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本一)

重庆山城步道:在绿水青山间串起城市品质提升“密码”

        拥有3000年建城史的“山城”重庆,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加上长江和嘉陵江穿城而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城市风貌。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山城步道,穿梭在绿水青山间,成为重庆城市慢行系统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根据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重庆市将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助推城市品质提升。目前,重庆主城区已规划建设60条山城步道,分为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和山林步道三种类型。

        全长约29公里的半山崖线步道连接起重庆虎头岩、红岩村、化龙桥等居住社区,惠及周边约2万人口。在63岁的退休美术教师唐珩眼里,既可健身游憩,又宜观江揽胜的步道丰富了她的晚年生活。每逢阳光肆意的午后,唐珩都会在步道上寻得一角度,进行写生创作。空气清新又花木间植的步道俨然是城市里不可多得的休闲绿廊。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山城巷步道近年逐渐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必经地。山城巷原名天灯巷,相传以前传教士在此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从远处望去灯火点点,郭沫若以此为题创作了著名的“天上的街市”。步道全长2公里,上下高差约120米。“到了这里,我好像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上个世纪的感觉。”来自北京的游客朱洪告诉记者,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她“遇见”了青石梯、老城墙、四合院和吊脚楼。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形地貌令她在山城巷流连忘返,记忆深刻。

        三百米一个历史典故,五百米一处人文风景。在南滨路滨江步道,“巴渝十二景”图案、“峡江开埠”雕刻、米市街、法国水师兵营等如珍珠般散布沿线,吸引不少游客临江赏玩,驻足拍照。

        南山黄葛古道,曾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串联着南山上众多的名胜古迹,体验山林之乐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山城的人文温度;缙云山步道,随山势蜿蜒曲折,拾阶而上,空谷幽兰的静谧令人心旷神怡。

        山城步道,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这座城市的窗。

(选自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有删改)

(文本二)

香港600条空中连廊串联城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香港建楼也是各自为政,市民纷纷反映生活不方便,从马路的这边到另一边,要绕很远的路。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大规模改造城市步行系统。在此后的10多年间,香港先后建成了长长短短近600条空中连廊和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相结合,组成了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

上海在滨江步道设望江驿

        去年下半年,上海浦东滨江步道的20多个服务驿站全部建成开放。这些名为望江驿的建筑,每个面积约200平方米,三面都是落地窗,与黄浦江边的环境相得益彰。望江驿的室内有桌椅、图书、储物柜、自动售货机等,室外有可供休憩的平台。市民和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无障碍欣赏江景,还可以借雨伞、充电宝。供母婴、残障人士等使用的第三卫生间、无障碍通道,也一应俱全。

(选自《重庆日报》,有删改)

(文本三)

2018年重庆市主城区居民步行情况调查

居民出行结构中,步行及非机动车占比43.6%,为占比最高的出行方式。

居民步行平均出行耗时21分钟,出行距离1.7公里。

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平均接驳①距离约为800米。

(数据来自于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注释)①接驳:搭车“换乘”。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城步道分为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和山林步道。 B、半山崖线步道的功能是健身游憩和观江揽胜。 C、重庆和上海都有滨江步道,都可以临江赏玩。 D、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城市风貌造就了山城步道。
(2)、从(文本三)的图表中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综合以上三个文本,请你就如何建设高品质的山城步道给出两点建议。
(3)、下面是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罗江帆关于山城步道的评论,请联系(文本一)中的山城巷步道加以印证。

