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来得徒

陈树茂

①20世纪60年代,张师傅还是小张的时候,就开始经营粥店。这店还是他父亲从上一辈手里接下来的,可谓是家传百年的老店,店里招牌便是“卤肉粥”。夫妻俩一个煮粥,一个招待客人,做的是小本生意,勉强也能养活家里六口人。

一年冬天的早上,下着大暴雨,一上午没有客人。张师傅无意间看到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晕倒在店门口的角落里,全身都湿透了。出于好心,他将男孩抱进了店里。男孩醒来后,说他姓李,是附近村的,父母双亡,自己行乞到此,遇上大雨竟饿晕在这里。张师傅同情小李,便收留他在粥店帮忙洗碗打杂。

③一晃十几年,因儿女都不愿经营粥店,张师傅就将卤肉粥的制作秘诀传给了这个一直留在店里干活的小李。六十岁后,张师傅跟随儿子在省城开五金店,又把粥店全都交给小李打理,还收了一笔“转让费”,钱不多,意思一下罢了。张师傅偶尔回家探亲,小李倒是对老师傅尊敬有加。

④故事到这里,本该是大团圆结局的。无奈风云突变,那年张师傅儿子做生意亏了,欠了一屁股债,跑到外面躲起来了,账务竟全都落在老人身上。

⑤张师傅除了会煮卤肉粥,没有其他技能,便想拿回当年自己经营的粥店。但小李不乐意了,说这十几年来要不是自己用心经营粥店,这店可能早关门了。而且小李当年也是给了“转让费”的,如今卤肉粥已做成镇上的美食招牌,还上了美食节目,生意红火,他自然不肯归还。一来二去,张师傅与小李的关系都闹僵了,甚至不相往来。

⑥张师傅十几年没煮卤肉粥了,手艺也生疏了,想再开店也不容易,可每天仍要面对追债的人,如今又遭徒弟背叛,一气之下竟病倒了。

⑦张师傅家隔壁有个摆鱼摊的阿铃,平时经常来张师傅家串门,这会儿见张师傅生病没人照顾,她便好心天天来帮忙,用心照顾老人之余,也经常鼓励老人,说天无绝人之路,像她这样的,丈夫好吃懒做不干活,全靠自己摆鱼摊,不也一样能度日。张师傅病好之后,很是感激阿铃,决定教她煮卤肉粥。阿铃虽生性愚钝,倒是好学肯干,就这样成了张师傅的关门弟子。

⑧张师傅不厌其烦一遍遍手把手地教,告诉阿铃煮粥对选材要求尤其严格,要阿铃每次都选用本地上好的五花猪肉,用一等材料的卤料做成卤肉,又教阿铃煮“海鲜粥”,海鲜料也要用当地早晨运来的海鳗和海虾。阿铃就这样苦练了三四个月,张师傅在家里试吃了近百遍,终于点头说她可以出师了。不久,一块“铃姐卤肉粥”的招牌挂起来了。前三天新店开张全部八折,白粥任添。

⑨小李早就听说张师傅在教阿铃煮粥,他不以为意,自信地说:“我干了几十年,还会输给她一个刚学的菜鸟?”哪知道,当地人冲着新店八折争先过去尝鲜,却发现阿铃服务态度好,而且她店里的卤肉粥料足、新鲜,白粥还任加。这样一来,阿铃的店自然赢得一片喝彩声,很快店门口就开始要排队等位了。几个颇有威望的老人吃完后,还直夸阿铃深得张师傅真传,她家的卤肉粥堪称本地美食代表。有嘴刁的人,专程过去尝过后,也都竖起大拇指。就这样,“铃姐卤肉粥”店的好口碑一下传开了,生意异常火爆,还上了本地的电视新闻。

⑩小李的卤肉粥店生意给比下去了,竟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不信阿铃会比他煮得好,让儿子偷偷去买了一份回来,试了一口,真鲜,确实好,他都忍不住称赞。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一样的师傅、一样的配方,怎么自己就不如人家了?

