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6.阅读材料,按要求做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下图)

材料二  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孩子,你慢慢来

    “阿婆,我要这一束!”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二十几支桃红色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喜欢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慢!卡紧,郎客在等哪!”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

    “王爱莲,作业呢?”

    林老师的眼光冷冷的。王爱莲坐在最后一排;她永远坐在最后一排,虽然她个子也矮。六十个学生缩在木椅上,没有人回头,但是不回头,我也能想象王爱莲的样子:蓬乱的头发一团一团的,好像从来没洗过;穿着肮脏破烂的制服,别人都添毛衣的时候,她还是那一身单衣,冬天里,她的嘴唇永远是蓝紫色的,握笔的手有一条一条筋暴出来。

    “不交作业,还敢来上学?”林老师从来不发脾气,他只是冷冷地看着你。王爱莲抽着鼻涕,哆哆嗦嗦走到最前排。

    “解黑板上第三题!”林老师手里有根很长的藤条,指了指密密麻麻的黑板。王爱莲拿起一支粉笔,握不住,粉笔摔在地上,清脆地跌成碎块。她又拾起一支,勉强在黑板边缘画了几下。老师抚弄着手里的藤条。全班都停止了呼吸,等着要发生的事。藤条抽下来,打在她肩上、背上……

    那一年,我们十一岁。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chéng nuò;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地往上抽长……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经典的主题阅读

【经典渐行渐远】

    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在“快餐文化”目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看的。于是乎“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说到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不屑地说:“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看那些书,真是老土。”仿佛阅读经典,是遥远的事情,与我们现代的生活格格不入了。

    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方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现代人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认为:“读书或者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对人们思维的系统性和语言表达有很多好处,依赖网络快速浏览或仅看画面反而会起反作用,从而导致表达上的困难。”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就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读者会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主题情感,构筑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

    杨叔子院长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阅读经典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

【人民日报评论】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概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获取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们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空虚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来得徒

陈树茂

①20世纪60年代,张师傅还是小张的时候,就开始经营粥店。这店还是他父亲从上一辈手里接下来的,可谓是家传百年的老店,店里招牌便是“卤肉粥”。夫妻俩一个煮粥,一个招待客人,做的是小本生意,勉强也能养活家里六口人。

一年冬天的早上,下着大暴雨,一上午没有客人。张师傅无意间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晕倒在店门口的角落里,全身都湿透了。出于好心,他将男孩抱进了店里。男孩醒来后,说他姓李,是附近村的,父母双亡,自己行乞到此,遇上大雨竟饿晕在这里。张师傅同情小李,便收留他在粥店帮忙洗碗打杂。

③一晃十几年,因儿女都不愿经营粥店,张师傅就将卤肉粥的制作秘诀传给了这个一直留在店里干活的小李。六十岁后,张师傅跟随儿子在省城开五金店,又把粥店全都交给小李打理,还收了一笔“转让费”,钱不多,意思一下罢了。张师傅偶尔回家探亲,小李倒是对老师傅尊敬有加。

④故事到这里,本该是大团圆结局的。无奈风云突变,那年张师傅儿子做生意亏了,欠了一屁股债,跑到外面躲起来了,账务竟全都落在老人身上。

⑤张师傅除了会煮卤肉粥,没有其他技能,便想拿回当年自己经营的粥店。但小李不乐意了,说这十几年来要不是自己用心经营粥店,这店可能早关门了。而且小李当年也是给了“转让费”的,如今卤肉粥已做成镇上的美食招牌,还上了美食节目,生意红火,他自然不肯归还。一来二去,张师傅与小李的关系都闹僵了,甚至不相往来。

⑥张师傅十几年没煮卤肉粥了,手艺也生疏了,想再开店也不容易,可每天仍要面对追债的人,如今又遭徒弟背叛,一气之下竟病倒了。

⑦张师傅家隔壁有个摆鱼摊的阿铃,平时经常来张师傅家串门,这会儿见张师傅生病没人照顾,她便好心天天来帮忙,用心照顾老人之余,也经常鼓励老人,说天无绝人之路,像她这样的,丈夫好吃懒做不干活,全靠自己摆鱼摊,不也一样能度日。张师傅病好之后,很是感激阿铃,决定教她煮卤肉粥。阿铃虽生性愚钝,倒是好学肯干,就这样成了张师傅的关门弟子。

⑧张师傅不厌其烦一遍遍手把手地教,告诉阿铃煮粥对选材要求尤其严格,要阿铃每次都选用本地上好的五花猪肉,用一等材料的卤料做成卤肉,又教阿铃煮“海鲜粥”,海鲜料也要用当地早晨运来的海鳗和海虾。阿铃就这样苦练了三四个月,张师傅在家里试吃了近百遍,终于点头说她可以出师了。不久,一块“铃姐卤肉粥”的招牌挂起来了。前三天新店开张全部八折,白粥任添。

⑨小李早就听说张师傅在教阿铃煮粥,他不以为意,自信地说:“我干了几十年,还会输给她一个刚学的菜鸟?”哪知道,当地人冲着新店八折争先过去尝鲜,却发现阿铃服务态度好,而且她店里的卤肉粥料足、新鲜,白粥还任加。这样一来,阿铃的店自然赢得一片喝彩声,很快店门口就开始要排队等位了。几个颇有威望的老人吃完后,还直夸阿铃深得张师傅真传,她家的卤肉粥堪称本地美食代表。有嘴刁的人,专程过去尝过后,也都竖起大拇指。就这样,“铃姐卤肉粥”店的好口碑一下传开了,生意异常火爆,还上了本地的电视新闻。

⑩小李的卤肉粥店生意给比下去了,竟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不信阿铃会比他煮得好,让儿子偷偷去买了一份回来,试了一口,真鲜,确实好,他都忍不住称赞。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一样的师傅、一样的配方,怎么自己就不如人家了?

⑪阿铃的卤肉粥店生意越来越好,她赚的钱除自己留一部分,也给张师傅一部分,让他拿去还债。张师傅很感激,逢人就说,自己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老来得了个好徒弟阿铃。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9月6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