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秋天的青海湖

辛茜

10月后,旅游的过客匆匆离去,欢腾了一夏的候鸟远赴他乡。白云翻滚、草木见黄,只有蓝色的湖水波澜不惊、宁静淡远,与蓝天相伴。牧人们更是心如止水、安详平和,任由思绪随云朵飘向远方。这是秋天的安顿,也是一年中享受安宁的极好时光。

青稞磨成粉,收进了帐房,装酥油的“加木热”堆在角落里。行吟的歌手弹着“扎姆捏”四处游唱,赞颂英雄,表达爱情。黄昏临近,男人默默地坐在火炉边,身心被日子、牛羊、草原和天空占据,懒洋洋的,女人们则里里外外、井井有条地忙碌着。

漫长的冬天就在眼前,草地变得坚实硬朗,萧瑟的风呜呜吹过,可生活在湖畔的人并不担忧,草原人的心太大了,大得能容下千丘万壑、世相更新,秋的夜来风霜、冬的冰雪严寒。秋天,虽有不堪的惆怅。可是,秋天疏朗开阔、从容豁达,其神、其灵、其韵,反而成就了青海湖固有的宁静致远,如人格的高与洁,自有脱俗、质朴、平静的风韵。

清晨,红色霞光使湖面微红,牛奶的甜味与雾一样弥漫在空中。静静站立、默默凝视中,青海湖的神情,让人很难揣度。在它面前,人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亦然变得黯淡,微弱渺小。

300年前,湖畔曾经留下仓央嘉措的身影。他一生短暂,却为我们留下了60多首传扬颇广的情诗。多年后,西部歌王王洛宾在大湖北岸金银滩草原,因与千户之女卓玛的一段情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晚年时,王洛宾来到金银滩,想再见见卓玛,却没能如愿。只有这首歌曲,一直像鲜花一样散发着浓郁的芬芳,回荡在草原上。

“一片白银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青海湖湖心偏南,距南岸3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孤岛海心山。山体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一年四季有别,各有美意,夏季如绿色长叶(    )在湖面,秋天如白色海螺静(    )于天湖之间。海心山四周(    )水,远离尘世,千百年来与尘世隔绝。可汉代时,却有僧人于冰合时出海取一年之粮而入居,在岛上修行,整年不复出。自藏传佛教名僧、夏嘎巴大师在海心山苦修之后,海心山在教徒心目中的地位更加神圣。更多的修行者来到海心山,期望自己在岛上苦修的日子,能让普天下蒙受精神苦难的人脱离苦恼,保持心地明净,成为幸福的人。

青海湖东北岸的沙岛,也是秋天的好去处。秋风荡漾,湖水涟漪,沙丘泛金,黄绿色的芦苇随风摇曳,一只只渔鸥脚步轻柔,站在芦苇湖厚厚的苔藓上,像一位位仙子梳理着羽毛。我一直以为,沙岛的秋天最美,阳光、沙滩、芦苇和淡水湖所蕴含的生命迹象,甚至沙漠中生存的小蜥蜴,都足以使我们感受、理解生命的本质。

正午之后,秋天的原野厚重丰满。此时,草木微吟低唱,满身秋华,不再惊慌的普氏原羚,终于得以在湖水边缘和有沙漠的地方来往觅食,早出晚归。这些因栖息地破碎、种群分割、基因交换困难等诸多问题,仅衍息在青海湖南山、湖东,数量极少,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普氏原羚,之所以会生活在这里,不至于完全消亡,是因为湖东种羊场与小北湖一带的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人迹罕至,成了它们的避难所。

说起来,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和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野牦牛才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唯有它们才能以自然之性,天地造化之功,使这片美丽而广阔的湿地,永远保持新鲜旺盛的活力,并以它自身的生存智慧,成就青海湖流域丰富的草原文化,诗性般洒脱的魅力。

