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点诗词养点气

        ①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

        ②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③细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既恰如其分地阐述了思想,又寄意深远。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军民情·七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诗词,为领导干部树立了读诗词写诗词的榜样。作为基层干部,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车上、夜间,坚持读诗词汲取仙人的诗学精华,同时坚持写诗词,一旦有感有悟,即在手机、纸片、笔记本上随时记下。因为工作与时间的关系,诗词短小精巧,既可总结实践,又能抒发情怀。读诗词的过程中,自己也悟得点滴体会,感受到了千百年来诗词的深刻意蕴和万千气象。

        ④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点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⑤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⑥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⑦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⑧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真诚呼吁大家读写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1)、选文的议论方式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智者的选择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使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
      ②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就能看到一些仁人志士人格之伟大,精神之高尚,胸怀之坦荡,追求目标之宝贵。
      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在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救孤,舍生取义,程婴选择了立孤报仇,忍辱负重,两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后也都青史留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著名学者钱钟书选择了寂寞,放弃的是喧嚣与热闹,成就的是他的学问和事业。
      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炙手可热的大腕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前两年,赵本山因为生病,伤了元气,身体受不了大负荷的工作量。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江郎才尽。为了有利于推出新人,赵本山的退出正好可以给新人腾位置,加担子,让他们有更多锻炼机会。
      ⑤当然,失败的选择也不少。希腊神话里,派里斯王子选择了美女,放弃了智慧,于是他得到了最美的女子海伦和十年“特洛伊战争”,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手遮天,他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当中国华盛顿,推进共和,施行民主,这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二是当拿破仑第二,复辟当皇帝,注定要遗臭万年,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后一条路,结果,只当了83天短命皇帝,在千夫所指中可耻地死去。
      ⑥选择与放弃,就像行车的十字路口,会不时出现在生命的旅途上,等着人们作出决断。能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阅读《批评也要讲点“智慧”》一文,回答 下列各题。

      ①有个小故事很感人:父亲在洗车,小儿子拿起块石子在车门上划起来。父亲大怒,拿起扳手打了下去。儿子被送到医院后证实手指骨折。见父亲自责不已,儿子说,爸爸,手指会好的,不要担心。之后,父亲发现儿子在车上划的却是:爸爸,我爱你!

      ②由此,我联想到批评。批评也要讲点“智慧”,无论是什么身份,或者什么地位。

      ③                     。真诚,要出以公心,敢于直言不讳提出批评意见。过去,这个“智慧”在党内很常见。彭德怀在 1940 年就曾郑重其事地说:“你毛泽东,我彭德怀,他周恩来,我们在党内都要自觉地接受党的监督和约束,办任何事都要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谁也不能头脑发热、独断专行、随心所欲。”其言也直,其心也诚,大家引为鉴戒,团结更为紧密。当今,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久违的情况下,就更需要这么一种严肃而又真诚的批评,才是对同志真正的爱护、帮助与关心。

      ④讲智慧要得方。批评“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故而,学会批评之前的倾听、沟通与谈心交心就显得极为重要。愿听,是尊重;得方,是智慧。“良药”未必“苦口”,批评也应“得方”。“我们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思想不通可以等一等,不要搞得太紧张,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和风细雨。”有时一个善意的提醒、一次谈心交心可能化解大矛盾,止步大问题。

      ⑤讲智慧要自省。【乙】往往看别人缺点时明白,看自己时糊涂,难得的是自知自明。为人都有弱点与不足,最聪慧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要紧的是对待错误与问题的态度。批评者要讲智慧,但被批评者则不应过分强调批评的方式方法,“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遇“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不宜手舞足蹈;逢“求全之毁”(过于苛求的诋毁),也不应暴跳如雷。周恩来说过,“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才是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自觉与做人智慧。

      ⑥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执政者来说,既和阳光、空气、水源一样重要,又应具有“摄取”适时、适度、适量的智慧。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①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三个字并列,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的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是诚信;第二是善良;第三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人成员联系。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黏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我们做生意不忧虑被敲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各种矛盾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最终做成。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换句话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社会这样做了,人们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个体力量,二是社会力量。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才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阅读刘根生的《当心“掉在两把椅子之间”》,完成小题。

    ①若干年前有位年轻人从师范学院毕业后问父亲:我今后是当教师还是按志趣和特长争取当歌唱家?其父说:我只能告诉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如果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在两把椅子中间的地上。年轻人最终选择了唱歌,他就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

    ②贪婪者无成。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选定一把椅子”格外重要。该割舍时毅然割舍,集中精力放大优势,方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想同时坐两把椅子”,难免因左顾右盼和精力分散,使两件事都干不好。故而古人云: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③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得到每每心情愉悦,失去则苦痛。于是,凡物来皆不拒,什么都要照单全收。应当说,只要合法合理合情,求多得也无可厚非。但若不知限制,则可能连原本能抓住的也抓不住。“选定一把椅子”,以免“掉在两把椅子中间”,实际上也是学会限制自己,体现的是一种清醒和睿智。

    ④有位大学教授,在就任该校党委书记时说,任职期间不再申请和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这就是一种自我限制,为的是更好地履职尽责,守好权力边界。如果既恋官位又恋学术地位,则不难想见,拿到科研项目和经费更容易,还可能以行政权力谋取学术利益。如此,不仅污染学术领域,还会毁了自己的形象和前程。

