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绝活

孙成凤

①金三自幼练得一手刮脸修面的绝活,不管客人长一副什么样的脸,生一脸五花八门的窜脸胡、连鬓胡、络腮胡,只需往金三那把摇摇欲坠的枣木椅子上四仰八叉地一躺,金三用那条不知 用了多少年、多少人,连自己都忘了真颜色是啥的热毛巾往脸上轻轻地捂了,片刻,毛巾揭去,客人便立感一缕凉丝丝的细风迅速掠过下巴、双腮、脸颊、耳廓,然后,那股小旋风一卷,扫过 上唇……这时,金三习惯性地左手往客人肩上一拍,整个刮脸修面的活儿就收工了。客人不经意地往镶在洗脸架上的镜子一瞥:天啊,那张刚才还被横七竖八的胡须遮挡得不堪重负的脸,竟如洗净了污垢的官窑青花瓷,纤毫不染,普通中透出雍容,凡俗中蕴藏超脱,竟凭空对自己生出一种力量和信心。

②有一年镇上来了一位商人,随身携带了不少细软,被一伙强盗跟踪。商人是看中了镇上的 一块地盘,准备在这里投资的。傍晚,在清风楼用过了酒水,商人便在街上溜达。这时,强盗一拥而上,把商人给绑架了。尽管街上的人不少,但没有一个人敢管。恰巧,金三从此处路过,他一个白鹤展翅,只见金光一闪,商人满脸的络腮胡瞬间飘落,如万千钢针,射向绑架他的那些强人。

③围观的人们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强人们便个个捂着扎入胡茬的双眼落荒而逃,隐入茫茫的夜色。事后,商人拿出百两黄金酬谢,金三仅取两钱,说:“我只收刮脸的钱。”

④民国二十七年初春的一天,距离小镇不足百里的台儿庄,枪炮声已经整整响了三天三夜。据说是李宗仁指挥的国民党主力部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肉搏战。这天夜里,金三被一阵强烈的敲门声惊醒。他惊慌失措地把门拉开一条缝,只见被他救过的那位商人领着几位头上缠着绷带、满身血迹的军人站在理发铺门前。商人哀求道:“金老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街上躺了上千名从前线撤下来的弟兄。麻烦你给死的清清脸上路,给活的理理发提提神吧。”

⑤金三二话没说,拿起剃头刀在一块粗布上荡了几下,就冲出了屋门。金三到底给多少军人修了面、理了发,他根本记不起来了。当给躺在街上的最后一名已经死去的军人刮完脸时,金三才发现万籁俱寂,前线的枪炮声已经不知停了多久。

⑥这时,一直给金三当下手的商人告诉他,金三已经两天一夜没有进一滴水了,凡经他清过脸的伤员,立马精神百倍,伤势大为好转,纷纷又投入了战斗。现在,台儿庄战斗已经以国军胜利、日军惨败而结束。

⑦金三从地上捧起一把带着血迹的胡须、头发,痛哭流涕:“我金三凭一把剃头刀,能为国做一点事,终于没有白做一回人哪。”然后,号啕大哭。金三“神刀”的外号从此不胫而走。

⑧金三被人们称为“神刀”后,名声大振,许多名人显贵纷纷找上门来请金三理发、修面。一天上午,金三刚把那条辨不清颜色的热毛巾捂在躺在枣木椅子上的客人脸上,突然来了两个穿着东洋服、留着仁丹胡的人,说有一位要人恭请金先生修面,奖赏大大的有,请跟他们走一趟。此时,地处鲁南地区的滕县战役正打得火热。金三立即就猜到这两个日本人请他的目的。他慢条斯理地给椅子上的客人刮过脸后,从柜子上拿起酒瓶,连喝了几口辣酒,然后,把剃头刀往怀里一揣,理发铺的门也不关,便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出了镇子。

⑨当天下午,人们在一片树林里看到两具被剃头刀割断喉咙的日本人尸体,几十步外,躺着被子弹穿透胸膛的金三,手里还捏着那把带血的剃头刀……

(《微型小说月报》2019 年第 11 期)

(1)、本文主要写了与金三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①金三有一手刮脸修面的绝活。

(2)、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金三”这个人物形象。
(4)、简要分析第⑧段划线句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母狼的智慧  

                                                                                                           毕淑敏
         ①“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②“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③“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④“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⑤“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⑥“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⑦“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文学恩师

王信厚

①原《宁波文艺》副主编赵林泉的不幸病逝勾起我绵绵的追思,脑海中反反复复萦回着赵老师的形象,耳畔仿佛又响起了他那不紧不慢带着浓厚山东口音的宁波话……赵老师是改变我命运的人,如果没有他,我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老师是文联唯一的专职干部。当初受赵老师指导的业余作者有干部、工人、农民,还有就是像我这样的待业青年。那年代政治运动不断,文艺是重灾区,然而我们这个文学小圈子,由于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家却和谐相处,犹如世外桃源。赵老师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又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南下干部,在他身上有山东人的厚道耿直,又有南方人的细腻善感。他对作者的关心不仅仅是在创作上,更多的是在生活上,在做人上,他本人不仅仅是言传,更多的是身教。