⑪阿铃的卤肉粥店生意越来越好,她赚的钱除自己留一部分,也给张师傅一部分,让他拿去还债。张师傅很感激,逢人就说,自己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老来得了个好徒弟阿铃。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9月6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描写张师傅与小李之间的恩义情仇,揭露了小李不懂感恩的卑劣品性。 B、因为阿铃丈夫好吃懒做不干活,才促使阿铃向张师傅学习做“卤肉粥”的手艺。 C、张师傅救了行乞的小李并收留他做帮工,彰显了张师傅的善良品质。 D、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为小李的出场奠定了凄凉的气氛。
(2)、“铃姐卤肉粥”店为何能将小李卤肉粥店铺的生意给比下去?
(3)、文章第⑩段写道:“一样的师傅、一样的配方,怎么自己就不如人家了?”请阅读全文,说说小李哪里不如阿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我说,你听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②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③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④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了课堂上。

       ⑤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⑥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⑦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⑧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⑨她大声说:“好!”

       ⑩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班里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⑪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⑫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⑬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⑭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⑮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⑯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⑰“她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⑱“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⑲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赵畅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做一哪嘴纲,读书更应这样。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③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书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养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回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一树寂寞红

杜忠书

    “七里黄泥红树岗,西风果熟一村香。”秋天的下午,阳光暖暖地照着,凉凉的西风吹着,吹皱了一池秋水,吹蓝了明净高远的天空,吹红了一树树的柿子,也吹起了游子满腔思绪。

    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柿子。家乡的柿子犹如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总在眼前闪烁,柿叶如同一面面“红旗”总在眼前飘扬,一幅幅“柿”情画意总在眼前浮现,那些温馨的回忆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每到春天,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柿树娇嫩的枝条从树上钻出来,青翠欲滴,煞是好看。不几天,柿树就开花了,花很小,有黄色的,有橙黄色的。花朵虽小,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朵朵似娇俏可人的小姑娘。

    点点的清香氤氲,偶尔有蝴蝶飞来,萦绕其间;间或蜜蜂来访,流连其中。一阵春风细雨,满地落花。这可让孩子们高兴坏了,女孩子就用马尾巴草把柿子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做成手链,戴在手上,或者串一串长长的,制成花冠,那俨然就是花仙子了,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夏天,墨绿的叶子覆盖了全树,青色的小柿子顶着帽子藏在树叶里,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你很难发现它们。整个初夏,柿子顶着帽子躲在绿叶间,同绿叶儿们一同长大。我们就在树下玩耍,欢闹声中,盛夏已过,秋像藏猫猫的顽皮孩子,一下子窜到面前,调皮地笑着,伴着鬼脸。再看柿树,青涩的柿子,已慢慢地变成橘黄色,像刚学会变脸的顽童,狡黠地笑着,站在枝头,跳着,闹着,直到把枝头压弯了才肯罢休。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深秋时分,柿子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红了。从远处看,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美丽极了。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的,霜降到了,柿子慢慢地由橘黄变得红通通了,霜降过后,树叶开始凋零。黄柿子慢慢被秋风染红了脸蛋。柿叶,红中透绿,绿中带黄,一片片随秋风飘落,又经过几场银霜,当你想要留恋那一树红叶,它却早已落光,只剩一树红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似的,又像一个个肥嘟嘟的小娃娃,可爱极了。

    火红的柿子,挂满了秋的情愫,点燃了秋的色彩,装点着秋亮丽的风景,深秋柿子红,柿柿如意,红了人们的心情。秋天渐行渐远,满树红通通的柿子,软软的,像极了娇美的小姑娘,羞答答地抿着嘴,偷窥着偶尔路过乡村的面孔。

    童年的柿树伴随移民搬迁的进一步深入,寂寞孤独地守望着乡村。缺了人们呵护,村里的那些柿子树,叶子都疏疏落落的了,有点干枯委顿地卷着,树上柿子高悬,没人采摘,成了鸟雀们的美餐。秋风乍起,一阵阵的寒风吹过,红红的柿子摇曳枝头。有些柿子在树上呆得不耐烦起来,便扑通一声,坠在地上,钻进草丛。唯有那些美好记忆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时时温暖着游子的心。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只有那一树火红的柿子寂寞地挂在枝头。

