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2011年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语文试卷

初中三年,你在模仿、认识中吸收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在理解、评价中增强了语文能力,请你参加“我心中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小结你三年的语文学习成果。
(1)、【模仿】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形象地概括出你心中的语文。

语文是窥视心灵的窗口,语文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2)、

【认识】如图是三枚鲁迅纪念邮票。最左边一枚是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其中有这样几句:“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请从下面几篇作品中选出最能体现鲁迅先生“最勇敢、最坚决”的一篇,写出其中的一个情节(故事)来印证这一特点,并说明理由。

《社戏》《故乡》《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3)、【理解】请仔细阅读下面几个片段,说说汤姆的性格特点。

    汤姆把蛋糕分了,蓓姬吃得香极了,汤姆小口啃着他那一半。

    时间一点点消磨过去,饥饿又来折磨这两个被困的孩子了。汤姆那一半儿蛋糕还剩下一点儿;他们又分着吃了,但是觉得比先前更饿了。

    他提议去探索另外一条路。他觉得撞上印第安人乔或其他什么恐怖的事儿,在他都无所谓。

    他手拿着风筝线,手脚并用地在一条通道里往前爬。

(4)、【评价】报载:2011年云南高考作文中,如使用网络语言“给力”这类广为人知的词汇,不会被扣分;但如使用“神马、浮云”这类不具有普遍性的词汇,阅卷老师将作为表达不准确或错别字来对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六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时,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                                 ”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得不知说什么,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太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挼了挼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79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夜归人

郑振

①冬雪覆盖后的边境农场,安静而又落寞。

②得知被分到黑土窑农场派出所后,我难过了很久。一到冬天,这里的积雪有二三十厘米厚,气温总在零下30多摄氏度,人们脸上总带着“红二团”。

③报到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雪,方圆数里一个人都没有。

④这里实行“传帮带”制度,40多岁的刘大山是老所长的徒弟,刘大山又收了我做徒弟。

⑤老刘说:“如果你胸无大志,这里就是人间天堂。”

⑥正说话间,老所长示意我们不要出声。我望了一眼门外,瞬间惊呆了,半掩着的玻璃门外,一头豹子蹲卧在门口,冷冷地望着我们。

⑦豹子站起来,在玻璃门外走了两圈。老所长将桌上我们啃剩的羊骨归拢到一起,盛在盘子里,然后把玻璃门打开一条缝隙,扔给豹子。豹子啃了一会儿羊骨,回头看了看我们便离开了。

⑧老所长这才叫我们收拾东西,带上家伙,去农场巡逻。冬闲时节,常有醉酒之人走夜路,万一在路上碰见豹子,会有生命危险。

⑨雪越下越大,老刘开着车一路跟着豹子,车灯的亮光让它步履凌乱,沿着大道走了一会儿,它便跑到野地里,朝山上跑去。

⑩老所长说:“要抓紧时间把通知发下去,让大家出门都注意点儿。冬天野生动物都饿着,会伤人。”

⑪车在积雪很厚的道路上缓缓行驶,我看到前方有人影在晃动,他冲着车灯走来,径直走向车前。他闭着眼睛,脸色通红,眼角上结了冰。他像摸着墙走路的盲人,走向路边的水泥台,缓缓躺到上面脱起了衣服。

⑫老所长说:“赶紧抬他上来吧,别让他冻坏了。”

⑬我们仨一起下车,那人已经将外套脱掉,又准备脱毛衣。我们合力将他拖到车上,把他送回了家。

⑭原来,每到冬闲时节,农场的人无事可做,常聚众喝酒,半夜醉酒回家。在醉酒状态下,人体的神经系统被抑制,睡着后便什么都不知道了,冻死之人不在少数。所以,每年冬季,老所长便带着徒弟在夜里出来巡逻,每遇到醉酒者,就把他们安全送到家,从而避免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⑮这一坚持,便是20年。

⑯春节期间,这里发生了野狼袭击人的事。自从野狼事件后,夜间巡逻时的安全问题就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夜间巡逻成了我的自觉行动,也不再分冬夏或春秋。

⑰到了夏天,农场就会热闹起来。大家忙完夏收,夜里会集中到广场上纳凉、聊天。野猪也开始蠢蠢欲动。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人遭遇野猪是极度危险的,一个月里,农场就发生了三起野猪伤人事件。

⑱一次,我给县公安局送完一份资料,赶回农场已经是夜里10点多。我的眼皮一直跳,仿佛预示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半路上,我碰到一群农场工人,其中一位工人的老婆和孩子上山挖野菜,一直没有回来。我当即打电话向老所长汇报,并成立了搜救队,和队员们一起到附近山上寻找。

⑲刚到山脚下,我便看见不远处有几束光在晃动,也隐隐约约听到有呼救声传来。我加快了车速,在车灯的照射下,看到一个女人保护着两个男孩,两头野猪正围着他们转圈。野猪时不时猛撞向那个大点儿的男孩。女人挥舞着镰刀保护儿子,野猪又转身撞向女人,并用长长的嘴巴啃咬女人的手。

