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谈文明

同一个人,步行过马路时,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车里握着方向盘,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一上了高铁就能全程禁烟。为何如此?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种对比也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②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观光摩擦”,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尊重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礼仪”。

③可见,文明是一面镜子,在比较中更能正衣冠、知不足;另一方面,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要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总是不可或缺的。

④文明是管出来的,是因为在权利与义务这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罩、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者由于主人的疏忽致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最近,国内多地出台针对“不文明养犬”的处罚规定,严厉处罚“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也正是看到了“管理”之于文明养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⑤文明是管出来的,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霄壤之别,这就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反过来,只要对违法行为持续“零容忍”,总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文明习惯。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是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⑥古语云,“从善如登”,提升文明程度从来就不易。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既需要好言好语的劝导,更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刚性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也是一种唤醒,它唤起人们的文明意识,形成人们对文明的敬畏,最终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选文第①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文明是管出来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文化城市
      到绍兴游沈园,纯因为陆游与唐琬凄艳动人的爱情悲剧所诱使。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宋代私家园林,格局景致皆不出众。欣赏过苏杭精致园林,沈园像寻常小公园,雕饰简朴的亭台水榭,有待修整的荷花池,乏人问津的茶铺,在灿烂阳光下显得格外冷清。
      然而,读过陆游《钗头凤》和《沈园》诗词,走在园林的每一步便都有了不简单的感受。跨过放翁桥,凝视宋池里翠荷田田,脑际闪现出了陆游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谧静无人的冷翠亭,红鲤悠游自在的葫芦池,残垣叫人心惊的孤鹤轩,没有暗香红影的问梅槛,不期然低吟“桃花落,闲池阁”,望着入夏以来郁郁葱葱的“宫墙柳”,历史长年徘徊不去,陆游的黯然长叹萦绕耳际,唐琬的凄怆泪痕重现眼前。于是,不起眼的 园林有了历史文化的滋润,处处让人感动,再三流连,不舍离去。
      历史文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平淡无奇地方经它轻轻点染,竟能散发历久不衰魅力。只要读过宋词,只要懂得陆游,只要曾经在感情道路上有过遗憾,便会不自禁地为沈园故事一再注入新元素,漫步寂寞花树间,黯然神伤。
      出了沈园旧入口,眼前是一座填平湖沼地兴建的新园林,进入观赏,都是仿古建筑,放眼尽属“假”山“假”石“假”池,形式上洋溢宋代风采,却是一具缺了灵魂的躯壳。没有了文化意味与历史感受,再华美的园林也不过是一个主题娱乐公园,仅供人拍摄婚纱外景彩照,激不起心灵共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失去灵魂的城市,宛如高价商店的陈列品,以一组无意义的数字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文化其实就是生活,遗弃根与泥土般的血缘联系,城市将是一座空中浮城。
