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课外阅读。

两个电话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未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他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搁下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来寒潮,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回答,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十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事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měng)。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暖和——     愣住——

(2)、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文中的主要人物。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3)、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

(4)、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5)、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6)、老王对儿子和老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运用的写法描写来表现的。
(7)、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请写出自己的感受。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一件珍贵的生日礼物

       在省社会科学院工作的伯父来了 而且要送给我一件生日礼物 庆祝我十二岁的生日 伯父的生日礼物会是什么呢 是名贵的吉它 还是流行时装 要知道,现在可时兴“生日热”呀!我班同学过生日,有的在饭店办了宴席,有的得到了价值两三百元的礼物……我整天沉浸在喜悦之中。

       我终于盼到生日那天,伯父来了,他一手提着生日蛋糕,一手拎着一只发黄的旧籐箱,我急不可等地打开箱子,里面除了一张生日卡外,竟空空的,我失望了,暗想:伯父原来是个书呆子,小气鬼,穷光蛋!从前我还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要真学他,那才倒霉呢!我懒洋洋地打开生日卡,《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我觉得并不动听。

      伯父看透了我的心思,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海侄,小学生过生日应重在有意义,形式上尽可能丰富多彩,花费上却应精打细算,既(简单、简朴),又热闹。”他略顿了一下,神情(严肃严厉)地说:“别小看这箱子,它是我读中学时买的。当时日本飞机疯狂轰炸我们的学校,校舍被炸成废墟,箱子被埋在烂砖碎瓦中。我用手扒呀扒呀,终于把它扒了出来,弹皮穿的孔,也让我补上了。多少次搬迁,扔掉了不少东西,却总舍不得扔掉它。”我专心地听着,逐渐明白了。伯父继续说:“你不是要上中学了吗?我希望你和这箱子结成伙伴,把它当成传家宝,牢记祖国因落后而受别人欺凌的历史,担负起肩上的重任。”

       啊,一只藤箱,朴素中饱含着伯父对侄儿的(爱戴 爱抚)。感谢伯父,在我十二周岁的喜庆时刻,送来了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行车撞了人以后

    暑假里的一天,我上街买菜。路上,忽然“嘎”的一声,随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

    我顺着哭声望去,只见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哭,旁边翻着辆自行车,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人正吃力地站起身子。我赶忙跑过去想拉起那孩子。这时,一个妇女从路旁的店里直窜到街上,瞪着眼骂道:“瞎了眼了!撞倒了我的孩子!”一边抢着抱起了那坐在地上的孩子。戴着眼镜的青年忙说:“阿嫂,我心太急,车子撞着了您的孩子,真对不起!”说着就掏出钱往妇女手里塞,一边摸着那孩子的头说:“小姑娘,摔痛了!叫你妈妈给你买点好吃的。”那妇女没肯接钱,她怀里的孩子却哭得更响了。

    街上看热闹的人渐渐围拢了。人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现在的年轻人骑车太横冲直撞了!”“这青年人还蛮客气,懂道理。”“快送医院查查,伤着了没有?”青年人忽然醒悟了,满口说:“好!好!我这就带孩子上医院检查。刚才我只记挂自己母亲的伤势,急着赶往医院去看她,没注意走过来的这孩子,对不起!对不起!”

    “哦——是这样——孩子一时看不出有什么伤,就算了。”那妇女的口气和缓了。“那怎么行?我反正要上医院去,孩子先让我带去看看,好放心。”“你快去看你妈,孩子真有事,我自己送去。”青年人还是站着没动,围观的人你一言我一语guān  qiè地说:“青年人,这阿嫂诚心放你走,走嘛!”“孩子有她妈,你放心走!”“以后骑车要liú  xīn,青年人!”

    我站在人群中,只感觉有一股暖流包围着我,我全身热乎乎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祖

    妈祖是我国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以及东南亚和海外华人崇拜的航海女神。相传,她是闽南地区一个姓林的姑娘,从小水性就很好。

    按照当地的习惯,只有家里的男人才能出海,林姑娘的四个兄弟经常出海捕(pǔ  bǔ)鱼。一天,海上刮起了百年未遇的大风暴,海浪足有几百尺高。岸上的人们胆(战  站)心惊,牵挂着出海的亲人。正在家中焦急地等待兄弟们的林姑娘突然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倒在床上不省(xǐng  shěng)人事。父母急坏了,又推又摇,终于把她弄醒了。林姑娘睁开眼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又伤心又怨恨地望着父母。不久,风暴停下来了。几天后,林家兄弟回来了,但独独不见了老四。他们一边哭,一边向父母诉说那个可怕的夜晚的遭遇:大风把他们的船刮进了大海深处,巨浪掀翻了他们的船,正当四兄弟陷入危急之时,一个姑娘踏浪而来,(涉  陟)波涛如平地。大哥、二哥、三哥都被救出来了,但在救四弟时,那姑娘却突然不见了。四弟被海浪吞没了。

    林家父母明白了,那天女儿不是发病,她的魂魄出体,去救援海上的亲人了。他们悔恨极了,要是不叫醒女儿,最小的儿子就不会死了。

    林姑娘一生未曾嫁人,她经常乘船渡海,来往于岛屿之间。她凭着一颗菩萨心肠和一身好水性,多次在海上救护遇难的渔民和商人,被当地人称为神女、龙女、妈祖。后来,林姑娘升天做了神仙,专门保佑航海人的平安。人们为她修了庙,叫“妈祖庙”。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的校长

    去年我们学校调来了一位校长,姓龚,50多岁,稀疏的头发,眉毛又浓又黑,鼻子下面一撮小胡须,每天西装革履,手里提着公文包。从来没看他笑过,整天是一副严肃的表情,让人不敢轻易接近他。

    一天,我上了一辆十分拥挤的公交车,空气里似乎弥漫着人们焦急烦躁的气息。随着上车的人不断增多,我也心烦意乱起来:大热天里坐这种车,唉突然我看见了一个有些熟悉的身影啊龚校长我心头一震。不远处,龚校长正挤在人群中。他依然打着领带,穿着西装,依然提着公文包,留着小胡子,脸上还是往日让人生畏的严肃。他被一个高个子男人挤到了门口,却毫无怨言,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骂骂咧咧。这时疑问像潮水一样涌上我的心头:龚校长不觉得挤吗?学校不是有小车吗?身为一校之长还挤公交?第二天,我在同一时间上了公交车。我想龚校长昨天一定是偶尔坐公交车而已,可我在车上很快又发现了龚校长的身影。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些校长,去学校有专人接送,还把他们的“豪车”开进学校。而龚校长就不同了,这是一路既拥挤又不能直达学校的车,他宁愿走一段路,还是每天坚持乘坐公交车。(   )龚校长给人留下一种威严的印象,(   )也许在生活中是一个朴素节俭、平易近人的伯伯吧!说不定在他严肃的面孔下,也有一颗平常的心,毕竟校长也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啊!糟了,已经是下一个站了,我忘记下车了,望着窗外已经下车的龚校长,我似乎觉得那个瘦小的身影还在我的心中,正在逐渐高大起来……心想:明天要是再遇见龚校长,我一定会向他道一声好,让他知道有个学生非常敬佩他!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