    ⑤现在有些干部,“一朝权在手,便把私来谋”,官商勾肩搭背共谋不义之财,几乎是春风得意即失蹄者的共同轨迹。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为官掌权就得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如果手中握着权,心里想着更高官位应等于更多财富,则不仅会坏了市场秩序和官场风气,自己迟早也会权财两空。

    ⑥与其计较价钱,不如想想价值。“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最要紧的东西还是价值啊!”一位老艺术家如是感慨。价钱是量化货币,价值则更多是审美、志趣、信念、理想、品质。一流人物令人敬仰,就在于其精神境界超越价钱而升华到了价值层面。艺术家以传播真善美为己任,科学家以追求真理为荣,人民公仆甘为人民作奉献,都奉行的是“价值至上”。确然,以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为准绳,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不为“两把椅子”所累,在选定的那把“椅子”上发光发热。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一篇以生命为题目的文章。这篇文章,可能很恢宏,也可能微不足道;可能很辉煌,也可能很平常。不因浮躁而在“两把椅子”面前犹豫,不因急功近利而被世俗所淹没,不因“价钱”而神魂颠倒,把“兴趣、擅长、价值与贡献”融合起来,方能做好生命这篇大文章。

(摘录自《读点经典》2017.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

    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有一次他与海曼·里科弗将军谈话后发现自己在时事、文学、海军战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将自身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而且最终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④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热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获得精神层面的一些支持,让你能够以苦为乐,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从而克服那些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居里夫人提取镭时,提取设备极其简陋,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乐在其中,最终她成功地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________________。陈景润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时,每天只能呆在狭小的屋子里,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草纸上演算,但对数学的满腔热忱,让他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恶劣、自身工作的枯燥。常人无法忍受,他却乐此不疲,终于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只有怀揣满腔热忱,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那么,如何才能对一件事产生热忱呢?

    ⑥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例如,在解一道很是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解答这道题目了。但是,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解答数学题中得到很多乐趣,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失去了兴趣,想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可想象的。

    ⑦只有充满进取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热忱,面对同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成某事”,那么就会抛弃一切杂念,全力将这件事办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件事先试一试吧”,那么就可能对这件事有所保留,从而会减弱你的热忱程度。

    ⑧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忱的事业,让我们充满热忱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事业上的成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

王葵

①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问题”取向的研究偏好。以焦虑抑郁、恐惧为主题的研究,要远远多于以希望、信心、爱为主题的研究,因为科学探索总是以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

②确实,在人们的认知中,问题还没有解决,谈希望太奢侈。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

③希望并不仅仅属于那些看起来“很有希望”或者应该“很有希望”的人,它可以属于任何人。甚至可以出现在处于任何境遇的人身上。即便是临终之人,虽然从医学的角度看已经“没有希望”,但希望对他们却更加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这些即将离去的人都有这么多希望,向死而生,那么无论什么境遇中,我们都可能有希望之光照亮。

④因为,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药,可以自助,可以渡人。雨果说:“只有信仰才让思想发出火花,只有希望才让未来发出光芒。”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逆境时,主观上的压力程度往往是不同的。能够生出希望的人,在挫折事件中感受到的压力程度更低,在困境中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心理弹性。能够生出希望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他们更愿意直面问题,其典型思考方式是“我能够做点什么,来使得情况变得好一些"。因为总是在积极应对,所以不那么容易过度焦虑。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能够生出希望感的人,往往也会恢复得更快。

⑤回到这次新冠疫情,许多人看到疫情的消息,有时会非常难过,会暗暗期待“拐点”的早日到来。这是一种问题取向,想着的是问题和答案。尽管问题和答案真的很重要,它与一个个生命、与千万个家庭紧密相关,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动力,方能远离徘徊和悲观。

⑥希望本身还能点燃更多的希望。很多人因疫情而感到忧虑,有时未必只是出于自己患病而担忧,而是为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那些有亲朋好友尚在治疗中的人,担忧会更多一些。但当方舱医院里的广场舞跳起来的时候,那些为武汉高高悬起的心,也可以稍微放下来。和口头语言比起来,肢体语言不需要翻译,谁都懂。这些认真沉醉的舞者,直接向舱外明白地透露着这么一个消息:我在这里,不仅没有被问题难倒,还能看到希望,还在乐观认真地生活中。

⑦这种乐观的情绪,对缓解其他患者、一线医护人员以及所有人的焦虑很重要。无论舱内还是舱外,无论武汉、湖北还是其他地方。这大概是承担着封城重压的武汉人民、送给所有人的一个大礼。

⑧人就是这么奇妙的生物,悲沉和重压下,也完全可以滋长出积极的东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近的调查显示,疫情下有很多人经历了积极的应变过程:在接受调查中,74%的人更加注意锻炼身体;65.6%的人表示自己比以前更加注意个人卫生;57.7%的人从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中体会到世界上充满真爱;还有53.8%的人意识到世事无常,决定以后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⑨这些,永远都在,也是我们一直都在追寻的希望。

(选自《文汇报》2020年03月15日06版,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