秋天的青海湖幽雅、超脱,像天空中飘动的云,舒展、自由、飘逸,这是一种命定的美。忘我,却并不忧伤。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飘卧环 B、卧环飘 C、环飘卧 D、飘环卧
(2)、从文章前三段中概括出秋天青海湖人的生活状态。
(3)、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仓央嘉措、西部歌王王洛宾、夏嘎巴大师的故事?
(4)、为什么说“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和雪豹、藏野驴、黑颈鹤、玉带海雕、野牦牛才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优秀第一,成功第二   周国平
       ① 优秀第一,成功第二 ——摘自一次讲座 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现在的情况正相反,人们都太看重成功,不是第一目标,几乎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可是,我敢断定,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成功。 我说的优秀,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为什么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首先,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就是你在社会上是否得到承认,承认的程度有多高,最后无非落实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一个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我觉得特别傻,而且很痛苦,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   ①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现实的情况正相反,人们都太看重成功,不是第一目标,几乎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可是,我敢断定,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成功。
        ②我说的优秀,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③为什么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④首先,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 , 就是你在社会上是否得到承认,承认的程度有多高,最后无非落实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一个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我觉得特别傻,而且很痛苦,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上的人性禀赋发展得好一些,这是你能够做主的,你把功夫下在这里就行了。至于优秀了怎么样,有没有机会让你的优秀得到展现,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最多适当留心就可以了。这样来定位,你的心态就会非常好。你把外在的成功看作副产品,在那上面没花多少力气 , 那么,这些名啊利啊,如果你得到了,当然很好,对于你是意外的收获,你比那些孜孜以求才得到的人快乐多了。如果没有得到呢,也没什么,反正你在那上面没花力气,种瓜得瓜,不种就没得,很公平嘛。
         ⑤其次,如果你真正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而在社会的意义上并不成功,我认为你的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在人性完善、自我实现的意义上你是成功的。在历史上,有相当一些优秀的人,比如有些创作了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作家,生前很不成功,他们的名声是死后才到来的。他们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度过了创造的一生,和那些一时走红的名利之徒相比,谁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成功?一个不求优秀的人,一个心智平庸的人,如果他又把外在的成功看得很重,就只能是靠庸俗的手段。最后,他即使得到了一点所谓的成功,当个小官呀,发点小财呀,在素质类似的一伙人中比较吃得开呀,在那里沾沾自喜 , 可是你站在上面俯看他一眼,他真是个可怜虫,他的人生毫无价值,他的人生是失败的。
        ⑥最后,我相信,在开放社会里,一个优秀的人迟早有机会获得成功的,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 , 是社会承认、自己内心也认可的成功,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统一。当然,开放社会是一个前提,在封闭社会里就不行。比如改革开放前,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单位里,命运由长官意志决定,上司不喜欢你,你再优秀也白搭,怀才不遇、抱恨终身的人多了去了。今天这个时代仍有种种毛病,但是和以前比,毕竟开放得多了,优秀者获得成功的机会多得多了,这一点无人能够否认。
                                                                                                                                                                                                                        (选自“新浪博客”,有改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地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决定视野高度

方文山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当你喜欢某件事物,就会产生自发性吸收的强烈动机。我从小就对文字很有“感觉”。虽然家里从没有刻意引导,我念的学校读书风气也不是很盛,但我就是自然而然的爱上了阅读。

    家境并不宽裕,从小到大我从来不知“零用钱”为何物,家里当然也不会有什么“藏书”。小时候,一度还以为“零用钱”是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凭空捏造出来的东西!

    如果我想要有“零用钱”,得自己想办法才行。我的打工经验很丰富,捡废铁丝或饮料铝罐卖钱、在电子工厂与建筑工地做小工、送过报纸、做过广告派报生、当过高尔夫球场的杆弟。中学以后,打工的钱还会上缴一半贴补家用,能买书的资源自然也不会太多。

    就读中学时期,经常到旧书店站着“白看”。看的多半是一些唐诗宋词或新诗诗集,比较少看小说。诗词集即使只有寥寥数行字,也是自成结构的完整作品,可以快快看完几首,再放在心里慢慢琢磨。

    二

    那一段时间,我接触了不少洛夫、夏宇、席慕蓉等人的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席慕蓉,我对她的创作一见锺情,她的作品影响我很深。我后来写了一首《七里香》,就是为了对她致敬(《七里香》是诗人席慕蓉的代表诗集之一)。

