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节选)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②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③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④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⑤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⑥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1)、本文的论点是
(2)、给文段分一下层次,最好的分法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与真理为友
        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拉里·萨莫斯,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过一段极为精彩的描述:“在哈佛,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
        思想与权威,其实是对立的两面。
        思想崇尚的是自信与平等,激荡与创新,始终追求突破与变革。而权威,则信奉服从与控制,传统与秩序,绝不允许任何批评与挑战。
        一个世界倘若没有思想,那便是一个黑暗的世界。如果没有思想而又充斥权威,那黑暗将永无尽头。
思想胜于权威,是哈佛的文化,也是人类进步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常能看到思想的火花在强大的权威面前,勇敢地跳跃、闪光,直至熊熊地燃烧。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科学与真理。16世纪著名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毕生精力写成了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向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教会为之震怒,世界为之震动。坚信科学与真理的哥白尼,以一句“我不会在任何责难面前退缩下来”做了回应。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毫不留情地终结了被中世纪封建神学奉为至宝的“地心说”理论的地位。歌德说:“哥白尼的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之相比。”哥白尼以自己的思想和学说,将人类的世界观整个颠倒了过来。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理想与激情。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佛逊,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人人平等”写入《独立宣言》,被美国第二届大陆会议一致通过,并以此作为美国国家的立国之基、独立之魂。它像照耀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点燃了美国人民的激情之火。诚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人权宣言”。
        思想胜于权威,靠的是胆略与勇气。曾经用闭关锁国导致危机重重的日本,至19世纪中叶,决意“维新”求变。1868年,明治政府发表维新誓文,昭告天下: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以这种胆略与勇气,将维新成为全民的统一意志,绝处求生,走出灾难,迈上了现代强国之路。
        思想胜于权威,究其因果,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思想、大思想、科学思想,代表了真理,代表了进步,代表了创新。而权威败于思想,这权威看似强大,似乎不可一世,实际上代表了传统,代表了落后,代表了守旧。权威在思想面前最终败下阵来,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规律。
        如果我们都能“与真理为友”,思想胜于权威还会远吗?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
                                                                                       邹扶澜
      ①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②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入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忽跃起而逃生。   
      ③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④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地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⑤答案不言自明:是懈dài!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⑥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⑦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平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guàng,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 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___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___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 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 , 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阅读完成各题。

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葛红兵

    ①我为什么要写科幻小说呢?有的人说,你这么年轻,已经做教授了,还写什么小说呢?我是为人工作,不是为职位工作,幻想是个载体,通过幻想,我可以和更多的人交流,它可以让我跨越年龄。

    ②人没有幻想是不行的,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像鸟儿一样飞翔,就不可能登上月球;人类如果没有幻想过乌托邦就不会有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学生,尤其是青年人也是如此.从生活的角度讲,如果你从来没有幻想 过要出国留学,那么你根本不会出国留学。

    ③我的观点是,你有多大的想像力,你就会有多大的成就。

    ④绝大多数的人是埋头生活的,没有什么目的地游荡着,随波逐流。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想像未来的多样性,如果你有,那么你就比别人更早地进入为一个目的而奋斗的阶段,别人还在山下徘徊的时候,你已经开始登山了。你怎么能不比别人登得更高呢?

    ⑤人有多大的想像力,这个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子。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⑥中国人习惯于把异想天开当成贬义词,比如,我小时候看到一组漫画,漫画第一幅画的是一个穿长衫的中国人,在两只臂膀上装了鸟一样的翅膀试图飞翔;第二幅,是他摔在地上死了。漫画旨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的,人不要有想像力,不要试图尝试你不知道、没把握的事情。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可是外国人不这么看。

    ⑦前天我和一个外教聊天,她是上海雅思口语考试的主考官之一,水平很高。我问她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有什么不同,中国应试者和外国的应试者有什么不同?她说最重要的不同是中国学生、中国应试者回答问题千篇一律,仿佛没有个人喜好似的。她希望中国学生思维活跃一些,想像力丰富一些,不要人云亦云。

    ⑧我想,我们从小被要求做乖孩子,上学的时候被要求手臂背在后面,只听老师说,不能自己说,老师是权威,自己是跟班——这样的学习环境怎么培养得出有想像力的学生呢?我们在课堂上不能随便插话,不能随便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不能在课堂上犯错——回答错了要受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骂。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能培养出想像为丰富,有质疑、探索精神的学生呢?

