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以稻作农业为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它由四个部分组成: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和城址区。该遗址通过呈现的大型土质建筑、城市规划、水利系统、不同墓葬形式,体现出社会等级制度,成为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中国首次向世界展现的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系列的中国早期文明共同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填补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空白;同时,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距今5000年的早期国家和城市文明实例,还将中国乃至东亚的文明进程提早了1000多年。

(材料二)

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向心式三重空间形式,凸显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规划设计意图。作为宫殿区的莫角山轮廓是十分规整的矩形,内堿的封闭式轮廓几近圆形,外城的不连贯轮廓也多呈向心的弧线段。结合考古工作在城区不同台地上的遗存发现,基本上可以明确这是一种人为规划的,以宫殿区、内城与外城组成的一套“都城”规划形制(如下图所示)

这种城市空间格局在其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渐成主流。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郭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虽然这三种都城空间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实用功能或地形选址的影响,布局形制有所变化,但作为国家的都城,在城市空间规划上始终保留了这三种基本要素,并伴随着唐宋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明显影响了东北亚地区都城规划。

(材料三)

良渚文化对黄河流域产生大的影响,是其进入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琮、璧、钺、V字形石刀等玉、石器,都明显具备良渚文化因素。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壁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良渚文化的玉器传统,还通过陶寺文化、龙山文化等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良渚文化对早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良渚古城遗址展示出了早期区域性国家的形态。 B、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早期城布文明的杰出范例。 C、良渚古城遗址属于我国早期文明中的黄河文明。 D、良渚古城遗址为五千年的华复文明提供了实证。
(2)、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印证(材料二)的哪些重要信息?

(链接材料)

中国向心式三重空间布局的都城规划传统发展示意图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中的价值。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怪风揭秘

邓万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枉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问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至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选自《生命与灾害》2011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她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 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的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骈枝的苦恼

余显斌

    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十分难看。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惊叫道:“呀,你咋长了六根手指哎?”

    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

    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让医生做手术,因为怕痛。

    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经常的,他爱把左手插在袋中,从不伸出来,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的,他一个人呆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甚至很少说话。

    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的,把满天幸福四处张扬。

    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笑着,以至于最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笑完道:“我们师生都在这儿傻乐着,别人看见了,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她的笑不为别的,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

    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一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了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的一笔从作业的上面斜斜地划到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他望着她,噘着嘴很不高兴地问道:“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

    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悄悄伸出手,拿着个指甲剪,准备修剪指甲。她看见了,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他嘛。

    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道:“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威,他走了后门儿,照顾你的。”

    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的赞美,一颗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也笑了一下。

    渐渐的,他也不讨厌她的笑了。

    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到操场上,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不小心,踢球时,一脚踢在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只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不过,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着头,满是同情地望着她,还有她槐花一样洁净的微笑。

    她仍是笑笑的,转过身走了。

    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竟然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

    他想,和她相比,自己要幸福多了,仅仅是多了一根手指,为什么不向她学,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面对自己的不同。

    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时,她没有到。谈着往事,当他谈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根本没安装假肢,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上面青了一块,很痛很痛的,甚至流了泪。

    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也就成了整个宿舍女生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的眼前又一次出现她的样子,还有她清亮的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10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合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时间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颗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卖完。”

    ⑥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⑦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⑧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⑨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颗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

    ⑩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颗白菜的心里。

    ⑪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是和她相依为命的。

    ⑫别人不懂一颗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⑬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畸瘦、平胸,没有一点女人的神采。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⑭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

    ⑮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颗颗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⑯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颗颗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传记阅读

小组打算研究竺可桢人物传记纪录片的文字稿后,在全班播放纪录片并进行讲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百年巨匠·竺可桢

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____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霜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这很有代表性。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何亚平说。留美回国后,竺可桢就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还有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好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蕴藏。”

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观测天气,记录气温、风向、阴晴云雨,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包括小说名著;喜欢观看电影、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又每每在日记中予以评论,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喜欢观赏体育比赛,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爱游公园,喜爱养花、摄影,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竺可桢的喜好,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

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教师、学生也多运动,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对他来说,自制力、自信力、忍耐心、同情心、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目中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秩序之良否’”,李玉海说。

____

“求是”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求真”。而竺可桢的一生,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爱挑刺,很少对任何人有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王作跃说,“难得”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20世纪80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专门推崇竺可桢“求是”的精神。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就是他对‘求是’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情社会,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求是’,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只有谦卑。

(选自纪录片《百年巨匠·科技篇》文字稿,有删节)