      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怀念着老绍兴城,水道纵横,划着乌篷船行遍全城,生活内容如同鲁迅笔下的“故乡”。二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河道萎缩,多已成了臭水沟,“桥乡”里竟已难得见到像样的桥。鲁迅故居前的街道遭截断围堵,建成流行步行街,筑起收费亭,入门票一年内涨了一倍。鲁迅故居被妥善保护起来,却也从此与大众生活隔绝了,进出的只有到此一游的观光客,故居左右涌现的是一间间贩卖鲁迅文化品牌的旅游商店。
生活在这样一座失忆的城市,或许最不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
      城市文化需要百年千年的沉淀积累,有一群具备人文素养的居民生活其间,继承它,维护它,滋养它,丰富它,最终形成文化名城。然而,毁灭这些文化几乎只需弹指间工夫,一个错误的行政决定,辛苦铸建的基业顿时灰飞烟灭,万劫不复。
       绍兴回来整理数码相册,印象最深刻的仍是鲁迅童年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一角的鲁迅小书桌、以及闹市中心的古轩亭口、车辆人潮熙攘的秋瑾纪念碑。仔细重看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药》,绍兴在心中又增加了重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两棵树
墨村
       ①胖子和瘦子那时候很年轻,两人结伴到山里去。奇山诡水,令人迷醉。在一风景绝佳处,游兴正浓的胖子和瘦子同时发现了一种很奇特的树。两人生性好抬杠,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胖子说,这树肯定能长成栋梁之材!瘦子说,那不一定。胖子说,咱各弄一棵树苗试﹣试!瘦子说,那就弄吧。
       ②于是,胖子和瘦子两家的庭院里便都有了这种树,只不过胖子栽在地上,瘦子植在瓦盆里。胖子和瘦子较着劲儿为各自的树苗儿浇水、施肥、松土、修剪。胖子的树没遮没拦,一天天长大长高,很劲秀,很漂亮。瘦子的树用铁丝左绕右缠,一天天眼瞅着老往那斜刺里窜,很怪异,很邪乎。日子一晃悠,胖子头顶秃了,瘦子脑袋光了。
       ③胖子的树长得有一搂粗细,铜杆铁臂,挺拔巍峨,冠盖如伞,遮天蔽日,惹得周围十里八村鲁班的子孙们整日绕着左测右量直打鬼主意。胖子笑眯眯搔着脑壳对瘦子说,咋样?不错吧!
       ④瘦子的树虽只一米有零,且疙疙瘩瘩,歪歪扭扭,枝丫纤弱,却被瘦子侍弄得盘龙虬扎道骨仙风,随便站在哪个角度上看,都能让人陡生一种云天雾地深奥难测之感。
       ⑤一日,被一采风的摄影记者撞见,记者被其别有洞天的玲珑奇绝与怪诞飘逸的鬼斧神工所深深折服,惊叹之余,“叭叭叭”一口气拍完了整幅胶卷。月余,一封来自首都北京的牛皮大信径送瘦子家。瘦子满腹狐疑地拆开一看,竟是那位记寄给他的一份画报。瘦子一蹦三尺高,乖乖,咱的大名咱的树竟上了《人民画报》咧!瘦子笑眯眯哗啦啦抖着画报对胖子说,咋样?不错吧!
       ⑥胖子撇撇嘴,熊样儿,烧火都嫌碍事!瘦子吊吊眉,整形,谁愿跟你换!胖子说,走着瞅!瘦子说,走着瞅!
       ⑦忽一日,县里来辆卡车,从司机楼里跳下一个瘦猴样的人,老驴曳磨般围着胖子的树转了一圈儿又一圈儿,最后突然打住,要出大价钱买了这棵树。胖子头摇得如拨浪鼓,冲着在门口晒暖的瘦子夸张地可着嗓门吼,啥?你说啥?九百?不中不中,再添五十也不卖。
       ⑧最后,那人阴着脸甩出十张领袖票,吃亏似的连树根都挖出来拉走了。那几日,胖子红光满面,进出家门,嘴里都韵味十足地老哼着“包龙图我打坐在开封府……
       ⑨又一日,市里来辆骄车,从里面钻出一个弥勒佛样的人,操着一口普通话叽哩哇啦地嚷嚷着要找瘦子。胖子自告奋勇,哼唱着“哪一夜我不等你到月上高楼……”领那人来到了瘦子家。那人一进院门就被瘦子那棵树惊得老半天都没合上张大了的嘴,激动地一边搓手一边一连声地嚷:“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⑩那人毕恭毕敬地朝瘦子直擩过滤嘴烟:“早闻其名,如雷贯耳,你老太不简单了,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三生有幸啊!不知道你老舍不舍得忍疼割爱,这个数送给小辈,咋样?”那人迫不及待地伸出了一只手掌。瘦子耷拉下眼皮,抽出了自己的旱烟袋。那人忙又加上了另一只手掌的三个指头。
       ⑪一旁的胖子急得不行,朝着瘦子直嚷,你你你,你神经病啊,八十了你还不卖?瘦子睁开眼,不紧不慢地往烟锅里装着旱烟丝,冲那人懒懒一笑,你是内行,呵,给两个巴掌不多吧?你说。那人一愣,随之点头如捣蒜,啊,你老说得对,是不多,是不多!
       ⑫乖乖,这东西也值一百?胖子一声惊叫。瘦子鄙夷地哼了一声。
       ⑬多了,还是少了?胖子一脸问号。瘦子白了丈二和尚般的胖子一眼,沉默良久。瘦子突然一磕烟袋锅,声音朗朗地对那人说,成,就冲你刚才的那句掏心窝子的话,九千八你赶紧搬走吧,免得一会儿我后悔了……
       ⑭那人受宠若惊点头哈腰喜出望外,在滚圆肚子下边的钱袋里掏钱的手都激动得颤抖不已。临走,从车上拿出一条烟往瘦子怀里一塞说,你老有情有义,咱交个朋友,来日方长,这点小意思你老无论如何也得收下!啥时去广州做客,我一定陪你老逛个够!
       ⑮胖子愕然。
       ⑯两棵树没有了,胖子和瘦子心里都空落落的没了根底 , 再见面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再也激不起打赌的欲望了。
(选自《201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我的时候,母亲已经到了四十岁。

