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保山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母亲这把干柴》,完成小题。

母亲这把干柴

朱成玉

①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母亲在给我的信中说:“留给你的一树李子,熟透了,一个一个落到地上,最后一个都落了,你还没回来!”

②我仿佛看到母亲站在那李子树下,忧伤地捡起最后一个李子,内心该是怎样的落寞和荒芜!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佝偻着的身影,那一把我赖以取暖的干柴。

③终生的劳碌让母亲驼了背,这一点和外婆很像,外婆老的时候,腰弯得厉害,随时都有吻到脚背的可能,看上去,仿佛一个悲伤的句号。如今,母亲也在通往“句号”的路上。母亲这一生,承受着多少失望,又扶着多少希望,倚在风雨飘摇的门框,望着我们回家的路啊!

④我为何不能早一点迈进她的门槛儿?

⑤小时候的深秋,母亲常常带着我去郊外割荒草回家做引火柴,那时候母亲力气很大,腰也不驼,所以她的柴火总是很大的一捆,母亲扛在肩头一点儿也不吃力,甚至不妨碍和我玩耍。没想到,很多年后,能让我最确切地形容母亲的词汇,竟然就是这把干柴。

⑥母亲扛着家的重担,也扛着一家人的暖,因为爱,那担子再重,她都不忍换一下肩膀。母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只为了,给家的灶膛里添一把柴。

⑦母亲,孤单的背影是我眼中的繁华。以此为枕,推开一个又一个清晨。任我怎样在梦里奔腾,也走不过她目光里的哀凉。

⑧没有玩具,母亲给我们做。缝沙包,扎毽子,用硬一点的纸画扑克,我们的童年其乐融融。贫穷让我们消瘦,却并未让我们晦暗,为了在风中唤醒一盏灯笼,母亲耗尽了整整一生的火柴。

⑨母亲骨子里是个浪漫的人,但凡父亲单位里发了电影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北风呼号,都会领着我去看,我记不住片子的内容,记住了母亲的怀抱,那种温暖让人贪恋,往往电影还没看完,我就睡着了。回去的路上,母亲叫不醒我,只好背着我,怕我感冒,就用她的外套蒙着我的头,自己穿着单薄的衬衫闯进风里,扣子开了,也来不及去系,像一本被打开的经书,让我念诵不已。

⑩我贪玩儿,黑天了也没回家,母亲出来寻找,一遍一遍唤着我的名字。很远我就能听见,手提灯笼的母亲,是离我身体最近的一束光。

⑪母亲这把干柴,越来越轻了。我们和岁月,都是榨汁机,压榨得母亲,再也滴不出一滴汁液来。

⑫母亲老了,生病的时候,我抱着她上手术台,母亲很轻,骨头仿佛都变成空心的,一点分量都没有。让我想起在生活的最低谷,母亲掉着眼泪说:“如果谁肯把我买了去,我倒也乐意,给你们换几顿饱饭!”可是母亲这把干柴,卖不上好价钱,又轻又瘦的一捆,谁都不肯瞧上一眼。

⑬有一次回家小住,我执意睡在母亲身边,像小时候那样,依偎着她。孩子好奇滴问:“爸爸,你这么大了,为啥还让奶奶抱啊。”我说:“爸爸虽然长大了,可是在你奶奶眼里,爸爸永远是个孩子。”母亲可以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她的怀抱,却永远辽阔。

⑭那一夜,我在和母亲有关的梦里取暖,习惯性失眠的母亲,她的梦,又在哪个角落里漂移呢?

⑮梦里的母亲步履蹒跚,可不知为何,我怎么追也追不上她!

(选自《幸福·悦读》)

(1)、梳理文章情节,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母亲带“我”割荒草做引火柴→ A → B.

(2)、文章以“母亲这把干柴”为标题,有何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
(4)、“梦里的母亲步履蹒跚”,可为什么“我”怎么追也追不上她?
(5)、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母亲有着怎样的个性?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题目。
海底飞船
(1)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2)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3)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当需要上浮时,它抛出第2个配重块,同时向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4)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5)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6)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年卡的前世今缘

    ①乎在国人的印象中,贺卡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正如“卡”字,就缘自英文中的card(意为卡片、明信片等),是汉语中较为典型的音译词。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互递贺卡的习俗。那么,古人所使用的贺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②贺年卡,又名“拜年帖”,如今已成为元旦或春节时,人们送给挚友亲朋的一种纪念品,以达到沟通感情、传递祝福的寓意。

    ③中国人使用贺年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那时,人们在新年探访或登门造访之时,都会递上一张名片。名片,又名“名谒”,是贺年卡最初的雏形。不过在汉代,名谒还主要是官员和士大夫之间应酬交际的物品。名片上记录有姓名、籍贯、身份、官职等信息,以示通报晓谕之用,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名片。迥异之处在于,古代的名片多半在达官显贵或文人雅士间流行,且由家丁或仆人递送,以示身份的尊贵。从材质上看,当时的名片多以竹木削成,故而又称为“名刺”或“通刺”。自东汉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快速发展,纸张替代竹片成为贺年卡最常用的材质。

    ④迨至唐宋,贺年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改变,被称为“门状”或“飞帖”。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在新年宴饮群臣之际,用烫金法制作贺年卡,上镌御书“普天同庆”作为赐赏,恭贺佳节。宋代时,互赠贺年卡已在民间风靡一时,并演变出合页、连页等新款式样。宋代文人交友甚广,且喜远游,倘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时又耗力,对于远方故旧,如无法亲赴前往,便委派一名仆人,手执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贺年卡片代为庆贺,称之为“片子”。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在一首《贺年》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可见,贺年卡在明代已被人们所广泛使用。

    ⑤入清后,人们习惯用红色纸板制作贺年卡,寓意喜庆吉祥,故称之为“红单”或“拜年帖”。红单是专为年节而用红纸所制,以表达吉庆意味,平日里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可以说,红单是颇具现代意义的贺年卡。除了色彩之外,贺年卡的样式也日益繁多,有单片、合页、连页、对开、衮叠等不同款式。

    ⑥随着国门洞开,中国的基督徒也开始流行互赠圣诞卡。民国以前,中国人使用的是农历纪年,所以古人赠送贺卡多在春节期间。1912年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公历纪年,并在元旦期间寄赠贺年卡。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们在圣诞节也流行寄赠贺卡,而且花色、品种逐渐增多。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