③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风暴来了。我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认识赵老师的。那时我初中毕业,因出身不好待业在家,喜欢文艺的我在文化馆办的油印刊物上投稿,得到了赵老师的帮助。其中一个小戏,他帮我修改并向当时唯一的省级文学刊物《东海》推荐(此小戏也得到苏立声老师的帮助),结果居然发表了,这使我创作信心大增。后来他又推荐我到市戏曲训练班当编剧,从此我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面对这张在赵林泉名字上打上大红叉的大字报,我又惊又怕。处事谨慎的赵老师难道不知道我的家庭出身?不可能,那时连发表一篇豆腐干文章也要填个人履历,可赵老师在我面前从来不提不问,当大字报上街后他见到我也绕道而走闭口不谈。更令人感动的是,文革后期他从“牛棚”里解放出来,我向他为我的出身而遭受牵累表示歉意时,他竟连连摆手,说是他的问题牵累了我,他要我相信党的政策,写出更多好作品。他自己打了多次入党报告,党组织也终于在1983年为他敞开了大门。

④其实,受赵老师帮助的远远不止我一个。去年,一位从外系统调入文化部门的领导,上任不久就约我去拜访赵老师,其实赵老师仅仅在他年轻时帮他修改发表过两篇作品,为什么时隔几十年还记得一位早已退休在家的老人?他说当初自己是个普通的农家子弟,赵老师热情待人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想去看看他。文革前,市郊有个姓励的青年因“言论不当”冒犯领导失学在家,是赵老师发现了他的文艺才能,帮助他编写演唱作品下乡演出,使他重新拾起希望。两年后他参军入伍,在部队从搞俱乐部开始,进步很快,如今已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军队高级干部。

⑤在与同事相处中,赵老师总是见利就让。在《宁波文艺》工作期间,他两次主动将工资提升名额让给同事。后来领导要将他从副主编提为主编,他考虑到可能要挫伤另一个副主编的积极性,又主动向领导要求取消对自己的任命。难怪当我将赵老师病逝的噩耗告诉如今已在外地成为著名学者的那位同事时,他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地说,像赵老师这样的好人,世上真不多啊!

⑥赵老师有大学文化程度,解放初曾任市机关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完全有条件自己创作,可他却把全部精力扑在辅导培养业余作者身上,对大家的作品总是热情鼓励,悉心指导。在当时形势下,他将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的普遍规律巧妙结合,使一些业余作者既学到了写作本领,又免受了那时的极左思潮伤害。这些特殊的创作经历是当今一些文学青年所无法理解的。

⑦赵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业余作者,不论你地位高低、作品发表多少,他都能记得住你的名字及概况,即使是在他晚年记忆力严重衰退的时候,也念念不忘。但他却希望大家忘了他,他是一个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不愿麻烦人的人,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甚至谢绝亲友去探望他。在他心脏停止跳动的前几分钟,我赶到医院去与他告别,他儿子凑在他耳边说:“爸爸,王叔叔来看你了,你知道的话眨一下眼。”然而他竟眨不动了……

(选自《宁波日报》2021年09月09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因为善良

吴志彬

①故事缘于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那时我在居民小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很恐怖,一辆小四轮货车下面是一辆自行车和它的主人,静静地躺在一摊鲜血中。肇事的小四轮司机已不知去向。据目击者说,司机下车看了一眼车下,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就失魂落魄地离开了现场。

②救护车与交警还未赶到,受害人突然自己从车下爬了出来。我们才发现他满身的“血”竟然是绿椒酱,明显的外伤只有左腿骨折。他口齿清晰地告诉我,他是郊区农民,是骑车来小区卖辣椒酱的,刚才是被吓晕了,自己伤得并不重。

③救护车与交警同时赶到。医生立刻对伤者进行了检查,结论是左腿被轧,其他部位看不出伤有多重,当然还要去医院做更详细的检查。我长舒了一口气,看来是虚惊一场。现在我要做的是协助交警立刻找到那位肇事司机。

④可就在这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____。真是节外生枝。从一个现场赶到另一个现场,那场景再次让人大吃一惊。那位司机好好地站在那里号响大哭,却有一位退休老工人倒在地上。

⑤故事到这里就有点离奇,当肇事司机翻越护栏的时候,正好这位退休工人路过。情急之下退休老工人竟然勇敢地冲向前去,一把接住了那个坠落的身体。结果被救者安然无恙,老工人却折断了两根肋骨。整个事件因为老工人的见义勇为而变得富有传奇色彩,也就有了所谓的“新闻眼”。可当我的一位朋友采访老工人,问他事后有没有害怕时,他的回答是那样的朴实:“我不能眼见着一个生命在自己眼前消失,他要重跳一次,我还得接!”

⑥故事是结束了,可本来很平常的事故,因为意外的原因,使它的善后处理变得错综复杂。

⑦这位司机穷得家徒四壁,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就靠他一人的收入养家,单位为了照顾他,才让他开小四轮,跑跑厂里的短途运输。所以面对飞来横祸,他心如死友,只有一个念头:死!

⑧那位老工人更令人敬佩,当他了解到司机的家境后,拒绝了一切赔偿,自己付了医药费。而最让人担心的是那位受伤的农民,他完全可以在医院躺个一年半载,直到肇事方满足他的要求。这样的例子很多。但事情的进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天司机去医院探望伤者,当时有人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自己都不想活了,为什么还记得打120去救他?"他显然毫无准备,愣了一下说:“万一他还有救呢?”就因为这句话,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伤者。第二天,那位受伤的农民就坚持要出院,他说:“我回家养着,我可不能敲诈人家!”

⑨如今想起来,整件事的顺利解决,如果说有什么重要因素,那只能是——善良。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只有在善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一切更为崇高的品德之花。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心存善良,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更美好。

(选自《读者》2007年第24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灯如红豆

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后,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⑤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⑥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⑦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⑨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⑩“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