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芜湖市中小学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 ,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 , 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暇甚        意()    ②屠自后断其    股(

③再就枕将    寐(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3)、(甲)文中作者写“缀行甚远”“并驱如故”想表现狼的本性,(乙)文中作者写“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想表现狼的特点。(甲)(乙)两文结尾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卒章显志,点明故事主旨。
(4)、从(甲)(乙)两文中任选一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泡桐花开》,回答后面的问题。
                                                                                                泡桐花开
         泡桐花开在农历四月。
         每天傍晚归来,只要一转进那条长着泡桐树的小巷,我的脚步就会放慢放轻,仿佛去赴一个一年一度的约定。
         我常常伫立树下凝望泡桐,它出奇地高大,仿佛与蓝云接壤,颇有伟岸的男子气。它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半空中流淌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花朵紫中带白,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铃铛,风吹过簌簌作响。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陈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仔细端详泡桐花会发现它们状如喇叭,安详地躺在地上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泡桐花还散发着独特的芬芳。那气味不象玫瑰、百合的香气那样优雅,而是带点粗犷,会出其不意地窜入人的嗅觉,让人蓦地意识到它的存在。那气味并不浓烈,而是恬淡、辽远的,让入的心弥漫起一种温柔怅惘,陷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的空灵状态。那气味不属于精致的城市,而是带着乡间味儿,令人联想起森林、平原、山野,散发着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  
        也许正是泡桐花的形、色、味在不经意间交织成了它的风骨,我总觉得泡桐花是一种淡泊、隐逸同时又有些寂寥的花。由于树干高大,它不仅超然于群花之上而且还超出了人的视线,显出一份“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古。很少听人提起“泡桐花开了”,它自生自长、花开花落,不用人操心也难以引入关注,有着“繁华飘零两不知”的清冷寂寞。
        记忆中泡桐花演绎得如火如荼的一次,是多年前的华山之行。当火车欢快地奔驰在关中平原上时,窗外一片片泡桐花轻盈掠过,柔美得仿佛一个个紫色的梦。华山脚下也遍植着泡桐,紫色的花朵无声无息地飘在农田、山野间,很有与世无争的远古韵味。
         我住的旅馆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庭院,院中长着一棵高大的、开花的泡桐,站在树底下仰望蓝天,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灵在一阕古老的田一园牧歌中穿梭,有着尘埃落定之后的清爽与澄明。
        后来泡桐就见得少了,要么是孤独的一棵,最多也是齐齐的一排。而且它们继续在都市中隐身而去,远望仿佛一个身材优美的紫色背影。城市在扩大着、发展着,常可见泡桐与拆迁的老屋一起倒地的场面,而新城的建设中绝难再见泡桐的踪影了。
        泡桐的气质似乎不太适合以速度、效率为代表的现代繁华,它们渐渐走远了,同时永远地带走了一段超脱、悠闲、宁静的古老岁月,也带走了我那个紫色的梦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②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④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⑤。”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⑦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⑧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 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② 形容:形状,形貌。③ 绝尘:蹄不沾尘。弭(mǐ)轍(zhé):没有足迹。弭,止、息。④ 纆(mò):以挑东西的绳索代“挑”。⑤ 牝(pìn)而黄:黄色的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⑥ 牡(mú)而骊(lí):黑色的公马。牡,雄性的鸟、兽。骊,纯黑色的马。⑦ 色:纯色。物:杂色。⑧ 天机:天赋的悟性。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条河流

我怀念那条河流。

    a.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阴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芳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鹏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渡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滩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漩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像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唯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b.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 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节选自《散文》2001.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阅读《遗失的帽子》,完成下面小题。

遗失的帽子

帽子怎么会不见了呢?

昨天唐忽忽去买六一用品,在集市上逛一圈后,突然发现帽子不见了。那是一顶很普通的淡蓝色迷彩遮阳帽,帽檐上排列着细密的针脚,是妈妈留给她的一个纪念物。妈妈去世后她经常戴在头上,要是哪天发现帽子不在包里,心里就莫名不安起来。唐忽忽不愿意丢掉任何一顶标志过往的帽子,她把帽子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

蓦地,唐忽忽想到另一顶棕色的线帽子。前不久,她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中说:“我是您的学生张山,我对您印象特别深,您喜欢戴好看的帽子,我记得您有一顶线帽子特别可爱,棕色的,顶端空空的长长的,还有个小绒球,联欢会上您还戴着那顶帽子给我们跳过一个舞。嗯……我毕业时您对我说了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我用整整七年时间才想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你在哪儿?”唐忽忽问。“我刚失业,在建筑工地干了七年,今天突然想给您打个电话。我正在找新工作,您放心吧,我会努力的。”他有些欢快,听起来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他郑重地说:“如果不是您的那句话,我不会这么想得开,我特别想见您。我还想……”对方声音开始微弱下去。唐忽忽有些慌乱:“可以啊,不过等过两天有时间了我联系你。”