    ②我是母亲生下来的第七个孩子,也是活下来的四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孩子。

    ③那个年代的农村,一家六口人当中,有四个娃娃都要吃要喝,而家里面只有一个半劳力——我的母亲身体一直有残疾,只能算是半个劳力的我家,在那每个劳动日的日值只有五毛钱的日子里,生活起来,不容易啊。

    ④不过,从打我记事起,我就知道,我的母亲非常的溺爱我。

    ⑤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吃奶一直吃到八九岁上。不过,母亲毕竟是四十岁上才生养了我,故而妈妈的奶头里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奶水。但是,居然让我一直吃到八九岁上,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极为少见的了。母亲对我的溺爱,由此可见一般。

    ⑥我渐渐长大了,已经上了学的我,实在是到了非断奶不可的年龄了。此时,母亲知道正在长身体的我,需要大量的营养,故而,此时家中所有好吃的,总是我第一个吃——当然也是我吃得最多。

⑦不过,那个时候也真的没有什么好吃的。在我看来,每天都只能跟玉米、红薯打交道的我,能够每个星期吃上两三顿馒头米饭的,已经非常知足啦。当然啦,对于我而言,哪里的好吃的也不如母亲给我做的鸡蛋饼好吃——因此,每天一个鸡蛋饼,对于我来说,那是必须的。

    ⑧后来,我上了高中;再后来,我上了大学;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高中,大学,工作,都只能每个星期回家一次。

    ⑨可是,这个时期的我,每次回到家,都能在第一时间,吃上母亲做的鸡蛋饼——虽然,此时已经经历过外面世界精彩的我已经知道,母亲给我做的鸡蛋饼,真的并不是这天底下最好吃的食品,可是我还是要高兴地大吃特吃一顿。此时,再看到已经非常苍老的母亲的笑脸,才算是心满意足。

    ⑩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在外面飘,最担心你的安全的,当然是母亲——我的母亲也不例外。

    ⑪上大学的时候,每当我要乘坐长途公交车离开家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站,直到眼看着我上的车走远了,她才步履蹒跚地回了家。而每当我长途公交车回到家乡的车站的时候,远远地,就会看到母亲,在那里等待——此时的我,只是不知道,母亲在这里,已经等了多久。

    ⑫而我每次劝她,不要这样,她都会说:走走路,不碍事的。然后,每次都是依然故我的,迎啊,送啊的——直到,她再也迎送不了了,才算作罢。

    ⑬后来,已经参加了工作的我,有了恋人——就是我现在的妻子。我把恋人带回家,母亲热情的张罗着饭菜。此时,我的恋人发现,我的母亲做的西红柿炒鸡蛋特别好吃——当时的我在想:我吃了这么多年,没觉着母亲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好吃啊。

    ⑭再后来,每当我带着恋人,结婚以后带着妻子回家的时候,在我们家那并不丰盛的餐桌上,都会有母亲亲手做的西红柿炒鸡蛋。而关于这些,与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的妻子,至今还历历在目。