    这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令人伤感。忽而一只喜鹊,从云层飘摇而至。它缓缓地绕树顶飞了一圈,幽幽飞落于那一树柿子树上,轻轻地啄了两口,忽地抬起头来,“喳喳”地叫着,似在呼朋引伴。不一会儿,就飞来好多喜鹊,兴高采烈地啄着,叫着。哦,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选自《教师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之声
涂玉国
    ①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一叶落,天下秋。秋天的天空分外明净悠远,一行行高大的法国梧桐树站在这旷远的天空下,变得分外渺小寂寥,那枝头上片片枯黄阔大的叶子,在寂寂的秋风中无力地翻卷着,发出春恋的唰唰”“哗哗的回响,这回响似慢板轻歌,一声声地击在心上,让心一阵阵揪紧,顿生无限惆怅。那黄叶落地的声音,更像无奈的叹息,拨动着内心的琴弦,有些萧瑟,有些悲凉,有些落寞。
    ②秋雨凉,加衣裳。伴随秋风的是一场更比一场寒凉的秋雨,把夏日最后一缕暑热赶到季节的深处。那纷纷飘落的细雨如雾如烟,落在褐黄的叶子上发出春蚕食桑般的沙沙的声音。与春而不同的是,春天的雨温润、灵动,秋天的雨冰凉、绵长,更易让人多愁善感,滋长纷乱的心事。偶尔,秋雨也有激烈的时候,落在树叶上、落在大地上,发出嗤嗤”“嘶嘶的声音,伴随着急促的风,敲在玻璃窗户上,发出呯呯”“叮叮的敲击声,这些声音尽管充满力度、富有张力,但与夏天的猛烈声相比还是温婉、低沉了很多。听着这声音,仿佛坐在一叶小舟上,随声音的波浪起起伏伏,充满了平平仄仄的韵律与诗意。
    ③秋天,更多的声音是热烈的,丰富的,多彩的,欢乐的,兴奋的。金黄的稻浪,闹腾在秋风里,发出哗啦啦的喜悦声;火红的柿子,摇曳在枝头,发出噗噗的会心微笑声;淡蓝色的长空上,白云高悬时行时止,发出小猫夜行时若有若无的足音;橙色的柑橘,藏在深碧的叶中,宛如捉迷藏的孩子发出阵阵调皮的咯咯脆甜声;红彤彤的枫叶,沉醉在秋日的温阳里,相互碰撞时发出喀喀的金属声。听到这些七彩的声音,就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慢慢地连呼吸心跳都变得平缓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开启一场盛大的梦幻之旅。
    ④秋天最动听的声音,是果实开裂的声音。秋日的暖阳下,金风吹动叶发出飒飒的声音,像在演奏丰收之曲。黑色的绿豆荚、土黄色的豇豆荚,在阳光下不断炸裂,发出咔吧咔吧的欢快声;芝麻梭子张开小口发出嚓嚓的轻响;金黄的稻粒、黄亮亮的玉米发出嗤嗤的笑声……这些丰收的果实,在阳光的抚摸下汇成了欢声笑语的河流,在村庄上空、在田野上空、在大地上空远远地弥散开来,把秋天渲染得分外生动。一只长着大红冠子的大公鸡带着一群母鸡,乘人不注意急急忙忙地溜到稻场里,发出欢欣的咕咕的呼叫声,它们一边低头频频啄食,一边用锋利的爪子刨食钻出豆荚的肉虫。在不远处的棉花田里,棉花轻裂声此起彼伏,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黄豆荚发出啪啪的脆响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合奏成秋天最丰满、最动听、最悦耳的声音。
    ⑤秋天果实开裂的声音,更像是丰收的锣鼓声,铿锵有力,激情四射。听到这声音,劳碌奔忙的庄稼人开心地笑了,那爽朗开怀的笑声在晴空下四处回荡,把村庄的里里外外都洗涤得格外喜庆、火红、热烈。这才是村庄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季节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大地最美的模样,这才是天下最美好的模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