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通城县、通山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蔬菜,生吃好还是熟吃好

段梅红

①就蔬菜而言,到底是生吃好还是熟吃好呢?

②生活中,有很多蔬菜适合生吃。生吃蔬菜最突出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蔬菜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蔬菜中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可以提高人体中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人体抵抗力。生吃蔬菜可以让牙齿充分咀嚼,从而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消化食物,同时还能增强口腔的自洁能力。人们利用生吃蔬菜的益处,设计出了生食疗法。生食疗法对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高血压等病症均有疗效。有些蔬菜只有在生吃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保健作用,比如,大蒜所含大蒜素(在高温下易被破坏)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生吃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

③从营养的角度看,有一些蔬菜适合生吃,如韭菜、蒜苗等。其实,包括韭菜、蒜苗在内的很多蔬菜都可以在“生熟之间”或“非全生也非烂熟”的状态下食用,营养价值并不会打折扣,同时又照顾了口感。

④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多好处, A____。比如土豆、山药等富含淀粉的蔬菜适合熟吃,否则人体很难消化其中的淀粉。再如,扁豆(豆角)含有大量皂苷和血球凝集素,必须熟吃。

⑤对人们来说,熟吃蔬菜带来的健康益处是生吃无法替代的。首先,将蔬菜烹饪后食用有利于胡萝卜素的吸收。深绿色、黄红色的蔬菜大多富含胡萝卜素,这种物质可以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人的视力、皮肤、神经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将这些蔬菜用油炒或在肉汤中烹熟后食用,能够显著提高胡萝卜素的吸收率。再次,熟吃可使人获得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番茄红素。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抑制肿瘤、调节血脂的功能,番茄生吃很美味,但通过油炒可以使番茄红素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另外,绿叶蔬菜是钙和镁的良好来源,但绿叶蔬菜往往含有草酸,不利于钙和镁的吸收。把它们做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⑥从卫生的角度说,熟吃蔬菜胜过生吃。在种植过程中,蔬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农药、化肥的污染,甚至会受到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靠近地面生长的蔬菜还可能接触粪肥,被致病菌污染。这些污染物用清水洗是洗不干净的,熟吃可以去除或减少污染物带来的危害。加热烹调还能杀死一些不耐沸水、热油的虫卵和病菌,避免病从口入。

⑦烹饪会令蔬菜损失某些营养素,而采取具有保护性措施的烹饪方式则能使菜肴保存更多的营养素。

⑧维生素C很容易被氧化,因此它在热环境中很不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维生素C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我们日常炒绿豆芽时会放些醋,主要是为了提鲜。其实醋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怕碱不怕酸,酸能避免绿豆芽中的维生素C被氧化。土豆也富含维生素C,如果不是炒,而是蒸或煮,维生素C的流失就很少,因为土豆中的淀粉可以保存维生素C。

⑨当然,也有一些不利于保存营养素的烹饪方法需要调整。比如,制作某些菜肴或馅料时,一些人喜欢多次加热蔬菜或挤掉菜汁,这样会损失大量营养素。所以,在烹饪方法上下功夫可以让蔬菜留下更多的营养素。比如,与油炸相比,蒸和煮的加热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蔬菜中的化合物;缩短烹饪时间,可以更好地保存蔬菜的营养素。无论生吃还是熟吃,只要是新鲜的蔬菜,对人体健康都是有益的。既然生吃和熟吃各有益处,那我们就不必在这个问题上非要分出高下,只须针对不同的蔬菜采取不同的烹饪方法。比如,熟吃颜色较深或富含淀粉的蔬菜,生吃颜色较浅而脆嫩的蔬菜。如此,生吃、熟吃有机结合,营养、口感兼顾,彼此取长补短。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好处:最大限度地保留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增强人体抵抗力;更好地发挥保健作用。

说明方法:举例子。

尽管生吃蔬菜有很多好处,   A

(联系上下文,将句子补充完整)

好处:成分易吸收,保护肠胃;带来生吃蔬菜无法替代的健康益处;卫生又健康。

说明方法:举例子、B、  C。(请写出另外两种说明方法)

(2)、在阅读文本时,小语和文文就文章中括号内的补充说明文字展开了讨论,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对话。

小语:读这篇文章时,我注意到作者将一些补充说明的文字放在了括号之中。这些文字看起来是可有可无的,为什么不删掉呢?

