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共同体2020-2021学年九年级10月上学期语文调研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学会包容》,完成小题。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我国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两句话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包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地球上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②包容需要一种智慧,一种气度。中国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要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包容没有一定的智慧和气度是做不到的。蔺相如正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气度,包容了廉颇,才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③包容体现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越王勾践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成功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包容。越王勾践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能不计前嫌,这正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体现。

④包容                      。因为包容而获得他人感激是一种幸福,因为包容而砥砺自己的韧性,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邓小平曾多次被打倒,但他从没有记恨过,相反,却带领亿万中国人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的幸福与财富,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幸福与财富。

⑤当然,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无节制的纵容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那样。

⑥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当今世界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如是我愿!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①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②根据第四段的论述的内容,补写画线部分。

(4)、纵观全文,第⑤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谈礼貌
①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②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竞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拘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竞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⑤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⑦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注]着先鞭:比喻先人一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相信熟练的读者大概都有这样一种能力,去书店买书或是到图书馆找书,拿起一本书很迅速地翻一翻,一两分钟之内,就能大概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个印象也许并不准确,但是它能够起到一个初步的导航作用。然而电子书却做不到这一点,因为电子书是不能“翻”的,即使可以跳页浏览,你还是会觉得它慢。

    意大利著名学者安伯托•艾可认为,即使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器,但书这个东西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明,是不能被改进、不会被替代的发明。就像剪刀、车轮或者勺子一样,这些东西自从问世之后,就几乎没怎么变过,我们一直在使用,也不嫌它们落伍,也许需要小修小补,但整个形态上的大规模的变化是不必要的。

    法国知名电影学者尚•克洛德•卡里耶尔说,25年前,他在巴黎坐地铁的时候,总是会遇见一个坐在地铁站的长椅上好像在等车的人,这个人身边总有四五本书,天天坐在那里看书。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好奇,过去问这个人到底在干吗,这个人说了让卡里耶尔难忘的一句话:我就是在读书。至于为什么选择在地铁站里读书,是因为那里是唯一一个不用消费就可以一直坐着的地方,而且冬暖夏凉。“我很快走开了,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他的时间。”卡里耶尔说。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永远别想摆脱书。

(《别想摆脱书》梁文道)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

    ①有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一笔画出四条连续的直线,把图中的九个点连接起来。

    ②很多同学费了好大劲也画不出来,原因在于他们总是局限在这九个点的区域内画线,总是觉得只能在点上转折。而只要突破了这两条思路限制,并不难按要求画出来。其实题目本来并没带那两个条件,为什么解题的人却不自觉地给加上了呢?这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性在作怪。

    ③这种思维的习惯性,又称思维定式。人们的学习过程,实质是各种思维定式的建立过程。所谓熟能生巧的“巧”,实质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某种固定联系。有的同学解数学题、物理题特别灵,有的同学背外语背古文明显比其他人快,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极富灵感,正是因为他们头脑里形成了优势各不相同的思维定式的缘故。可以说,多种思维定式的建立对于同学们来说意义十分重要,它有利于我们对各学科及时人门,有利于深人学习各学科知识,并且为我们将来的成功做好了知识准备。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任何思雏定式都建立不起来,那是很糟糕的事情:早晨起来,先穿鞋还是先穿袜子都要思考半天,可就麻烦了。

    ④但是遇上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思维定式又显出了它另一方面的属性:使人们的思索总是沿着固有的轨道进行,从而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思维定式可以使人工作高效率,但它很难产生新的思路,新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力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处40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地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这有点像同学们做几何题的体会,必须加设辅助线才能解的题要难得多,原因在于给原有图形凭空加一条或几条线,是需要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而辅助线一旦画上,难题立刻变得十分简单明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后人一看都非常简单,活字印刷,有线电报,有什么难的?难就难在第一个把它想出来。一位教授让学生把鸡蛋立起来,谁也办不到,这位教授把鸡蛋一磕,立住了,然后说:“就这么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的。”

    ⑤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可以说是无数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历史。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建立思维定式,更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突破了某种原有的习惯性思维,人们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建立起新的思维定式,人们才能享用这些发明创造的成果。学生了解思维定式的两重性,掌握思维定式的建立与突破的辩证关系,就获得极大收益:既能较快地摸清规律,学好各科知识,又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原理,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为将来的成才打下基础。教师在不同时候,对不同学生,分别有侧重地引导建立或突破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坐忘

叶春雷

    ①“坐忘”是《庄子》里的一个词,与“坐驰”相对,我很欣赏这个词,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坐忘”大致相当于“用心专一”,“坐驰”大致相当于“魂不守舍”。

    ②《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耐人寻味。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外面经过一辆华丽的轩车,大约是高官的车马,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出门观望。管宁遂与华歆割席绝交。两个人一个有定力,一个太浮躁,高下分野,判若云泥。

    ③《庄子》里讲了许多“凝神”的故事,“佝偻承蜩”就是其中之一。鸡胸驼背的老人虽然残疾,但用竹竿上的蛛丝粘蝉,百发百中。当老人伸出竹竿的时候,身子就像枯树枝,稳定性绝佳,用竹竿捕蝉自然是手到擒来,万无一失。孔子向他讨教,他说,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老人把外面的世界忘得一干二净,肯用万物来换取蝉翼,还有什么蝉捕不到?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曾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倘若用全部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必定会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从而成为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第一等人,她的用心专一有例为证:居里夫人好读书,一进入书中,就忘了外面的世界。有一次,她的姊妹们要干扰她,就在她的座椅周围叠加椅凳,然而,居里夫人读书入了迷,硬是纹丝不动,直到读完站起,椅凳倒塌,才发现姊妹们的恶作剧,也只是淡然一笑。

    ⑤用心专一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苦短,应该把主要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孔子一生颠沛流离,惶惶然似丧家之犬,但始终坚持恢复传统“周礼”的志向,百折不回,不计衰荣。而现在一些人做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事值不值得去做,而是做出来对我有没有利,“利”字当头,追求短期效益,稍与自身利益相抵触,就放弃掉,没有一点定力。这就像风波中的水草,随波逐流,到头来,很可能一事无成。

    ⑥一生之中,能够集中精力做成一件事,就已经相当不简单了。我们要有用心专一的精神。一事当前心无旁骛,执著一点,方能滴水穿石。用心专一的人,就是在用心浇灌光阴这棵美丽的树,等到树上开花结果。也许自己享受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树上的果实,但总有人会享用。这就是人生境界的美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