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描写,表现了父亲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描写和描写,表现了父亲

(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5)、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互联网+”向我们走来

      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②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

      ③“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④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而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⑤“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就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⑥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当初传统运营商在面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App诞生时简直如临大敌,因为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语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⑦在交通领域,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快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软件,虽然它们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⑧……

      ⑨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不过,也有长期研究该领域问题的学者警示,“互联网+”的趋势时至2015年已经无法阻挡,但是,如今中国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很多改变,就好比是皮肉之上附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毛”,皮肉被包裹起来,似乎不再重要。“互联网+”不该成为“卖毛”的生意。

(选自2015年3月11日澎湃新闻网,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举国大迁移(节选)

    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长征记》,一军团编,一九三六年八月预旺堡)……

    ①长江的尽头是荒山野岭的云南境内,流经深谷高峰,水深流急,有的地方高峰突起,形成峡谷,长达一、二英里,两岸是悬崖峭壁。少数的几个渡口早已为政府军所占领。蒋介石感到很高兴。他现在下令把所有渡船撤至北岸焚毁,然后他命自己的部队和龙云的军队开始包抄红军,希望在这条有历史意义的和险阻莫测的长江两岸一劳永逸地把红军消灭掉。

    红军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似的,仍继续向西面的龙街分三路急行军,那里的渡船已经焚毁,②南京的飞行员报告,红军一支先锋部队在造一条竹桥。蒋介石更加信心百倍了,造一条桥要好几星期时间。但是有一天晚上,有一营红军突然悄悄地倒过方向,强行军一天一夜,像奇迹一样,走了八十五英里,到傍晚时分到达附近其他一个唯一可以摆渡的地方——皎平渡。他们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在黄昏时分到了镇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悄悄地解除了驻军的武装。

    渡船早已撤到北岸——但没有焚毁!(红军远在好几百里外,反正不到这里来,为什么要烧掉渡船呢?政府军可能是这样想的。) 但是怎样才能弄一条船到南岸来呢?到天黑后,红军押着一个村长到河边,大声喊叫对岸的哨兵,说是有政府军开到,需要一只渡船。对岸没有起疑,派了一只渡船过来。一只“南京”部队就鱼贯上了船,不久就在北岸登陆——终于到了四川境内。他们不动声色地进了守军营地,发现守军正在高枕无忧地打麻将,枪支安然无事地靠在墙边。红军叫他们“举起手来”,收了武器,他们只得张口瞠目地瞧着,过了好久才明白,自己已成了原来以为还要三天才能到达的“土匪”的俘虏。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部队大举进行了反方向进军,到第二天中午先锋到达皎平渡。现在过河已不是难事了。六条大船昼夜不停地运了九天。全军运到四川境内,没有损失一兵一卒。渡江完成后,红军马上破坏了渡船,躺下来睡觉。两天后蒋军到达河边时,他们的敌军的殿后部队在北岸高兴地叫他们过去,说游泳很舒服。政府军不得不迂回二百多英里才能到最近的渡口,因此红军把尾巴甩掉了。总司令一怒之下飞到了四川,在红军的进军途上部署新的部队,希望在另外一个战略要冲——大渡河——切断他们。

(二)“红小鬼”(节选)

    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了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多少是父辈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小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象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

    “四年!”我不信地叫道。“那么你参加红军时准是才十一岁啰?你还参加了长征?”

    “不错,”他得意洋洋有点滑稽地回答说。“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你为什么参加红军?”我问道。

    “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附近。我翻过山头,去请他们帮助我们的家,因为我们很穷。他们待我很好。他们暂时把我送到学校去读书,我吃得很饱。几个月以后,红军占领了漳州,来到我们村子上。地主、放债的和做官的都给赶跑了。我家分到了地,用不着再缴税缴租了。家里的人很高兴,都称赞我。我的两个哥哥参加了红军。”

    ③“农民喜欢红军吗?”

    “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分地给他们,赶走了地主、收税的和剥削者。”(这些“红小鬼”都有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词汇!)

    “但是说实在的,你怎么知道他们喜欢红军呢?”

    “他们亲手替我们做了一千双、一万双鞋子。妇女给我们做军服,男子侦察敌人。每户人家都送子弟参加我们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待我们的!”

