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

村外野柳疏净,两岸却与云平。

寒鸦时起时落,有人河上滑冰。

①当阳历新年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节气即是“小寒”。中国的先民在长期的经验中认识到,这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气象资料证实,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冬至过后,到小寒节气期间,土壤深层的热量消耗殆尽,尽管得到的太阳光、热较冬至时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民间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②气象学家解释说,在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中国内地最冷的地区是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左右,天寒地冻。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下5℃上下 , 极端最低温度低于零下15℃。而在低海拔河谷地带,中国南方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

③虽然现在小寒是最冷的时候,但在先民当初的观察中,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历书》说:“斗指戊,为小寒,时天气渐寒,尚未大冷,故为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寒是比小寒冷的。无论如何,这是艰难时刻。先民总结小寒的冷暖可预测未来天气:“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等等。

④“冷在三九”“出门冰上走”。淋过雨、挨过霜、披过雪,“小寒”是冻出来的。对农民来说,小寒时节要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做好防冻、防湿工作,力争春花作物好收成。要防止积雪、冻雨压断竹林和果木,冬季多大雾、大风天,海上或江湖捕鱼、养殖作业需特别注意安全。害虫在此时会被冻死,“小寒寒,六畜安。”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小寒期间,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节选自《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有删改)

(1)、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气象资料证实,小寒总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 B、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 C、根据先民的观察和总结,可以根据小寒的冷暖预测未来天气。 D、“小寒寒,六畜安”说明小寒节气天气寒冷对家畜养殖有好处。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的诗歌既概括了小寒节气的物候特点,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画线句“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下5℃上下”中的“一般”不能去掉。 C、第③段引用多则谚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D、本文采用时间顺序,具体全面地说明了小寒节气的气候特点以及跟生活的关系。
(3)、陈子明同学家住永州农村,家里种有油菜、柑橘等经济作物,小寒时节,陈子明家在生产、生活上需注意些什么?请结合上文给出两条合理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三轮车夫
①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②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③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④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部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 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 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
⑤“是呀是呀,病得不轻呢!孩子她爸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这深更半夜的真急死人了!”
⑥“孩子看病要紧,你先上车吧。”车夫说。女人感激地刚要上车,没想到被那中年男子一把拦住:“哎,车是我先要的,我也急着要回家呢。” 女人停下步,惶惑地看着车夫。
⑦车夫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谁肯出20块钱,我就拉谁!” “咦,你这不是宰人吗?平时两块钱的车钱,你开口要20,心也太黑了!”
⑧“别啰嗦,上不上?”车夫不耐烦了。“太贵了,能不能少点?”那男子还想讨价还价。 “一分钱都不能少!”车夫斩钉截铁地说。随即,他转身问那女人:“喂,20块钱,你坐不坐?” 望着怀里的孩子,她把心一横:“20就20。”说完,她毫不犹豫地抱着孩子上了车。车夫一使劲,三轮车”一下子蹿出去好远。
⑨女人坐在车上,心里这才感到有些踏实。她问车夫:“大哥,你这么晚还出来蹬三轮车?”“没办法,厂子效益不好,我下了岗,只好靠蹬三轮挣点钱补贴家用。”想到自己和丈夫下岗后的艰难,女人不禁对车夫有些同情起来。不过,要不是为了女儿,她是怎么也舍不得花20块钱坐这三轮车的。
⑩车子很快就到了医院。她抱着孩子下了车,伸手去口袋里掏车钱。
⑪ “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给儿子的一封信(节选)

胖胖:

    ①我曾倚马万言,可给你写信,笔有如千斤,下个月你就14岁了,我从不知道14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我和你妈妈都是15岁参军的。你爷爷是16岁参军的,因为日本人来烧杀抢掠。你外公也是16岁闹红的,因为穷。学校是课堂,人生也是课堂。你在教室中学习,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世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在这年龄上,有人当了宰相,如甘罗;有人苦闷求索,如潘晓;有人牺牲了,如刘胡兰;有人进了劳教所,如少年犯。