山城步道作为城市慢行系统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市民生活、出行的重要载体,其特色在“山城”,核心在“步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随形就势、串珠成链、移步成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从海啸大劫难看疟疾
       2004年12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共卫生专家警告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传染性疾病可能使此次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成倍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把灾区需要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主要是霍乱和伤寒;另一类是由于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主要包括疟疾和登革热。
        国际紧急医疗援救组织卫生干事琳达·杜尔对此分析说,海啸退潮之后遗留下来的水滩将很快成为携带疟原虫的蚊子的孽生地,而灾民居住在露天环境或者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很容易受到这些蚊子的叮咬,所以疟疾和登革热将是下一步传染病预防所面临的更大的难题。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唐林华介绍,疟疾的分布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纬60°和南纬45°之间的地带都有疟疾发生。
        实际上,疟疾历来都是全球流行最广泛和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迄今每年仍有大约2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每30秒钟世界上就有一个儿童因患疟疾而丧生。除了此次遭遇海啸劫难的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以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南太平洋岛国地区都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疟疾流行区。我国北纬25°以南地区也是疟疾流行区,其中云南边境和海南山林地带是历史上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
        不仅如此,疟疾甚至成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除了历史上许多因疟疾暴发而造成重大军事行动失败的记载以外,还有学者考证,疟疾曾对罗马帝国的衰落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疟疾肆虐的漫长历史表明,作为侵害人类健康的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疟疾是相当顽固的,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1955年,世界卫生大会曾乐观地把原来的“疟疾控制规划”改为“疟疾消灭规划”,但其后全球疟疾流行状况表明,这一规划全面受挫。于是在1978年的第3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又正式通过了把“疟疾消灭规划”改回为“疟疾控制规划”的决议。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疟原虫在不断的变化中千方百计对抗药物对它的抑制,以至于疟原虫的抗药性问题至今未能完全解决,抗疟药的研制成为人类与疟原虫斗争的一场马拉松式的竞赛。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疟疾防治工作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综合治理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为世界所公认。
        令人忧虑的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增强所引起的温度和降雨的变化,势必会影响疟疾原有的分布格局。根据大气环流模型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50C,疟疾的发病人数在热带地区将增加2倍,而温带地区更会增加10倍以上。至于像此次印度洋大海啸这样的自然灾害,更是引起疟疾大流行的突发危险因素,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阅读《温暖一生》,完成文后题目。
                                                                                        温暖一生
                                                                                          余 华
      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生意很不好,觉得前途一片灰暗。
      一天,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店门前,我一眼认出,她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我赶紧低下头去,想不让她发现。我暗暗祈祷:刘老师,您千万不要到我店里来……
  那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虽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母亲一样的刘老师却被划为“黑五类”,经受着折磨。一个寒天,北风呼叫。我上学早,看见刘老师蹲在教室外拐角处的窗口下,地上有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刘老师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她的双手冻得通红。我心里一阵酸,想起小伙伴军军给我的一颗“奶油太妃”糖,我一直没舍得吃――那年月,哪怕是嗅一嗅“奶油太妃”的香味,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掏出“奶油太妃”,走到她身后,说:“刘老师,您吃糖。”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冷漠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我转身离去,才听到她哽咽的声音:“谢谢你,孩子。”
  整整一天,刘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向我投来凝思的目光;整整一天,我也感到无比的快乐。
晚上,军军问我:“小余子,我包在 ‘奶油太妃’里的肥皂泥是吃了还是扔了?”天啊,闹了半天,我给刘老师的是一块肥皂泥,一块包在淡淡奶油香里的肥皂泥!――我竟闹了一个恶作剧,在她本就受伤的心里,又插上了一刀!
夜里,我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有说不出的难过。
  从此,我开始害怕刘老师凝视的目光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没颜面去见老师,那颗假糖,成了我永远的痛。
  “买两斤水果糖。”老师还是走了过来。我迅速打量她——她真的老了,脸上出现了老年斑,但她慈祥的笑容,依然那么和善。庆幸,她没有认出我。我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这是一个乞求她宽恕的机会!
“刘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她惊异地看着我,看着看着,兴奋起来:“你是小余吗?你真是当年的小余子吗?”我含泪点点头。她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松开。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她抓一把糖塞给我,说:“来,你吃糖,你吃糖!”
  捧着糖,我不知所措。我有什么脸面收老师的糖果呢?见我迟疑的样子,她笑了:“怎么,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 你忘了,你请老师吃过糖呢!我记得那是一颗‘奶油太妃’!”
  我语塞了,不明白刘老师的意思,是揭我的疮疤,还是为了发泄几十年的怨恨?我脸上热辣辣的,羞愧难当。老师没有觉察到我的情绪变化,接着说:“我一直惦记着你,一辈子也忘不了。那颗糖,让我感觉在非人的日子里,人世间的爱没有泯灭,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只是,老师没福气消受,你走后,糖就被专案组的一帮人搜走了。我至今后悔,为什么舍不得吃掉呢?”我仿佛拨云见日,几十年纠缠在我心中的结,竟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那样!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老师问长问短,了解了我的现状,她对我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我听着她温馨话语,一股勇气在心头升起:当年,一颗搞错的糖,可以温暖老师的一生;而今,我下岗这点儿挫折,比起老师那时的处境,要好上百倍千倍,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下去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 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幺々”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水缸里的乾坤