    席慕蓉的语言美丽流畅,转喻浅显易懂,她的诗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大悲大苦,没有太深刻、太沉重的国仇家恨,只有婉约嬝娜的凄美爱情。诗裡的生生世世、思念、寂寞与等待,其实跟流行歌曲想表达的意念很类似,对一个十几岁的惨绿少年来说,是很容易入门的东西。

    有人觉得我的歌词创作极富中国风与画面感,而且重视押韵容易琅琅上口,我想这是受到古典诗词的影响。唐诗宋词有一种优雅的韵緻,而比起格律工整的唐诗,我又更喜欢宋词。宋词字句结构比较有变化,而且本来就是搭配旋律传唱的。《浪淘沙》、《虞美人》等都是词牌名。说穿了,其实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只是宋词服务的对象是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而当今流行歌曲服务的对象则是普罗大众。宋词词人中,我又特别喜爱婉约派的李煜、李清照等,他们都擅于以景喻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文字多有画面感啊。

    三

    当年阅读这些作品的初衷,只是单纯被它们的“美”深深吸引,其实并没有想到这点点滴滴的累积、浸润、酝酿,日后竟会成为我工作中的养分。

    大家看我写的情歌歌词,或许以为我只读那些抒情缠绵、只着墨于儿女私情的软性作品。但事实上,我在阅读上是“杂食性动物”,新诗、散文、小说、时事评论、现象观察、科普书、历史书、旅游书、美学书、文物考,我都有涉猎。现在为了写歌词,也会刻意去找一些特定领域的书籍来参考,比如说,创作“青花瓷”前,我采集了许多关于瓷器的资料;创作“刀马旦”时,则认真研究过京剧。

    我的阅读种类一向相当驳杂,每一种类型都能带给我乐趣与收获。阅读就像饮食,如果“偏食”,只“摄取”某种文类,吃“软”(感性作品)不吃“硬”(理性作品)的话,大脑就很容易“营养不良”。不仅思考角度就会被限制,也较难培养客观、独立的观点。

    四

    形容人著述甚多的成语叫做“著作等身”,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恐怕不大有机会,但是,“阅读等身”绝对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你的阅读有多少,你的(视野)高度就有多高。没有几件事能比“阅读”更划算、投资报酬率更高了。作者将他数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的心血浓缩、凝结,写成一本书,读者只要花极短的时间就能经历,纵使不能通盘领略,但多少能留下些许痕迹,还有什么买卖比这件事更上算

【注释】①袅娜;柔美的样子。②惨绿少年,本指穿暗绿衣衫的少年,在此指彷徨忧愁的少年。③上算:划算,不吃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长街短梦

铁凝

    ①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②地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嘴杂,村着棕色案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这时有一位全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手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③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想去死和写诀别的信。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④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⑤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条老路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记住的却是央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地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⑦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⑧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长街短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她的额头就会____在我的额头上,然后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吧。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痛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____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阅读个圆的又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①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②女儿的问话充满童真和稚气,我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但这句问话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开启了我情感与记忆的箱箧……

③许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记忆中母亲晒箱子的时候就是我最兴奋的时候。

④母亲的樟木箱子又深又沉,像一个黝黑混沌的初生宇宙。我还记得那是阳光下竹竿上绚丽夺人的颜色,怪异却又严肃的樟脑味,以及我在母亲喝禁声中东摸摸西探探的快乐。

⑤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翠绿的小白菜和红艳欲滴的小萝卜。母亲一面整理,一面回过头来说:“别碰,别碰,等你结婚送给你。”

⑥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____的表情,会让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

⑦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外公总喜欢带她上街吃点心,而当年的肴肉和汤包又是如何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

⑧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我都惊讶万分——从我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

⑨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是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并不想把那个世界拉回来。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 , 藏云捉月 , 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的小女儿,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⑪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柔软白亮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地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⑫女儿没有得到答案,哪肯善罢。双臂将我的脖颈搂得更紧:“妈妈快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

⑬我回过神来,却又一时愣住,我究竟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不想也不方便告诉她什么,只胡乱应付道:“不是,妈妈不是仙女,你快睡觉。”

⑭对我的搪塞,女儿将信将疑。她听话地闭上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睁开:“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⑮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其实我真的想对她说:“是的,妈妈曾经是一个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时候,但现在,不是了,你才是,你才是一个小小的仙女!”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