    ⑮因为工作单位离我和妻子双方的家都比较远,故而,但是生活非常不宽裕的我们新婚小两口儿,只能在我的单位附近租了房子住。此时,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我的父亲,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了。

    ⑯母亲病倒了,而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正当属于我自己的房子已经下来、我正准备装修之际,母亲病危了。

    ⑰此时的我,告诉母亲说:您一定要坚持,您很快就会住在属于您儿子名下的房子啦。

    ⑱母亲却冷静地告诉我说:我可不住在属于你名下的房子那里!新装修的房子,我住进去了,我死了,这房子多不吉利啊,你不担心,你不害怕,别忘了,你还有媳妇儿啊!咱家可不能这样做!儿子,你放心,我活不了几天啦,这个月,我就会到那个世界找你父亲去啦!

    ⑲可此时的我,要亲口告诉她的却是:您儿子,有了自己的房子啦!

    ⑳半个月之后,母亲阖然而逝。

(选自《经典美文》2015·06)

阅读《像花生一样活》,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乡下老家种植着大面积的花生,父亲则是种植花生的大户。很多人慕名向他请教,父亲笑眯眯地点起一支烟,说:“花生啊,好活……”声音拉得倍儿长,像讲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

       ②好活?!还真是如此。似乎从有记忆开始,秋田里就是一望无际的花生。这一种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让人失望过。

       ③印象里,每年在麦子将要熟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种花生了。一个三角撑子,一把铲子,就是全部工具。不几天,小种子已在土里发了芽。等到麦子收割完,青青的小苗已摇曳满地了。看着它们,我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宝贝得不得了。父亲开着农用车一趟一趟拉麦子麦秆,车轮碾在花生苗上,花生苗扁下去,流出了青色的汁液。我们心疼得直哭,父亲却哈哈大笑,说:“没事的,它们结实着呢!”

       ④果然,一段时间后,再见到它们,都好好的,青色的叶间还缀满了小黄花。父亲告诉我们,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小花,一朵花就是一颗白白胖胖的花生。他又给我们讲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我们听得有趣,情不自禁地数起了那些小小的花,一朵,两朵,三朵……心里溢满了欢喜。

       ⑤花生的生命力之强简直让你不敢相信。有一年,麦收过后,邻家图省事,就把田里的麦茬点燃了。谁知火势借着风力殃及到我家的地,一地青青,几个小时后,变成了一片黑乎乎的天地。【A】对花生一向自信的父亲脸色煞白,猛地坐在地头,喃喃地说:“完了!这下花生肯定活不了了……”第二天,父亲就去街上重新买了花生种子。没想到,夜里一场雨后,黑乎乎的田里又冒出了绿绿的嫩芽。

       ⑥花生特别易于管理。一遍除草剂,就任其自由生长了。长长的夏天,容易干旱,花生可不怕。【B】当玉米、棉花耷拉着焦渴的叶片时,花生依然擎着黄色的花蕊,绽成属于自己的一道风景。秋天收获的时候,又会碰上连绵的风雨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果实长在下,雨水反而滋润了它。

       ⑦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我没有经验,只在一个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打杂的工作,时常心灰意懒。秋忙时节,正赶上放假,我便回去帮父亲收花生。父亲见我闷闷不乐,问缘由,我一股脑儿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困惑。父亲听了,一边拔花生,一边和我聊起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许地山的《落花生》。他借用许父的话,说:“花生不像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生发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看,花生就是这样低调,把自己置于泥土中,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结出珍贵果实。”

       ⑧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拔出一株花生,抖抖土。白花花的花生,太阳下,晃人的眼,那一刻,我心里豁然开朗。

       ⑨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呢?像贫苦人家的孩子,容易养,给口吃的,便虎蹿着往上长。它不挑三拣四,安于自己的环境,不抱怨,不气馁,不喧哗,本本分分,安安然然。不管生活赐予的是灿烂阳光,还是一地风雨,它都顽强地活出自己的样子。风光是你们的,热闹是你们的,它只把自己藏在朴实的泥土下,悄悄地成长。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高手