慌乱地挂掉电话。她满脑子盘旋的都是那顶帽子——浅棕色的,长长的帽梢顶个绒球,她决定把那顶帽子找出来。家里整整一柜子装的都是她收集的帽子,可最终也没有找到那顶棕色帽子。

忽忽跟同事们说了张山的事,大家都劝她别去,说对无业游民得提防着点。忽忽觉得老师们说得对。

后来,张山又打来一次电话。对方明显有点沮丧:“我一直在等呢……可是您没有给我打电话。”“哦,对不起。我不记得了!”唐忽忽果断挂掉电话,果断拉黑。

六一联欢会唐忽忽要演个节目。她穿着已经过时的背带裤,使舞蹈少了本该有的高冷惊艳。唐忽忽的节目是最后一个,掌声稀稀拉拉的。突然她的手机“叮”地弹出一条同事留言:帽子可能有下落了,中午到集市南头出租房问问以前的门卫李大爷。

唐忽忽急忙赶到集市南头的出租房,李大爷在扫垃圾。看见忽忽,他热情地将忽忽引进了旁边一个空房子。房子几乎是一个大教室的大小,里面桌椅很破旧。“这地方太偏,桌子是以前咱学校淘汰的,前些年我跟校长一说,花点钱就给买过来了。我儿子,您教过的,就喜欢您。他开过一段小饭桌,雇个人看着孩子们写作业啥的,现在不干了。”

唐忽忽正想问问李大爷知不知道蓝帽子的事,视线却被杂乱的讲桌、半开的抽屉拽了过去。抽屉里一个鼓鼓囊囊的旧文件袋,上面印着忽忽学校的名字:杨树小学。唐忽忽拎起一角,哗啦从里面倾覆出一堆东西:小印章、小红花、铅笔、几个横格本、一堆已经粘迹到一起的五颜六色的欢乐球,还有一张尺寸不小的毕业照……

忽忽拿起照片。照片已经被时光打磨得黄旧了,还粘了张纸,展开是歪歪扭扭的几排名字,已经有些不清晰了。

唐忽忽把毕业照端端正正铺在讲桌上,在最醒目的地方找到了自己。她和孩子们坐在一起,笑靥如花。她死盯着那些脸,盯着盯着照片上的小脑袋一一还原到了他们的座位上,那些小脑袋似乎真的从课桌后面跳了出来。

“扫把头”嬉笑着:“唐老师,您不奇怪为什么您上课大家不闹吗?因为您从不把我们当差生看,还表扬我们,给我们脑门上贴小笑脸,在我们的作业本上盖小印章……”

唐忽忽有了一丝羞愧感,她已经很久没有用笑脸的表情了。同事说,她现在生气起来声音能响彻楼道。

“您对我们最有耐心!那回‘扫把头’淘气,把笤帚放门框上,您一推门,扫帚掉下来,吓您一跳,但您笑了笑,继续讲课。那节课特别安静。”

“您鼓励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

唐忽忽怔住了,她捕捉着他的眼神,他的眼睛看着远方,眼神似有似无。她想问你是不是张山,但是,没有开口。

“唐老师,今天是‘六一',咱们一起过儿童节吧!”

唐忽忽笑了,你们想要什么礼物?“憨厚脸”神情有点羞涩:“唐老师,其实我们想要的礼物就是想听您夸夸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人表扬过我们了。”

唐忽忽拿着毕业照走在空荡荡的教室,好像回到十五年前的一次巡视。

“你最帅,那么爱看书,骨子里是个读书人。”

“你这个机灵鬼,鬼点子真多,很适合创业哦……”

唐忽忽用手捂住脸,眼泪无声无息地从指缝里流出。周围一切都变得寂静无比。待她睁开眼睛,一切都消声遁形,只有空荡荡的课桌。

李大爷不知什么时候已不在身边,自然也没有提起小偷和帽子的事情。

晚上,唐忽忽想把背带裤收回柜底,忽然瞥到了柜子角落里一团棕色的东西,是张山提到的那个帽子。她拨通了被拉黑的号码,想告诉张山,他说的那个棕色帽子找到了,它一直就没丢,但是语音提示欠费停机。

唐忽忽想到张山没说完的那半句话:“唐老师,我想请您吃顿饭,我还想……”

她一只手倒拎着那顶棕色的帽子,像拎着一段逝去的岁月。帽子皱皱巴巴的,长长的帽梢低垂着,仿佛套着巨大的落寞。

(取材于颜岩的同名小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