    不用问他是不是喜欢他的同志;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千英里的。

    红军里有许多像他一样的少年。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 ,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注】①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②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③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拥火:拿着火把。④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⑤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⑥咎(jiù):责怪。⑦其:那,那些。⑧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阅读《一颗钉子的坚守》,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钉子的坚守

①我与这间教室邂逅于六年前。在学校里,一个老师能连续六年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那一定是一种美妙奇缘。

②这是一间九年级毕业班专用教室。每年九月份,都有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进驻。六年来,这里的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太大改变。排列规整的课桌像是用尺子量过,课桌前端坐着埋头苦读的学子,他们的笔尖在纸上飞舞,笔下的每个字都如同从窗外树叶间滴落的金灿灿的阳光。

③教室的门板、门框是杉木做的,涂了一层白漆。除了颜色稍显陈旧外,没有丝毫破损变形。门板背后的插销套和插销杆还在,但右边门框上的插销扣已不知所踪。代替插销扣工作的是一颗铁钉,这颗铁钉约莫两寸长,颀长的身体上布满暗红的铁锈。钉尖一头扎进杉木做的门框里,钉帽一头向下弯曲成弧形。

④第一次看到这颗铁钉插销扣时,我很怀疑它单薄的身子是否撑得住同学们日复一日的推拉折腾,更以门外风风雨雨突如其来的袭扰。

⑤这间教室的门向北敞开着,正对着讲台。每年一入冬,凛冽的北风常常呼啸着向教室直冲过来,肆无忌惮地往同学们的耳朵、鼻孔、脖子里灌。这时候,坐在门口的同学就会立即迎风站起,伸手把门板往 门框里一摁,插销杆往钉子扣里一顶,门就被严严实实地关上了。每天上课下课,门来回来去地开开关关,靠近门口的同学就要反复起身推拉插销,这既考验耐心,也考验体力。有时门外冷风刮得猛,插销杆和钉 子扣咬合得太紧,开门的人就得走到门背后,用力把住门板,才能扳动插销杆。力气小的女生就干不了这活。后来,班里两个校篮球队的队员主动要求坐到门边,专司此职。他俩一个是校队队长,一个是主力后卫,身材高大,动作敏捷,开关门这活儿对他们来说就像赛前投篮热身那样轻松。只要有人敲门,他们会立即起身,把门板推开插销、开门、关门、再闩上插销,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

⑥与冬天不同,夏天暴风雨的突袭常常让老师和同学们猝不及防。一次午后,开始上课时,教室外面还艳阳高照,既而一片黑影掠过窗外。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狂风已裹挟着大雨撞开门板,席卷着课桌上的课本、试卷。坐在门口的那两个男生,一个箭步冲上去、一人用身体死死顶住门板,另一个利索地插上插销杆。狂风和雨水从门缝里钻进来,呼呼作响、门板不停地颤抖着。在狂风暴雨轮番攻击下,插销杆猛烈地撞击着钉子扣。我深为这颗瘦小的钉子捏一把汗,如果它此时丢盔弃甲,城门就将失守,教室必遭洗劫。但钉子帽始终紧紧勒住小指粗细的插销杆,狂风暴雨最终败下阵来。在这场鏖战中,钉子扣只是被磨掉了一层锈屑。雨过天晴,钉子扣像一位凯旋的勇士,更像一位身披铠甲威严神武的门神,一如既往地坚守在门框上。

⑦每逢秋雨悄然而至,夏日的余热一扫而光,空气也变得松爽起来。当师生之间形成高度默契后,同学们就能迅速从老师上下楼的脚步声中准确辨别出是不是本班老师。只要自己班的老师走到四楼转角,原本叽叽喳喳的教室就会立即安静下来。有一次,班主任刚走到楼梯平台,就听到教室里传来叽喳声。她脸色一变,屏住呼吸,双手叉腰,像脚踩棉花的猫一样悄无声息地走到门口,还没等站稳身形,只听门板里的插销杆轻轻地摩擦了一下钉子,门“吱呀”一声“自动”地打开了。教室里风平浪静,门口那两个男生脸上挂着一丝狡黠的笑容,眼神无辜地看向班主任。教室里的气氛骤然松弛,而门框上的那颗钉子也仿佛卸下了“望风”的重担,守口如瓶地恢复到“平安无事”的常态。

⑧毕业季一过,教室里叽叽喳喳的声音也就销声匿迹了。教室的门整天敞开着,劳累了一个学年的钉子这时候便默默地守在门框上,等待着下一届学子的到来。

⑨岁月的风刀把斑驳的锈痕刻满钉子全身,也将皱纹深深镌刻在老师的脸庞上。每年六月份,都有一届学生从这间教室门口走出,开启他们人生的长途跋涉;而我和老师们则继续开始新一轮从办公室到教室的行程,路径从未改变,脚步从未离开,就像门框上这颗钉子的坚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