中村

    一条黄土小道时隐时现在荒山野岭之上。

    荒山野岭上骄阳似火,蝉鸣阵阵,灌木茅草疯长正盛。惟独不见人影。此语自然夸张,说时就有两人沿着黄土小道去来,一东一西,相向而行。都是刚爬上了一面大坡,气喘吁吁,汗水渗渗,于是都不约而同地到路边一棵大树的浓荫下歇憩。

    荒山野岭上仅有的两个行路人就这样在荒山野岭上相遇了。

    向东去的一个看上去身材瘦小,肩着一付剃头挑子。

    向西去的是一个彪形大汉,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裹。

    既同在一棵树下歇凉,就不能不搭话。大汉剜了剃头匠几眼,问道:“老兄,剃头的?”

    剃头匠眯眼微微一笑:“这还用说么?”

    大汉语塞。半晌,没话找话:“你能猜出我是干什么的吗?”

    剃头匠仍旧眯眼一笑:“我知道。”

    大汉再问:“干什么的?”

    “你哪,”剃头匠道,“既不是种庄稼的,也不是当官的,更不是做生意的。但你本事不小,挣钱不费力气。干你这行多在夜半三更之时,动若脱兔,静似猫行,跑跳腾挪,来去如风。只是得先把脑袋卸下挂在裤腰带上……”

    大汉脸色陡变:“嚯,看不出你还真行!”

    剃头匠坐在剃头挑子上,笑而不答。

    大汉摸摸自己丛生的头发胡髭,里面蕴藏着粒粒热汗:“既然老兄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就请给我剃个头吧?”大汉拍拍屁股下的包裹说,“我照价付钱,敢不敢?”

    剃头匠站起来,依旧是那一副笑模样:“剃头匠以剃头为天职,没有不敢剃的头,也没有什么头不敢剃。”

    “嗬!来吧。”大汉笑了。

    “留发,还是剃光?”剃头匠问。

    “剃光,”大汉叫道,“热死球了,剃光爽快!”

    剃头匠到不远处的凹坑里汲了水,用石头支起烧锅把水烧热了。将大汉的头摁入盆中,烫透,洗净,取出,用毛巾揉吸了水份。尔后,让大汉坐在用绳子网成的躺椅中,围了白围布,把剃刀在那块被人油污垢漆得乌黑闪亮的刀布上啪啪地篦了几个来回,就正式给大汉剃头。

    喳喳喳喳!大汉丛生的毛发像黑雪一样纷纷飘落。

    剃完头,刮胡。

    剃头匠将躺椅支开放平,让大汉全躺在躺椅上。剃头匠刮得仔细,从嘴边到腮旁,然后转到脖子上。大汉感到剃头匠冰冷的刀锋在他的脖子上疾速飞走,旋来绕去,嗖嗖生风。刀刃接触皮肤,若即若离的游走所产生的那种微痒,确实使他感到惬意。他舒服地闭上了眼睛。

    许久,剃完了头。剃头匠拿出镜子给大汉照照:“咋样?”

    大汉看到平日那个须发丛生的自己不见了,镜子里出现了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光亮光亮的白葫芦。

    “嗬嗬,”大汉摸着舒服的光头,连赞:“不赖,不赖,看不出老兄手还真高,多钱?”

    “二十五块大洋。”

    “什么?”大汉惊了一跳,“二十五块大洋!?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剃头匠仍是那副笑眯眯的模样儿:“多吗?不多。”

    大汉叫道:“怎么不多?剃一个头最多两吊钱,就算我这头难剃,加倍,也不过四吊钱。你敢要二十五块大洋?”

    “不多,真的不多。”

    “即使我给你10倍的价钱,也不过两块大洋,你敢要二十五块,还说不多?”