【注释】①文章中提到的王作跃、何亚平、李玉海均为纪录片拍摄受访者。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兵和军马

①“老兵”其实并不老,才二十六岁。

②八年前,部队招兵,他报了名。“为什么想当兵?”招兵连长问:“奔出息。”招兵连长打量着他,“考高中、上大学,也可以有出息嘛。”“就是考上了,家里也供不起。”招兵连长凝视他良久,“喜欢马吗?”“喜欢!我家那匹马就是我养大的,我对它像兄弟!”就这样,在城里打了三年短工的他如愿穿上军装,被分到一个军马场。

③像大多数新兵一样,他有一个梦想——留在部队,既出息自己,又荣耀家门。他默默地、执着地接近着他的人生憧憬。由于在家养过马,又能吃苦,他很快成了“专业”最出色的新兵。他知道养好军马就能让骑兵兄弟多一份保障,但仅凭自己那点粗浅经验是不够的,便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并天天坚持记录驯养心得。入伍第二年,他在新兵中第一个当上了副班长,第三年入了党并当上了班长,第五年被授予了“模范班长”的称号。

有一天,他一个人躲在僻静处默默流泪——家信中说,家里那匹马病死了。那是他用打工的钱买的,买时还是个小马驹。他想,如果自己没参军,那匹马不会死。

⑤他很爱一匹枣红色军马。这匹马跟他家的马一样,额头正中也有一处菱形的白毛,他给这匹军马取名叫“白头心儿”。

⑥“白头心儿”救过他一命。那次军马受惊“炸群”,他从一匹马上摔了下去,眼看就要被受惊的马群踩踏,“白头心儿”冲过来一口将他叼起,紧紧叼住不放,否则他必死无疑。当马群安静下来,他搂着“白头心儿”的脖子涌出了热泪。

⑦慢慢地,他开始被尊称为“老班长”了。可不是“老”嘛!他已经欢送过一批战友退伍了。当年同一批新兵中,只留下了他一个。他感到几分欣慰,几分自信。毕竟已经是班长了,被留下继续服役了,兴许将来真能当上军官。

⑧他入伍的第八年,裁军。因军事装备越来越现代化,军马场接到了解散的命令,所有的军马都要被处理。“白头心儿”被牵走时,眼望着他,四蹄后撑,一动不动。他轻轻拍着它的脖子耳语:“白头心儿啊,乖乖跟人家走吧,我不会忘了你的……”不知不觉,泪水已淌在这位二十六岁“老兵”的脸颊上。

⑨他是最后离开军马场的官兵之一。那是一个冬日的黄昏,他们列队肃立在空荡荡的

营房前,营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寂静的马厩。连长又给他颁发了“模范班长”的证书,那是对他八年服役最后的嘉奖。连长命令他以“老兵”的身份降下军旗。仰望着在风中飘荡的军旗,他仿佛听到营房中传出了笑声和歌声,仿佛闻到从马厩发出的草料混杂着马鼻的那种温热的芳香。如血的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广袤而苍凉的大草原上夜幕降临了。回望着越来越模糊的营房和马厩,他想——它们也将成为这大草原上光荣与梦想的遗址了。他想——他保存他的“模范班长”证书,一定要比大草原保存那遗迹更长久……

⑩归乡途中,他竟在一个小县城看到了“白头心儿”!它卧在一幢砖房前,旁边挂着一块牌子——“吕记马肉”。他走近“白头心儿”,见它那晶亮的大眼睛里分明地汪着泪。马肉店老板告诉他,那军马拍电影时断了一条腿,废了。他蹲下查看了马腿,请求老板将“白头心儿”转卖给他。老板提出的金额超过了他的复员费。“我白替你打工行不行?”他说,“直到这匹马能站起来为止。”

⑪在他的救治和精心照料下,一个月后,“自头心儿”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老板被他感动了,没再收他一分钱,允许他将“白头心儿”牵走。因为“白头心儿”,他没法乘车,只能朝行暮宿,向着家乡“长征”。

⑫两个月后,他老母亲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人牵着一匹马站在门前,她惊喜地认出了儿子!他抱着瘦小的母亲,“妈,我回来了。你看,咱们又有一匹‘白头心儿’了!”

⑬第二天清晨,他牵着“白头心儿”登上家乡的山头,俯瞰着贫穷的山树,发誓般地说:“‘白头心儿’,咱们一起把家乡彻底变个样吧!”

⑭那一刻,二十六岁的“老兵”似乎顿悟——他从军队获得的,还有比“模范班长”荣誉重要得多的东西……

(作者:渠晓声。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