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短到长

①俗话说,“取长补短”。而我曾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一个斯巴达人对他的母亲抱怨说:“我的剑太短了。”母亲回答:“孩子,你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吗?”“前进一步”把短变成了长,不是“取长补短”。由此可以看出,“短”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短”可以转化为长。

②短,激斗志。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从小就有成为演说家的梦想,但是他小时候却离一名演说家的才情相距甚远。他天生口吃,嗓音微弱,还有耸肩的坏习惯,在常人看来,他似乎没有一点儿当演说家的天赋。这样的生命之“短”,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和决心,于是德摩斯梯尼口含石头练习发音,面对呼啸的海风吟诗锻炼气息,肩头上方悬挂两柄剑改掉耸肩的毛病。德摩斯梯尼直面自己生理上致命的“短”,并发奋努力克服其“短”,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演说家。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汉武帝施以宫刑的司马迁陷入了人生最大的悲痛之中,可谓人生“短”之极致。可也正是这个“短”,激发了司马迁写照耀尘寰的《史记》的志气。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古人都曾陷入人生的困境之中,但不消沉不气馁,最终成就了生命的辉煌。他们都是在生命之“短”中,向前跨了一大步,也就是“发愤”之后才有“为作”也。司马迁正是从这些人身上找到了激发自己志气的凭借,忍辱负重,成就了史家大业。

④短,激才情。史铁生在二十岁的时候失去了双腿,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永远失去了远足的快乐、奔跑的快感。人生之“短”折磨着史铁生,但是,正是史铁生生命中的“短”,才让他的思想沉入了生命的最深处,让富有魔力的文字和他的灵魂契合,正是史铁生命运中的“短”,才使他焕发出迷人的才情,成为当代著名的作家。

⑤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谓“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都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谁也不想让国家的动乱来换诗歌的辉煌,谁也不想让少年出身的卑微清苦来成就后半生的富贵荣华,而现实的残酷也是一种真理,正是这些“命运苦短”才激发了这些人的才情,成就了生命中暗影里的阳光。

⑥总之,短是长的一条途径,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但只要相信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短”,并且愿意为自己的理想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就一定能将生命的“短”变为生命中的“长”。

(取材于刘德福《从短到长》)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划横线处填入相应内容。
(3)、下面这则故事作为事实论据,放在文中②③④段中的哪一段更合适,为什么?

童年的邓亚萍,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练习兵乓球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但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便进行了艰苦执着的训练,10岁就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往往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衣服、鞋袜。有时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艰苦的训练让她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实现了自己幼时的梦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议论文 , 完成1-5题。

我们总该信点什么

信仰是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持久信念,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本能追求。信仰犹如照耀人生之路的明灯,有了这盏明灯你就不会偏离方向,心中没有了信仰,没有了敬畏,没有了道德准则,是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什么也不缺,只缺信仰?

自然,这和我国传统宗教的人文化和世俗化有关。与西方基督教、伊斯兰教所重视彼岸世界的情怀以及个人心灵的解脱截然不同,中国人的持统信仰,向来有浓厚的现实性、功利性。人们崇拜神灵,不是为精神解脱,而是祈求神灵帮助消灾免祸,治病驱邪,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很容易放弃信仰。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信仰缺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出了大问题。

目前中国教育的危机是我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我们的眼里只有分数,没有其他的一切,诸如道德良知法律信仰。我们随便在大街上找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读书,得到的答案,十有八九离不开“考一个好大学”,我们的家长也时刻在向孩子灌输着这样一种观念:努力读书,就为了今后过得比别人好。至于学校,虽则也冠冕堂皇地说什么培养完全人格,可是言不由衷,总让人怀疑是套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眼里只有学业成绩,只有考试分数,至于谈到教育的目的,一说到是为国家、为人类,就嗤之以鼻,讥笑为“伪崇高”。道德良知法律的教育,都靠边站了,哪来的什么信仰教育?教育工作者年终评奖,看的是成绩,职称晋级看的还是成绩,至于否培养了学生的完全人格,是从来不闻不问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信仰,也就在这种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中流失了。   

因此,尽快建立起新的信仰体系,让人们有所“信”,才是当务之急。

在这里,我不妨将梁启超的话重新提起,以鞭策教育工作者:“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作者:谢浮名,选自《杂文月刊》2015年2月下旬,有删改)

阅读议论文,完成小题。
                                                                                              瑕疵和真实
                                                                                                  杜玮
      ①记得一次参加一个小的演唱会,也许是天气太冷的缘故,歌手嗓音沙哑,而且还唱破了音,引起了不小的尴尬。然而相比起某些大型晚会上那些对口型的假唱,沙哑的歌声却显出了几分可爱,只因为它是真实的。这就是“瑕”依然是以“玉”为部首的原因:即使是美中的不足,也是美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其价值的鉴定书。因为有了点点瑕疵,我们才有了一种生活的真切感,并对未来的美好多了—份憧憬和希冀。瑕疵让生活变得更加真实。
      ②有人说悲剧让人铭记更久,是因为悲剧更容易刻骨铭心,它在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灵上烙下的印记已不是一丝瑕疵,而是一道深堑。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遭遇上这么催人泪下的经历,但是却徘徊在悲喜之间。看喜剧的人希望用虚拟的欢乐蔽翳心中的裂纹,而看悲剧的人更希望感受那一种失去,然后回到现实中重新审视自己心灵上裂纹的宽度。因此,我们发现,有了不足,我们才会努力缝合缝隙;珍惜拥有,我们才不会让一道小的瑕疵放大进而占据整个视野。功利地讲,生活中的瑕疵让人更懂得珍惜当下,把握真实。
      ③一位先哲曾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了一个祸福相依的观念。具有这种心态的人,知道完美的事物自己可能是无福消受的,知道生活不会把所有的便宜都让自己捡着,得到好处时一般总要留一席不完美之地,碰到瑕疵,心理上反倒会舒坦一些。唯有贪心不足的人,才会容不得任何瑕疵而追求完美,却往往使得心态失衡,到头来不过是自己作弄自己罢了。这正如古人所云:“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因此,瑕疵往往是人们控制欲望的一帖最有效的方剂。
      ④人们口中最长念叨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不仅仅是一句颇有哲理的口号,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并为之努力的态度。正是不满足于昨天的那道瑕疵,才会有今天的“更好”;当明天发现今日的瑕疵虽然短了半截,但依然存在,于是我们的生活又开始新一轮的进取——就这样不断地向完美迈进,即便触及不了完美,但却使人们向着完美无限地接近。可以这样说,                   
      ⑤生活因瑕疵而真实,生活也因真实而美好。   

                                                                                                                                          (文章有删改)

阅读《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一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地热爱阅读。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于日内瓦,那里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工人们在闲暇时常常阅读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这对今天的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卢梭回忆说:“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  
②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阅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 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艺术学派、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  
③伟大作品产生的背景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又过于世俗化,我们与大师的心灵距离已太远了。但这绝不是拒绝伟大作品的理由。以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干脆不承认有什么高于或优于自己的巨人存在,这相反的两极也许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
④我想,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不至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欲望,并发现真正严肃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阅读去亲近伟大的心灵,而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无法实现这种亲近的。
⑤阅读好书,特别是阅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