    ⑨西方的学校、学院,词源来自acadeemy,最早是由柏拉图发明的,他在academy那个地方创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座学院,那个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不是“你教我学”的关系,而是共同讨论,探求真理的关系,所以,在西方的大学里面,就没有中国式的师道尊严,有的是平等的探讨。由此,我们会看到柏拉图著作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平等参与讨论的智者。事实上他自己也说自己是没有学问的,他只是知识的助产士而巳。

    ⑩这和中国的孔子完全不一样。中国的《论语》中,真正说话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听道者、侍从者。

    ⑪对于想像我就说这么多。我是写科幻小说的,在我的小说里,我幻想了一个50年以后的世界,我但愿大家有机会分享我对这个世界50年之后是什么样子的想像。我想那是我一个人的幻想,但是,也许那些幻想在某一天会变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实。

    ⑫是的,你想像地上有水,地上就会有水。

阅读《摆脱对于阅读的“误读”》,完成问题。

摆脱对于阅读的“误读”

①近日,一则《水浒传》被举报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该举报者认为《水浒传》中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作者“三观不正”,作品是“毒小说”,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

②《水浒传》这样的书是否“诲淫诲盗”,其背后是一个阅读观的问题。“诲淫诲盗”这个词中,“诲”意为教导,这揭示了一种观念,即将阅读当成一个受到书中内容教育的过程。阅读确实具有使人受到教育的功能,但与这种教育过程,并不是机械的必然关系。假如一个人读的书里有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那么书本中对不道德行为的描述,必定会将读者变得不道德——在这种机械的阅读观下,阅读会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毕竟哪怕是道德训诫的书本,若要教人向善,首先也要讲一讲什么是恶,可一旦描述了恶,在这个机械的阅读观下,也难保这些描述不会毒害阅读者。按照这个逻辑,想要打造一个绝不毒害人的水晶世界,恐怕只禁掉一部《水浒传》也还是不够的。

③其实,《水浒传》中这些道德上不完美的人物们的故事,阅读它,反而有助于人的心智成长。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净化”理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怜悯、恐惧等情感,被唤起的情感得以净化,让人们对于美德产生新的体验。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水浒传》上。《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本是天降的魔星,这已经意味着他们是超出规范的人,并不是作为道德模范被提出的。其故事有时让读者觉得爽快、佩服,有时又觉得同情、怜悯,有时甚至是厌恶、反感。读者可以在情感的激荡中,思考书中人物的功过,思考何为正义,还可以在和作者叙述立场的分歧中,了解古今价值观的异同,批判性地看待书本。这恰恰是时至今日青少年继续读《水浒传》的意义之一。

阅读并不“可怕” , 同时阅读也不应该被神化。近日,另一则颇有热度的关于阅读的消息,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加入八年级语文阅读书目。这一变动,可能是为了借此引起初中生对我国经典的兴趣,然而不少学生读《经典常谈》时感到十分费力。有人为求效率,选择只读、记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反而将原书弃之不顾,此举虽可能于考试得分有利,却背离了阅读课理念的初心。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得的,总是和这个人当下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初中生若有学力出众者,打算利用此书,结合课堂、课余读过的经典名篇,进一步了解经典原书,尚且可取;倘若对经典并无兴趣,也无接触渠道,只靠应付任务去阅读它,反而可能会引起厌倦的心思。如果认为阅读了名家好书,就能让阅读者从此脱胎换骨,这也是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它并没有那么神奇。

⑤摆脱对于阅读的某种“误读”,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认清阅读在阅读者身上起到的教育功效有限,这只是阅读的一种附加作用。相比教育,阅读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不仅十分可观,还更加立竿见影。

⑥回到《水浒传》,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哪怕对于世路人情、江湖社会懵懵懂懂,可还是会因鲁提辖捉弄镇关西的手段忍俊不禁,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命运忧心不已。这种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也是非常宝贵的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