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吃野菜的庄老师

余显斌

①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没教我,教我弟弟。弟弟一回来,就叽叽喳喳地谈他,说他们的庄老师会写文章呢,而且文章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说他上课还读。然后,弟弟就学着他的样子,摇头晃脑,读罢,一脸阳光。看得出弟弟很敬佩自己的老师。

②一次,对着家里鸟笼里的两只鸟,我和妹妹谈论着。我说:“那只绿鹦鹉叫声好听,脆脆的。”妹妹却说:“那只大红鹦鹉的叫声更好听些。”弟弟却一句话也不说。于是,为了寻找帮手,我们都让弟弟发表意见。弟弟却摆起谱来,背着手,小大人一样,很庄重地说:“都好听,都好听。”气得我俩都说弟弟是个“骑墙派”,两不得罪。弟弟很委屈,转身告诉我们:“我们语文老师说过,每一个生命都有感觉,都好面子。”然后,望望我们,像个老师一样批评我们道:“你们当面说鸟儿的坏话,它们会伤心。”这句话,让爸爸很是赞叹:“这个庄老师,真了不起!”

③由于课教得好,一年后,庄老师做了毕业班的班主任,教我们。为此,弟弟垂头丧气了好几天。

④庄老师确实与众不同。

⑤上课,他爱提问,并且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吧,你可以按自己所想回答。”我们回答时,他不说对,也不说错,只是笑着把自己的答案说出,并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想。说完自己的答案后,他有一句口头禅:“这是我个人的答案,大家觉得怎么样?”一般情况下,大家说好。有时候,也有同学不同意,他会鼓励,让不同意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当然,我们有时也会开玩笑,故意说他不对,他是知道的,笑着说:“小样儿的。”

⑥他爱吃山里的野菜,为此,专门对班里的韦小燕说:“能不能弄点野菜,一斤两元钱。”

⑦野菜,在我们那儿满山遍野都是。

⑧韦小燕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们很羡慕。

⑨从这以后,韦小燕每天都拿一些野菜来,苋菜、蒲公英、米米蒿,干干净净的。庄老师都收下并付了钱,把帐算得清清楚楚的。有的同学也采一些,让城里来的庄老师尝尝鲜。第一次,庄老师收下了。再送,庄老师退了回来,笑着说:“韦小燕同学送的够多了。”时间长了,大家才知道,庄老师只要韦小燕的。

⑩一天晚上,庄师母到我们家里来坐,因为她和我妈是同事,又是朋友。她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是各种野菜,有羊齿菜、苋菜、米米蒿。

⑪“给庄老师留着吧,他爱吃才买的。”妈妈客气着。

⑫“还多呢,他也不太吃这个。”说到庄老师,师母笑了,看到妈妈满脸疑惑,庄师母解释:“听说那孩子没有母亲,雅文就想送点钱,可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所以就想了这招。”她所说的雅文,就是我们的庄老师。

⑬妈妈说什么,我没有听见。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日常里,我们都不缺乏同情心,但是大都缺乏对被同情者的理解。世间最伟大的同情,是给予同情时而不伤害对方的自尊。

⑭这,是一种细腻而伟大的美。

(选自《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第6期,有删改)

(1)、庄老师爱吃野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说说画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弟弟就学着他的样子,摇头晃脑,读罢,一脸阳光

②他爱吃山里的野菜,为此,专门对班里的韦小燕说:“能不能弄点野菜,一斤两元钱。”