    ②坦率讲,我是欣赏你的,一如欣赏一部作品。即使没有血缘关系,我仍会欣赏你,因为你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你最大的特点是心地善良,这种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人心如海,世事如焚,偏你心中足一片净土。你对大自然充满爱心。小时候在上海,你才4岁,见有人摘花,你气得跳脚。电视中有砍树的镜头,你对我说:“树会疼!”你敬重一切生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家中有蛾子乱飞,我常拍打,你总说:“它们也是生命。”小时候你看见一则报道:海洋生物锐减,从此你再也不吃海鲜,直至今日。你说:“鱼我是能吃的,但不吃,保护海洋生物。”我常自问:“这孩子难道心中有佛吗?难怪那一次你在青海塔尔寺,喇嘛们蜂拥出来看你,说你头上有佛光。放眼望去,山林被砍伐,二百年后世界只剩一棵树。动物被屠杀,中国人什么都敢吃。某次考试,你一道题做错了,随意瞟到同桌的正确答案,但你偏不改,就这么交上去了。”宁阿姨说:“你真笨!”那天我极累,有电话找,我对阿姨说:“就说我不在。”随即我感到羞愧,这不是说谎吗?在这一点上,我甚至不如你。

    ③你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平民思想。也许有人时此不以为然,但我珍视它。你没住胡同但你最喜欢去的地方却是胡同。每到星期日,我总带你穿梭于胡同间,对那些斑驳的大门、陈旧的院落、满是疮痍的砖墙,你表现了多大的兴趣呵。上小学时你不会骑车,用汽车送,你从不让汽车挨近校门,接你时必须停在远处,你贴着墙根儿悄没声地滑过来,宛如做了亏心事。我上小学时总爱与同学比爷爷的军街,爷爷是中校,我吹牛说是上校。有一次爷爷来学校,我霉馅了。你对家庭和附加于家庭之上的东西无兴趣,你的兴趣在于今天哪儿破坏了文物,明天哪儿被污染。某次上街,一个叔叔把废纸掉在地上,你拾起来扔进垃圾筒,叔叔骂道:“傻×!”

    ④14过了,就奔18;18过了,就奔30;30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我们对你无要求,唯有希冀。

    ……

刘亚洲

×月×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剔红:天生的贵族

王平

    ①在一些历史古装电视剧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后宫中的起居、坐卧、把玩等各种器具大多是种红漆木器,而非金银珠宝。去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你会看到宫廷内各种用具和摆设器物最多的也是那种红漆木器。

    ②这种红漆木器被称作“剔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品,远比金银珠宝贵重得多,那可是奢侈品中的贵族。2017年5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中国艺术珍品拍卖会上,一件元末明初剔红花卉纹大盘拍出了1568750英镑(约合人民币1400万元)。

    ③剔红何以如此昂贵?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了。

    ④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是中国漆器工艺的一种,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至一定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⑤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是事实上远不是说的这么简单。

    ⑥首先,既然是漆器,就少不了用到漆。剔红使用的天然漆取自漆树,需要用特定的刀子将树皮划开,用容器一滴一滴地接住。生长16年以上的漆树才可取漆,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漆树一年的产漆量也不过250克。原材料如此来之不易,注定了剔红是天生的贵族。

    ⑦有了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它的制作工艺才是压轴大戏。

    ⑧剔红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几十层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纹样。涂漆就是一道繁杂的工序,必须用真丝麻团沾染,以旋转揉捏的方式在胎型上擦拭。每一分力道都需拿捏准确,才能均匀上漆,相当不容易。涂完一层后,得等它干透,才能涂抹下一层。制作一件剔红漆器,少则八九十层,多则两百层以上。每一道漆层都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只能慢慢等其自然阴干。完成一件剔红成品,少则需半年,多则需两三年。想想,这该有多么不容易啊!

    ⑨更不容易的是“剔”。

    ⑩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这样解释“剔”:“以硬碰硬为雕,以硬碰软为剔。”汉字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别”宇既解释了剔红的制作方法,又道出了剔红制作的不容易。以硬碰软,是指剔红雕刻制作工艺——用坚硬的刀子在漆将干未干、呈牛皮糖状态时进行雕剔。漆干则脆,一剔就裂;漆湿则黏,沾刀无型。素胎上涂一层漆后,雕刻师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一将干未干时进行雕剔。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工匠下刀前的构图设计和刀功,要出刀无悔,运刀如笔才行。一刀出错,前功尽弃,不管你制作到了哪一步,这件漆器都无法挽回了。

    ⑪此外,从工匠手里出来的崭新的别红器具还不算成品。新制的剔红作品颜色过于明艳,略显俗气,还不是它最好的状态,还需要使用者双手摩挲,历经时间打磨,才能呈现成熟温婉的红,剔出的纹样才能活灵活现。也就是说,剔红必须使用多年,才能历久弥新,光彩照人。

    ⑫想想看,这剔红是不是比金银珠宝更不易得?