文文:并不是这样的。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比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一句,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沙子都含有杂质。

小语:哦,我知道了!就像本文第②段中“大蒜所含大蒜素(在高温下易被破坏)可以有效地杀灭致病菌,生吃大蒜的抗菌作用非常突出”一句,括号内的文字

文文:嗯,就是这个作用。

(3)、小语学习做饭时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烹饪方法而犯难,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从下面的食材中选一样,为小语推荐一种健康、合适的烹饪方式,并说明理由。

芋头  韭菜  胡萝卜  菠菜  豆芽

举一反三
阅读《黄岩岛:中国南海中的一颗明珠》一文,完成小题。
        ①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从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也是中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黄岩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的潟湖。潟湖的东南端有一个宽400米的通道与外海相连,这样的地形地貌有利于中型渔船和小型舰艇进入,是极好的渔场和避风之处。退潮时,站在澙湖口,最多可以看见上百块礁石露出水面,它们多以土黄颜色为主,偶有黑色———也许,这就是“黄岩岛”名称的来历。
        ②每年四、五月和十、十一月,风平浪静的海水清澈、浅兰、透明,水底彩色珊瑚在明朗的阳光下清晰可见,突起的礁盘四周形成了一道看不见的环型水下屏障,海水冲击向上翻腾,拍出一线延绵十公里的白浪,十分美丽。对于在南海进行渔业作业的中国渔民来讲,此时的黄岩岛是深海渔业捕捞的重要渔场。从潭门镇出发,将航向调到东南110度,3天3夜后可到达黄岩岛,这是“琼琼海08068”号渔船船长许卫再熟悉不过的路线。他是地道的潭门镇人,16岁开始出海捕鱼,每年2至6月和9至12月,他都要去黄岩岛,这是当地多少年来的传统捕鱼地点之一。去黄岩岛的渔民中,90%都是潭门人。说起黄岩岛,许卫胸脯一挺,骄傲地说:“那当然是我们的。”
        ③由于黄岩岛周边没有避风的场所,每年台风季节,100多吨重的渔船都不敢前去捕鱼。鱼类有了几个月的喘息期,长得又大又好,数量繁多。只要台风季节一过,渔船立刻启程前往。平时出一次海去南沙,得花个1个月至45天的时间才能满舱返航;而台风季节过后去黄岩岛,十几天就能满载而归,赚个盆满钵满,几十公斤重的大鱼一条能卖一两千元。返航休整没几天,渔船就又出发了。
        ④据史料记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1935年1月,中国政府由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和教育部等官方机构派员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1947年10月,民国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成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中国政府关于南海诸岛主权公告和声明中均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等多次对黄岩岛及附近水域进行科学考察。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拥有黄岩岛主权从未提出任何异议,不存在对该岛的主权之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扇子
                                                                                                            黎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瘸一搭没一搭地扛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最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翰,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阅读《高铁技术的博物馆》,完成下面小题。

高铁技术的博物馆

喻思娈

    ①2008年1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正式开通,历经三年多,京沪高速铁路这条长达1318千米的巨龙横空出世,成为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道以其在工程项目上的一系列创新,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②京沪高速铁道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涉及机械、土木、电子、电气、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技术难度和复杂性、特殊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京沪高速铁路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跨越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通航河流215处,全线桥梁比例达到80.4%。这些桥梁有些跨度大,还要穿过深水区,如何承载设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列车安全通行,成为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难题。

    ③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铁跨越的诸多大桥中的一座,该桥梁也是沪汉蓉铁路的越江通道,同时搭载南京双线地铁,为六线铁路桥。沪汉蓉铁路客车设计行车时速是200公里,地铁行车时速是80公里,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达300公里,最多同时要通行六列列车,速度也分三种。“一个火车头重220吨,一列货车重5000多吨,一节客车车厢也有1000多吨重,同时通行6列,这对铁路桥的荷载要求很高,建设设计难度非常大。”铁道部原副部长、京沪高速铁路公司原董事长蔡庆华说。

    ④为达到桥梁的荷载要求,科技人员连续攻关,研发出了具有高强、高韧、焊接性能良好的新钢种,解决了桥梁的建设钢材难题,也为中国铁路钢桥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基础。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也在世界桥梁史上创下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的“三大一高”四项第一。

⑤2010年12月3日,在京沪高速铁路枣庄至蚌埠间,创造了运营动车组最高试验速度486.1公里每小时的世界纪录,这一记录的取得,离不开高速动车组在整车气动性能、转向架、长编组双弓受流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⑥京沪高铁时速达300公里,让两地间火车的行驶时间缩短至5小时以内,大大缓解了京沪沿线地区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列车高速运行如何保证不脱轨?遇有突发情况,车辆如何制动?京沪高速铁道工程在列控系统、系统检测及高铁运营管理上的创新,保障了高铁的安全运行。

    ⑦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说,京沪高铁在安全性、稳定性等指标上都很优秀,即便持续高速运行,指标也领先世界。比如,制动快。京沪高铁动车组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如遇紧急制动,制动距离为3786米,仅需1分钟左右,可满足动车组安全平稳停车。比如,防脱轨。即便在486.1公里每小时这种极限速度下,高速列车脱轨系数仍在可控范围内,还有余量。再如,智能化。高速动车可根据不同的故障设定模式,自我诊断、自动报警或保护,提高列车运行安全的主动防御能力。举例来说,司机只要没有按时踩踏车内的“司机警惕装置”,该按钮就会发出警示,如果司机在几秒钟之内没有做出回应,列车会自动停车。

    ⑧何华武说,京沪高铁充分考虑了运营中的各项安全问题。此外,京沪高铁的安保标准也很高。全线铺设2.85米高的防护网,共设置地震监控点31处、风速监测点167处、雨量监测点50处,严密监视“天地”动向。

