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辛集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涵养字外功夫

王树平

①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承载着教化一方和正民化俗的使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字外功夫”指人的内在修养,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积累、学识修养、道德情操、心灵境界等书法技巧之外的,与修身进德、安身立命相关的功夫。涵养字外功夫是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大多一生在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

②一些书家肩挑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在繁杂的公事案牍中写家国情怀。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不仅书名显著,而且被唐太宗赞为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俱全;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其书则大气磅礴、雄浑刚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

③一些书家将禅宗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打击,不断涤荡心灵上的尘埃,通过智慧将逆境化为前进的阶梯。他推崇平淡天真的艺术品格,在禅宗“不役于物”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更加自由的艺术之境,故而得以写出一批传世之作。

④可见,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化。那么,当代书家又该如何增进字外功夫呢?

⑤“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风波跌宕的人生道路中需要先立本固基,才能行稳致远。如果一个人的根本方向错了,即使他得到再多的名利都将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时刻端正自己的方向,实现“心正”而后“笔正”。此外,君子修行还应敬畏天地万物,整肃自律,慎独于己;与人交往之时应敬人为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德行兼备时,其书法也会因修养提升而精进。

⑥其次,要            。当今时代,人们并不缺少工具和知识,缺少的是对工具和知识的驾驭能力,即人文素养的承扬。中华传统经典是承载人文精神的巨大宝库。《论语》直指现实人生,引导人们成就君子人格和圣贤气象;《道德经》教人洞察社会自然之理,形成中国人独有的处世智慧。古籍经典有如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提升德行,还可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人们找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位置,从而不浮不躁,安于当下,收获一份静气。

⑦最后,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位和审美情操。“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掌握一门艺术是提升学习兴趣和修身境界的重要方法。以练习书法为例,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人生如宣纸,人生实践就如同一个书者在洁白宣纸上的创作实践,只有在人事修为中固牢根基,才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6日12版)

(1)、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根据上下文结构和第⑥段主要内容,在第⑥段句首横线处填上分论点。
(3)、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请从论证语言的角度,赏析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③段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B、如果把第①段划线句移到第②段前,与②③段形成总分关系也是可以的,不改变文意表达。 C、第④段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作者写此文主要想说明:书者的字外工夫要远比字内工夫重要得多。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钱的极点
①小时候猜一道智力题,问:从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出发,无论往哪里走,都是朝向南? 答案是:北极。现在无论同谁聊天,无论从哪说起,都会很快谈到钱。钱成了当今社会的极点。
②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虽是无钱之人,却凭医疗常识,想像钱的功能是有限的,理由从人的生理结构而来。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一个胃的容积就那么大,至多装上两三斤的食物,外加一罐扎啤,也就物满为患了。你要是愣往里揣,轻则是慢性胃炎,重了就是急性胃扩张,后者有生命危险呢。更不用说,长期的膏粱厚味,引起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等。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一次只能向世人展现套在身体最外层的那套衣服。
③人和动物在结构上实在是大同小异,从翩飞的蝴蝶到一只最小的蚂蚁,都有腹腔和眼睛。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而恰恰在这一面钢铁盾牌面前,金钱折断了蜡做的枪头。比如理想,比如亲情,比如自由……都是金钱的盲点。它们可以因了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了金钱而被买进。金钱只是单向的低矮的闸门,永远无法积聚起情感的洪峰。
④造物给予人的躯体是有限的,作为补偿,造物给人以无限的精神。人的躯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很容易满足的。造物以此来制约人对物质的欲望,鼓励思想的飞翔。于是人类在有了果腹的兽肉和蔽体的树叶之后,就开始创造语言、绘画和音乐……积蓄了一代又一代的精华,于是我们有了文学,有了艺术,有了哲学的探讨和对宇宙的访问……那都是永无穷尽的奥妙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就会上天入地呕心沥血地寻找与提炼。
⑤我们现在是站在钱的极点上,但人们在新的一轮物质需要满足之后,回过头来仍然要皈依精神。精神才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阅读下文,回答下题。

“忙”的错觉

       “忙”会给人一种错觉,误导你的生活甚至人生。

        “忙”的人往往让人感觉他的重要性非同常人。在生活中,影响力大的人才会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或者风风火火。许多人都要找他,许多事都等着他来办,这样的人难道不重要玛?他自己这么想,别人也这么看。