⑳我拼命按喇叭,想吓野猪,但它们并不害怕,只是死死盯住目标,用头撞,用嘴巴拱。

我们随即抄起铁棍、铁锹冲向野猪。那头大一点儿的野猪立即掉转方向,龇着獠牙向我冲来。我脑子“嗡”的一声,立刻用铁棍进行防御。野猪并不退缩,紧接着我眼前一黑,一阵猛烈的疼痛袭来——野猪在我腰间拱了一下。我用铁棍抵挡着野猪的进攻,其他人也不断用铁锹在野猪背上敲打,终于,野猪嚎了几声便跑了。我们忙把被围攻的母子三人扶上车。赶到医院后,我才知道女人的左手大拇指被咬掉了,我的腰也被撞伤,卧床休息了半个月。

㉒那段时间又发生过几次野猪伤人事件,还有不少新播种的田地被野猪刨了。农场的工人自发组织了捕猎队,要捕杀附近山上的野猪。我们得知消息后,挨家挨户去进行普法宣传,疏导工人们的情绪。野猪是国家保护动物,肆意捕杀是违法行为。我们一直劝说了好多天,才将工人们安抚下来。

㉓时间过得很快,老所长光荣退休了。老刘接替了所长的位置,农场派出所又分配来一个小刘,也成了老刘的徒弟。

㉔老所长退休前,将他的一件羊皮大衣送给我,将羊皮手套送给了新来的小刘。他笑着说,____。

㉕从此,我和小刘继续充当着边境农场里的“风雪夜归人”。

(选自《读者》,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多是人间有情物

徐慧芬

①我最早识得一种药草时,只有四五岁。那时,外公正牵着我的手去田间溜达。

②外公俯身拾起一棵草,又接连拔起同一种草。这种草的叶子像一柄摊开的调羹,贴着地皮长,中间竖着一根茎。这种草在地上到处可见。我问外公这是什么。外公告诉我,当地人称它“打官司草”,但它正真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让它派上用场。

③从此,我对散落在野地里、沟渠边、河滩上的野花、野草,有了探究的兴趣。外公见我好问,便教我识得了一些常见的花草。外公说,不要小看这些野草、野花,它们虽说长得赖贱,常常被路人踏来踏去,但大多是药草,各有各的用场。

④终于有一回,我见识到了一种药草的本事。有一天午后,村里有个妇女慢吞吞来到我家,向外公诉说病情,说她昨天不知被什么虫叮咬了,脚背肿起一大块。外公看了看她肿起的脚背立马走出屋外,回转时手上捧了一大把蒲公英。外公把几株蒲公英捣烂成一团菜泥样,再往里面掺了一点陈醋,然后就把这团草泥敷在她的脚背上,用一块布裹住,余下的蒲公英则让她带回去煎汤喝。第二天这位妇女又上门来,这回她眉眼舒展开来了,她是来向外公道谢的,我们看到她脚背上的肿已消退了下去。

⑤外公在我们村里有点名望,因为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药方,无偿供乡人用。

⑥家里有许多陶制瓶瓶罐罐和大大小小的瓷器,里面都盛放着外公收集的药材及研制好的成药。母亲告诉我,做药是很辛苦的,每一味药材的收集、清洗、晾晒、炮制都非常麻烦,有的要几蒸几晒,磨成粉后还要和上蜜、封上蜡,所以这些药都是在外公体力还吃得消时做成的,放在密封罐和石灰瓷里能保存好多年。

⑦我懂事时,外公已是八旬老人,自然不会再这么辛苦劳作了,但我家屋子廊檐下,一排排的竹钩上总晾着一些等着晒干或阴干的药草。家人吃了鸡和鱼留下来的鸡胗皮、乌贼骨、黄鱼耳石等,外公也会当宝贝收集起来。后来我才晓得,鸡胗皮又称鸡内金,是帮助消化的良药;乌贼骨又叫海螵蛸,磨成粉,洒在创口处能止血;黄鱼头里两块洁白的小石头叫黄鱼耳石,也能治病。平时家人吃完水果后,剩下的果壳皮也会被外公收集起来。橘子皮晒干了变成陈皮,多放几年更好,吃了可以开胃通气。

⑧我家门前屋后,前院后院,种了不少树木和花草。每一种树木花草,外公都能说出它们各自的名堂。我日日在外公身边,耳濡目染,也渐渐知道了一些花草的好处。比如,桑树一身是宝,桑葚吃了能补血,冬桑叶煮水喝可以治疗风热引起的眼红及咳嗽,桑树枝煎汤服用能治疗风湿病。最普通的杨柳树,树叶、树枝、树皮、树根,也都各有它们的用处。小孩子若得了腮腺炎,将杨树叶捣烂,敷在鼓起的面颊上,孩子就好得更快。

⑨我识了几种药草后,有一次在外面玩,就把看到的一种药草拔下来,塞了两口袋,到家掏出来交给外公。外公捋了捋山羊胡子笑着说“你以后不要去拔这些草了外公去年晒干的还有不少呢让这些草留在地里活过一秋也是好的。”外公教导我,天上地下的许多东西都给人带来了用场,它们对人是有情义的,我们要懂得爱惜它们,用它们时要有分寸,不能浪费糟蹋。

我八岁时,外公去世了,如果从我懂事有记忆算起,他老人家也只陪了我三四年光景,但童年时的这段成长经历,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工作后,我陆陆续续购置了一些中医典籍,闲暇时会翻看,一本《汤头歌》更是长置案头。

⑪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外公的模样,有时做梦还会梦到老家的那些花草树木,醒来时仿佛空气里也弥漫着旧时光里花草的熟悉气味。

(选自《语文世界·中学版》2023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②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③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水也不漏。风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⑧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⑨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⑩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样,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⑪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⑫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