件文物信息,现在已公开发布8.3万件文物影像,并建立了“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其中,《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备受欢迎。展览采用长8.27米、高2.47米的8K超清八连屏,选取《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经典内容,由30余位画师历时两年,全手工勾勒出814名人物、船只、车马及建筑等。光线描稿就超过十万张,再一帧一帧串联制作动态影像,保证了展示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驾舟船都活灵活现、神气十足,最大限度还原这卷千古名画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能与北宋汴京城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亲赴那场东京梦华。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