(3)、文章第④段说“庄老师确实与众不同”。庄老师的“与众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有同学说文章第⑦段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总有一刻,不同寻常
(1)一个孩子站在超市门口,呆呆地望着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不走。
(2)这是一个六七岁的乡下孩子,穿戴很不整齐。他望着各色的冰激凌从铁机器里出来,又撞在花花绿绿的尖筒里,好奇而又神往,他不禁舔了舔嘴唇,说:“妈妈,我要那个!”他顺手指了一下那充满诱惑的冰激凌。
(3)“不,咱们不吃这个,咱们走!”旁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妈妈。她一边说.一边拽住孩子的手就要走。
(4)“不,我不走,我要!”孩子反扯着妈妈的手,僵持着。
(5)“那个东西凉,吃了会肚子疼。”
(6)“不,妈妈,我不怕凉,我不怕疼!”
(7)“那也得等你爸爸回来再买。”
(8)“不,爸爸到老远老远的地方挣饯去了,我就现在要!”
(9)这个超市位于小城的繁华地带,穿梭出入超市的有好多人,有人好奇地往母子这里瞅上一眼,有人连瞅也不瞅,就径直走开了。那个卖冰激凌的人,也独自安详地做着他的冰激凌,并不朝母干这里瞅上一眼。
(10)“妈,我就是想尝尝,那个东西是什么味儿。”
(11)“是……你管它是什么味儿!”母亲见孩子仍然扭着不走,有些急了,“啪”一巴掌拍在孩子子的屁股上。娃子“哇”地一声哭了,猛烈地抽泣着,样子委屈极了
(12)好多双眼睛一下子聚拢了过来,带着惊愕、疑惑、责怪、怜悯、叹息,或者其他别样的神色。这仿佛又是一场热闹,这些人聚拢着,不肯离去。
(13)这时一位衣着光鲜的妇人,走到卖冰激凌的面前.要了两支冰激凌。她把其中的一支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快步走到哭泣的孩子面前,蹲了下来,把剩在手中的那支冰激凌递给了他。
(14)“给,亮亮,别哭了,妈妈不愿给你买,阿姨给你买。”她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接着说,“几个月不见,亮亮又长高了!”说完后,她站起采,朝孩子的妈妈微微点了点头,笑了笑,便领看她的孩子走开了。
(15)孩子不哭了,手里举着那支冰激凌愣在那里。一样愣在那里的,还有孩子的妈妈。
(16)走出人群后,那位妇人的儿子也有些不解,他扯住妈妈的衣襟问:“妈妈,你认识亮亮?”妇人说:“不,孩子,妈妈也不认识。”
(17)那你怎么知道他叫亮亮?为什么要买冰激凌给他?”孩子依旧寻根究底,想要弄个明白。
(18)妇人笑了,说:“孩子,不要问这么多了,等你长大后,妈妈再告诉你。”
(19)也许,若干年之后,妇人早已忘了这件事情,而他的儿子也忘记了问母亲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妇人用智慧为那个陌生的孩子付出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因为她的这个举动而变得不同寻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沙尘暴?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 年第3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火笼

    ①童年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冷。

    ②在家可以围着火盆取暖,去上学总不能端着火盆去呀。于是又用上了火笼。火笼是用细竹复从下到上编成的。编到一半时放进一个用于装木炭的小瓦盆,再编几寸就可以收口,最后安上把子就成了一个可以提着到处走可以烘手烘脚的火笼。在冰冷的教室里,写作业前暖暖手,柔软了冻僵的手指才能捏稳手中的笔啊!

    ③冬天的早上,细心的母亲们会早早起床生火,把烧红的木炭夹进孩子的火笼,加上几块木炭,再铲些热灰覆盖在上面。如果不出意外,这笼火可以维持到放学。临出门前母亲们总会千叮哼万嘱咐:在学校一定不要乱扒火。可出得门来又有几个孩子想得起母亲的话。

    ④正长身体的孩子嘴巴永远是馋的,提着火笼的孩子衣兜里早就悄悄藏好了一把干黄豆。走进教室放下书包,趁着老师还没进教室,赶紧用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把火笼里的炭火扒开,丢几颗黄豆进去。

    ⑤“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还没来得及坐下,清脆的“噼啪”声不知从谁的火笼发出,也许是烤熟了的黄豆在告诉小主人:“快吃我吧!”