       而在人们的感觉中,重要的人往往就是成功人士,起码已接近成功。有一种说法是,忙碌已经成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忙”成了成功的一种派头,一种符号。我们在捧人的时候,常以“忙”作为恭维:“你可真是个大忙人!”不管忙不忙,这话总是爱听的。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爱摆一副“忙”态,爱作“忙碌秀”。好像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演过这么一个小品,说有人借了一部BP机,请邻居每天呼他几遍,以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显得自己朋友多、人头熟、事业火。

       “忙”除了会给人带来轰轰烈烈的假象,也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错觉。例如,很少有人会把瞎忙当作“碌碌无为”,也很少有人会把浮躁、虚张声势,看做是对时间和生命的一种浪费。也有许多人以为,这辈子“忙”过了,就是努力了。不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努力不努力在人,成功不成功在天。于是,回首往事,从“忙”中得到安慰,因为“忙”而无怨无悔。

       “忙”会有一种充实感,但这种充实感也会欺骗你。这种充实感会让你忘掉烦恼,忘掉心中的不快,起到一种麻醉作用。有的人甚至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忙碌虽可以缓解你的痛苦,但坏处是,它并没有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你其实是在逃避现实。逃避的结果是你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小的烦恼与痛苦过去了,可能会有大的烦恼与痛苦等着你。这和听相声找乐一样,出了剧场,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这话点到了头脑的作用。忙与闲这两头,哪一头沉了都可能会出问题,两者必须协调、平衡。(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住信念

       ①一个人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生活,但不能缺少生存和成功的信念,它可以使你在生命的困厄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在绝境中找到生存的机会。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某国遭受侵略。某青年男子被征入伍,保家卫国。他父亲临别时拿出一把刀给儿子,说:“这是一把宝刀,是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宝物,带之可避邪,免遭杀身之祸。只是千万不能将刀拔出,否则灵气便会逃走,宝刀便会成为一块废铁。”儿子身佩宝刀四处征战,果然杀敌无数,敌军畏之如虎。又一场大战临近,儿子立在阵头,英姿勃发。他突然好奇心起,取下身上所佩的宝刀,拔出一看,大吃一惊:这只不过是一把十分普通的刀!英勇的儿子竟然面如土色,大战一开始,就被敌人斩于马下。

       ③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地质勘探小组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了,而经验丰富的老队长又被毒蛇咬伤。弥留之际,老队长取出一块石头,对队员们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矿石,价值非凡,你们一定要设法带着它走出森林。”队员们十分小心地护着这块石头,历尽艰难,终于走出了森林。但鉴定结果表明,那块石头只不过是一块十分普通的石英石。队员们终于知道了老队长的良苦用心。

       ④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或恐惧,它无时无刻不在消磨人的意志,稍一疏忽就有可能被这张可怕的网轻易捕获,一切靠信念建立起来的自信和辉煌就会轰然倒塌。

非文学作品阅读

《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文学之美”

①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②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③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影像,带来意象意境之美。《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甲】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④融入古典诗词的影像,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乙】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⑤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丙】

⑥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⑦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缪爱军

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智慧的结晶,是增强工作能力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阶梯与桥梁。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多花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会让人生之路变得更加开阔。

②读书利修身。万物可朽,思想不朽;万物能盗,学问难盗;万物有价,品德无价。一个人的思想、学问、品德从哪里来,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从读书中来。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良师,焦虑不安时为你抚平烦恼,迷茫彷徨时为你指明方向,困顿于生活琐事时让你开怀释然,随时随地都能给你提供温暖和能量,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涵养定力大有裨益。

③读书可明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如果仅是停留于单纯读书,而不是探究真理,那么便偏离了读书的本义。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一个人越是想要精进,越需要知识的沉淀和书本的加持。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能够载你过去。没有经历过的人生,书籍可以带你相遇。思接千里,神游万仞,只要坚持每日手不释卷,那么定然能够发现开卷有益,在持续阅读中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让精神和灵魂都闪耀着文化的气息。

④读书重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学习是桥梁,践行使用是根本。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好处甚多,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坚持阅读,定能锦心绣口行稳致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