    ⑨截至2014年底,京沪高速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79亿人次,客运量逐年攀升,由2011年日均13.2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日均29万人次,项目开通三年即实现盈利。

    ⑩据介绍,全社会货运量中,铁路运输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我国物流成本很高,京沪高铁开通大大释放了货运空间,有助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蔡庆华说。他还表示,京沪高铁还将带动沿线投资增加、繁荣服务业,拉动数以亿计的效益,京沪高铁的隐形效应将逐渐凸显。

(节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消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会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 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光明日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别让智能手机出卖你

杨洋

    ①央视“3·15晚会”上发布的《三号消费预警》,让“信息安全”这一话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②目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有一半以上都选择了ROOT或者越狱,两者都是获得设备的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只是安卓和iOS系统的叫法不一样罢了。最高使用权限的意思,就是可以任意安装未经认证的第三方程序,自主启用或禁用任一进程以及硬件,甚至有权修改系统的参数和文件。但凡ROOT或越狱成功,如果有不法分子侵入了用户的手机,轻则用户隐私不保,重则手机变砖。

    ③如今,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使用二维码,它既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网络连接。无须键盘输入,只需要用摄像头扫一扫,或是图片直接识别,便可轻轻松松地获取信息。但这块“风水宝地”也已经被不法分子锁定,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打开的很有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者木马程序。

    ④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每次出现的提示。很多时候一次跳出多个提示,如果用户不留意内容,就容易都点“允许”了。有些“允许”的协议说不定就是一张“卖身契”,什么通讯录、账户信息都允许获取,个人隐私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中泄露出去了。

    ⑤相信大家对于微信诈骗已经见怪不怪了,例如“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都可能让手机用户成为诈骗或者骚扰的对象。为了避免此种使用风险,用户可以点击“设置-通用-功能-附近的人”,选择“清空并停用”。此外,用户还要在微信“设置-隐私”选项中关闭“通过QQ好友搜索到我”“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和“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 等功能,以绝后患。

    ⑥还需要注意的是,现在通过手机订购商品需要确定用户的位置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而获取用户的所在地址信息,往往通过“GPS定位”。而这些定位服务,恰恰为一些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的不法分子开辟了绿色通道。苹果手机在iOS7系统中,加入了“常去地点”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显示用户曾到过的所有位置。该数据如果被他人知道,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关闭这些功能为好!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隐私-定位服务-系统服务-常去地点”来关闭该功能。

    ⑦如果用户需要变卖自己的旧手机,那么最好对手机进行初始化和格式化,并用电影、音乐等塞满手机储存卡,这样就可以保证用户的隐私信息不外泄了。

    ⑧可能有人觉得,要记住那些林林总总的设置、操作实在太麻烦了,如果能安装个手机安全类的APP,就什么都不必费心了,何乐不为呢!话虽没错,但是使用的时候,还是需要用户多长个心眼儿,因为APP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欧洲著名的安全软件——熊猫卫士(Panda Security)就在某次更新中,因为一个文件签名的小小错误,把自己的核心文件标记成了恶意程序并进行了隔离,于是整个软件都不好了。不管怎么说,小心使得万年船嘛!

阅读下面两个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标志里的中国元素

①说起标志设计,你最先想到什么?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还是简约的“对勾”?在社交网络发达、信息交流多元频繁的今天,你或许早已对这些标志见怪不怪了。但仔细想想,它们为何能在无形中打动你,让你“一眼入心”?简约且独特、文化又艺术、大气而有视觉冲击力,是它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传得开、叫得响的高水准标志作品。细细品味、反复揣摩这些标志,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有不少标志善于对汉字拆解与妙用。

③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可谓奥运精神、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粗看会徽,一个大写的“冬”字映入眼帘。定睛一看,这个“冬”字不简单,它不仅运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还包含了滑雪、滑冰运动员的造型,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一个会徽,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映照下,竟融合、衍生出如此之多的意象,让人不禁拍手称赞。正如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冬奥会会徽设计师林存真所说,中国汉字书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境界,在世界上有极高的识别度。

④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是造型艺术家进行高水准创作时重要的灵感来源。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个标志以中国古代的钱币与“中”字为基本形状,古代钱币是圆与方的框线设计,中间呈现的是方孔,上下加垂直线,组成“中”字的形状,传达天圆地方的寓意,给人简洁、稳重、易识别的感觉,寓意深刻,颇具中国风格。

⑤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如中国民族品牌“永久”自行车,设计师将“永久”两个汉字“捏合”成一辆自行车,通俗易懂,妙笔生花。还有我国众多大学校徽设计,更是体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契合。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便是经典之作,北京大学沿用至今。篆书“北大”二字由三个人字图形组成,徽章形似瓦当,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⑥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在进行创作时,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并予以创新,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审美意识相结合,契合现代审美习惯,从而更好引发人们的精神共鸣,创作更多引领潮流的经典标志作品。

(节选自《光明日报》 2022年5月20日  作者:王清韵)

【材料二】

(图片来自“北京冬奥组委官网”2022年1月25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