    ⑥课堂纪律自然被扰乱了。慈祥的老教师通常只是一笑而过,说句下次不要这样子了。年轻脾气躁的教师会觉得这是对他威严的挑战。烤黄豆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火笼连同烤熟的黄豆一同摆在讲台下,时而忍不住抽动鼻子唤一唤烤黄豆发出的诱人的香味,直到下课才物归原主。

    ⑦我们班有一个心灵手巧的男同学,他没有竹震编成的火笼。但他捡来一个破脸盆,用铁丝绕盆边缠上一圈,再在两边系上绳子,打一个结,一个火盆就做好了。

    ⑧他父亲早逝,母亲一人要抚养四个孩子,家里没有钱买木炭,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他。星期天天不亮,他就背着砍柴刀扛着锄头背着背篓上山。专选枯死的树枝来砍。把砍下的木头再砍成两尺长一截。用锄头在空地上挖一个大坑,底部垫上干草枯枝,摆上一层木头,再铺干草枯枝。然后从底部点火,木头的外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让木头在里面慢慢地燃烧。

    ⑨躺在草地上,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煮红薯,睡上一觉。估计木头烧尽了,摸摸木头外面的泥土也不烫手了,便用锄头创开泥土。一截截乌黑发亮的木炭出现在眼前,直到木炭凉透,才小心翼翼地把木炭装进背篓回家去。

    ⑩他自己烧的木炭没有炭头,烧起来没有黑烟,而且他还很乐意与别人分享。看到没有火笼的同学冻得瑟瑟发抖,他会主动借给同学烤一节课。所以,在我们班上他是最受欢迎的。

    ⑪并不是每一个火笼都能平平安安。有在路上拌跤打破火笼里面的小瓦盆的,有玩火把火笼烧着的,只得哭哭啼啼地提着烂火笼回家。作为惩罚,那个孩子会有一个冬天上学的路上手中没有了火笼。

    ⑫现在的冬天不太冷,可以供取暖的物品也很多。家里有冷暖两用的空调,有电热毯,还有什么电暖袋、暖宝宝,我家还用上了水暖床垫。不但应有尽有,还非常可爱。可是我依然念念不忘童年时那个装满了温暖的火笼。我爱你,童年记忆中装满了温暖的火笼!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文/蒋平原文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车走麦帅二桥,要下桥的时候,突然看到西边天最远的地方,有一轮紫红色的饱满而圆润的夕阳。那夕 阳美到出乎我的意料,紫红中有一种温柔震慑了我的心,饱满而圆润则有一种张力温暖了我连日来被误解的灰黯。我 突然感到舍不得,舍不得夕阳沉落。我没有如平时一样,下桥的第三个红绿灯左转,而是直直地向西边的太阳开去。

我一边踩着油门,一边在心里赞美这城市里少见的秋日的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之美,也一边为夕阳沉落的速度感到吃惊。仿如拿着滚轮滚下最陡的斜坡,连轮轴都没看清,滚轮已落在山脚。夕阳亦然如此,刚刚在桥上时还高挂在大楼顶方的红轮,一坠一坠,迅即落入路的尽头。就在夕阳落入不见的那一刹那,城市立即蒙上了一片灰色的黯影,我的心也像石头坠入湖心,石已不见,一波一波的涟漪却泛了起来。我猛然感受到两个可怕的想法:我每天都在同一个 时间走同一条路到学校接孩子放学,为什么三个月来都没有看见美丽的夕阳?如果我曾看见夕阳,为什么三个月来完全 没有感觉?这两个想法使我忍不住悲哀,在前面的三个月,我就像一棵树,为了抵挡生命中突来的狂暴风雨,以免树下 的几棵小树受伤,竟日在风雨中摇来摇去,根本没有时间抬头看看蔚蓝的天空,更不用说一天只是短暂露脸的夕阳了。我为自己感到悲伤,但更悲伤的是,想到这城市里,即使生命中没有风雨,也很少人能真心欣赏这美丽的夕阳吧!每到 黄昏时开车去接孩子,会打开收音机以排遣塞车的无聊,才渐渐发现黄昏时刻几乎所有的电台都是论说的节目,抒情的感性的节目,在下午四点以前就全部阵亡了。论说的节目几乎无可避免的有一个共同的调子,就是批评,永不停止 的批评。我常常会想:在黄昏的时候,一天的工作已经结束,心情应该处在一种欢喜与柔美之中,沉浸于优美的音乐,然而却几乎所有的节目都在论说,永不停止地议论,是不是象征着整个城市在黄昏时美好的感觉也都沦亡了呢?想要换 个电台,换一种感觉,转来转去却转不出忧伤的心,最后,只好又转回我最喜欢的台北爱乐,一边听着优美的古典音乐,一边想着:如果在黄昏时刻,禁止论说,只准听音乐喝茶、 看夕阳沉思,将是对这个城市的人最严重的惩罚吧!