    剃头匠将手中的剃刀往上一抛,剃刀在空中像风轮一样呼呼转了半天,落下时又轻轻接着。大汉看到那刀刃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你仔细想想看多不多吧?老弟。”剃头匠把玩着剃刀,侧脸笑眯眯地看着他。

    大汉猛然幡醒。剃头匠已经知道了他的身份,也知道了他包裹里是什么东西。刚才剃头匠刮胡时,刀锋在自己的脖子上绕来绕去,如果剃头匠处心不良,只晓在脖子上轻轻那么划拉一下,自己就会一命呜呼,那自己包裹里那几百块大洋还不全是他的?在这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之上,剃头匠想杀他真是易如反掌。

    大汉只觉得从脚底里冒出一股冷气,这冷气从脊梁直达脑门。大汉手脚冰凉。

    二十五块大洋买一条命?

    大汉浑身哆嗦着嚅嚅道:“不多,是不多。”

    大汉从包袱里摸出了二十五块大洋交给了剃头匠。剃头匠收了钱,微微一笑:“老弟,好走。”便肩起挑子向东走去。

    走了一阵,忽听背后大汉在喊:“老兄,慢!”

    剃头匠止步,扭转身。见大汉气喘喘追来,到他跟前,扑通一声跪倒,磕了一个响头:“大哥,你是高手。”

    剃头匠还是那么微微一笑,并不多言。扭转身轻飘而去,倏忽不见。

    只留下一颗锃亮锃亮的白瓢梦一样呆在荒山野岭之上。

(《名家名篇社会问题小小说欣赏之中村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川航飞行员“史诗级”迫降令外媒震撼:他是英雄

海外网5月14日电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期间,机组完成“史诗级”处置,令外媒震撼不已,大赞飞行员是英雄。

机组完成“史诗级”备降

从FR24提供的飞行数据上可以看出,该航班大约在北京时间早上7:07开始从32000英尺左右紧急下降高度,7:11左右下降至24000英尺高度,7:16再度由24000英尺降低高度,直至7:43平安着陆在成都机场。

机长刘传健回忆备降过程时称,“非常难的一件事,不是一般的难。难度体现在飞行途中的座舱盖掉落、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的情况下,会给驾驶员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挡风玻璃掉落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失压,突然的压力变化会对耳膜造成很大伤害。温度骤降到零下20-30度左右(监测显示,当时飞机飞行高度为32000英尺,气温应该为零下40度左右),极度的寒冷会造成驾驶员身体冻伤。在驾驶舱中,仪表盘被掀开,噪音极大,你什么都听不见。大多数无线电失灵,只能依靠目视水平仪来进行操作。”

外媒:飞行员是英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印度TV等国际主流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详尽报道。其中,英国媒体对此尤其关心,英国《每日邮报》更是在报道中将川航飞行员称作“英雄”。

《每日邮报》详尽地报道了川航飞行员执行紧急备降的整个过程,为飞行员点赞,称从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

路透社则将此次事件称作“中国版”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事件,赞赏飞行员的“不懈努力”。此前,英航5390航班组成员团队协作奋力救急的壮举一直广受英国人民赞誉。

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是英国航空一条由伯明翰前往西班牙马洛卡的定期航班。1990年6月10日,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驾驶室中的一块挡风玻璃突然飞脱,并将机长吸出机外,他的上半身都在机外,只有双腿仍在驾驶室内,在机舱外冰冷低温、稀薄的空气及时速每小时500公里的冲击下,明显已失去意识。后来凭着副机师的努力,航机安全降落于南安普敦,而且正机长亦奇迹般生还。副驾驶也因其沉着冷静的特情处置挽救了87条生命,赢得英国民航界最高奖——北极星奖,本事故也被录入“空中浩劫”第二季。

不少国外网友在川航此次事件的新闻后留言,“感谢上帝,乘客都安全”,“完全想象不出当时的情况有多紧张,希望机组人员快点恢复”。还有国外网友大赞机组人员“干得漂亮”,“机组人员应该获得相应荣誉”。英国网友也联想到那场英国航空的相似事件,称几位飞行员奋力救急的举动“值得敬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