    ⑬你也许会问,既然能剔红,那能不能“剔”别的?当然可以,根据漆色不同,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等都是有的。别红技艺起源于唐朝,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因明朝皇帝姓朱(大红色),剔红受到宫廷专宠,就发扬光大了。加之早期流传下来的其他作品很罕见,于是我们看到的都是剔红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韦如辉

    张三住的小区,对面就是白沙湖。站在家里的客厅,张三可以轻易地俯瞰到整个湖面。

    春天,白沙湖像个安静的小姑娘,睁着大眼睛,几朵悠闲的白云,在它眼睛里出没。

    夏天,多情的风总想着制造一些热烈的气氛。

    到了秋天,几条小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吸引着游人的眼球。大鱼儿似乎更加胆小,不敢在众目睽睽的眼皮子底下,亮出肥美的身材,即便它们偶尔耐不住寂寞,摇出几个漩涡,也会很快消失到更远更深的水中。

    冬天到了,水鸭子像画家手中的笔,把整块的画布涂抹得韵味十足。

    一年四季,张三都沉浸在白沙湖的变幻之中,其中的滋味,将张三的心头塞得满满当当的。

    不得不承认,张三之所以能一直保持好心态,跟眼前的这个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几次,张三对生活很绝望,他甚至想到了一个可怕的字眼,但是看一眼白沙湖,张三便觉得自己的想法很无聊,很不负责任。

    因为,每次看到白沙湖,张三都会想起那年的春天。

    那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春天,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大街上人人都带上口罩,学校里的小学生们陆续放假。

    张三也没能幸免,被迫请假宅在家里。这就给张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来研究窗外的白沙湖。几乎每天,不!也可能是每个小时,张三都要向白沙湖看上一眼,甚至几眼。张三不仅看到了湖水,而且看到了湖边的东西。几只麻雀,在树丛中穿梭,张三看得清清楚楚。

    一连几天,张三的目光,都被窝在树丛中那个棕色的坐椅吸引住了。

    一对老人,晃晃悠悠从东边来,坐到椅子上,一坐就是两个小时。两个老人个子都不高,身体弯下去,总也直不起来的样子。他们穿着老旧,衣服都是灰不溜秋的那种,跟湖景格格不入。那几只不停穿梭的麻雀,偶尔也出来叽喳几声,似乎想跟他们比一比身上的颜色。两位老人的头发,男的还好,黑色多于白色,而女的呢,则是一头霜雪了。这些特征,不是张三一次记下来的,他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才将此情此景此人稔熟于心。

    第一天,他们并没有引起张三过多的注意,只是在张三之后的回忆中,张三隐约记得有这么一对老人。

    第二天,他们晃晃悠悠的身影,才真正闯入张三的视线里。

    到第三天,张三意识到这一对老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了。

    第四天、第五天,张三不仅掌握了他们出现的特征与规律,而且开始思考一个纠结的问题。

    这一对老人在干什么?为什么每天在这里准时出现,而又准时消失?

    天气很好,风不大,太阳光很柔和,几只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也比平时小些,张三穿上衣服,准备下楼去湖边看个究竟。

    已经宅家一个星期,张三觉得鼻孔清爽了,头轻了,脚步也不那么沉了。

    张三下楼,向湖边走去。张三慢慢靠近,脚步轻轻的,生怕惊动那对老人。而那几只麻雀,此时知趣地钻到树丛中。

    一首诗的朗诵声音,渐渐清晰,飘进张三的耳孔: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男的朗诵一句,女的跟着朗诵一句。男的声音沙哑,女的声音羁绊。男的尽量把速度放慢,似乎在等待着女的慢慢跟上。

    张三知道,这首诗是艾青的名篇《我爱这土地》。

    不知怎的,张三突然有些感动,眼含泪花,悄悄退出白沙湖。

    张三回到家,站在客厅里,整理衣冠,毕恭毕敬地向白沙湖鞠了一躬。

    这一幕正好被刚进门的妻子看到,她诧异地盯住张三。

    张三哽咽地说,从明天开始,咱们读诗吧!

    窗外起风了,白沙湖面上波光粼粼。

(选自微信公众号“我们都爱短故事”,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