美丽的紫红夕阳,使我想起水墨画左下角的落款的印章。如果我们的每一天是一幅画,应该尽心地着墨,尽情地上彩,尽力地美丽动人,在落款封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遗憾。对一幅画而言,论说是容易的,抒情是困难的;涂鸦是容易的,留白是困难的;签名是容易的,盖章是困难的。但是,这个城市还有人在画水墨吗?还有人在每天黄昏用庄严的心情为一幅水墨落款吗?当我看到夕阳完全沉落,怅然回转车子,有着橘子黄的光晕还余韵犹存地照在车上,惨白的街灯则已 点燃,逐渐在黑幕里明晰。我为自己的今天盖下一个美丽的落款封印,并疼惜从前那些囿于世俗的、沦于形式的、僵于论说的、在无知与无意间流逝的时光。

现代文阅读

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

    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有人称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为了节约,他办公室椅背上经常挂着一件灰色的布上衣,一到办公室,他就换上这件上衣,有时还戴上两只套袖办公。周恩来的衬衣、睡衣、袜子都是补了又补。他穿的皮鞋、凉鞋都是一穿20多年。端饭菜的木盘有两个缺口。自从上海出产了中国自制手表后,周恩来就戴着这块上海表直到临终。

    “不要忘了延安。”这是周恩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极普通的话,饱含着周恩来深深的情感和不变的操守。买衣裳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尽量买便宜的;做饭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做简单些;住房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住得尽量简朴些;开荒生产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要多多增产;工作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鼓足干劲,提高效率。

    进城后,周恩来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旧平房院,柱子的油漆已经脱落,地是大块方砖,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他,他都不准维修。

    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周恩来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1960年3月6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周恩来说,这个居住条件比延安的窑洞强多了。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有一次,她作为记者,采写了一条重要新闻,周总理看过后说:“这个消息是否发表,还得回去请示毛主席。等会儿你和我一起到中南海去,先在我办公室等着。”这时天忽然下起大雨。金凤在总理秘书办公室等着总理去请示毛主席,忽然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陈旧的屋顶漏雨了。秘书赶快找了一个旧脸盆,放在有裂缝的砖地上,盛接雨水。又找了一个旧脸盆,直奔总理办公室去了。秘书空着手从总理办公室走出来,金凤忙问:“总理办公室也漏雨了吗?”秘书点点头。金凤吃了一惊。这滴滴答答的水声是那样清晰,打在金凤的心上,湿润了金凤的眼睛。

    朱光亚回忆说,周总理要求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被称为“十六字方针”),特别是在执行大型任务过程中,他指示我们要这样做。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每次搞试验之前,他要听汇报,他总是要仔细地询问可能影响成败的各个关键环节,而且还要求我们把各种不利的,或者意外的因素都考虑到。比如说,原子弹要做试验了,原子弹已经挂上飞机了,气象起了变化,怎么办?万一原子弹投不下来又怎么办?飞机带弹返回机场的时候,原子弹会不会又意外地掉下来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应该采取什么可靠的安全措施等。

    他多次很严肃地重申“十六字方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搞试验关系重大,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们国家还很贫穷,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到,略有失误,都会加重人民的负担。正是由于周总理严肃而又亲切的教导和榜样的力量,才培养和锻炼了国防科技队伍严谨的作风。

    钱学森回忆说,由于总理的精心组织领导,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死人最少,花钱最少,发展很快,效果很好。

    1974年,周恩来病情逐渐加重,可他仍然不顾一切地为党工作。

    197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刚动完手术,就起身翻看工作人员给他挑选送阅的文件资料。在这些资料里周恩来看到一封群众来信。这封信反映,山西省一个山区的食盐比城市贵一分钱。山区农民的生活本来就十分困难,盐比城里还贵,这怎么行?虽然仅仅是一分钱,但周恩来深知这一分钱对山区农民的分量,并且关系到城乡物价政策。

    他躺在病床上,立即给李先念副总理打电话:“无论如何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山区群众吃上盐。”

    周总理,他是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选自《周恩来:永远的榜样》,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