曹伟明

①我小时候曾寄养在外婆家,这是一个江南的历史文化古镇。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缸缸甏甏。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缸,铺天盖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装满着清水,盛着稻谷,腌制着咸菜……浸满了水乡人家的酸甜苦辣。

②在我的眼中,这些缸甏,是伴随外婆一生的宝贝和功臣,让她的生活有了灵动的烟火气息。一担担水,由外婆从清澈的河埠头,颤悠悠地挑进厨房,倒入缸中,随着水珠的飞溅,将明矾放入其中。不多久,缸底积淀了一些黄白色的渣滓,让缸中的清水愈发澄白透亮。这时,外婆往往喜欢站在水缸边,笑眯眯地探照自己,让明净的缸水倒映出她朴素自然的脸庞,外婆说:照脸更要照心,让自己的心灵如清水般明净。

③米缸,更是盛放着外婆家的希望。那时,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张。精打细算的外婆总是担心我的米粥口粮,那盖米缸的木板,被她老人家移来移去,用手摩挲抚摸,精打细算,米缸的沿口更是被她摸得光滑锃亮。外婆用缸甏等器物,抵御了饥饿时代老鼠们疯狂的侵袭。

④每当秋末冬初,外婆总是从菜地里割下了一棵棵雪里蕻和青菜,用水洗净,曝晒在绳子上、竹篱笆上。当水灵灵的蔬菜蔫干了,她就一棵棵地叠放在缸里,让我洗净双脚,抱我进缸,踩在撒满白盐的菜上,用力踩踏,然后放进家中祖传的大石头压好。这时,外婆总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态,虔诚地封存好缸口。外婆还用小缸,放进黄土,拌上盐水,和成黏稠的泥浆,把青青的鸭蛋埋进去。到时候,不管是金黄的雪里蕻,还是土黄色的咸鸭蛋,在缸里收藏之后,都能百变成佳肴,让我尝到舌尖上的快乐。

⑤外婆对家中的缸缸甏甏充分利用,养过黄鳝、鲫鱼和黑鱼等河里的水产品。有时候,她老人家也把洗净的茄子等蔬菜扔进水缸用于保鲜,犹如现时的冰箱。尤为稀罕的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会在家中天井的七石缸里,养上亭亭如盖的荷花,让家中增添了诗性和美感。后来,我知道外婆生于夏季,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⑥“穷灶门,富水缸”,“水缸里有水,心就踏实”。水缸犹如江南人家中的一口井,是汩汩流淌的生命源泉,让外婆十分敬畏。外婆是一位亲近水缸的人,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水缸必须完好,水质必须清澈无尘。她还定期要求清洗水缸,在歪到几近放倒的水缸中,让我将身子探进缸里,仔仔细细地擦洗水缸。

⑦平时,外婆的大水缸里,往往养着几只像我拳头大小的田螺。外婆说,田螺可以吸纳水中的杂质、净化水质。对我来说,水缸里有了田螺,便有了生机,当我看到田螺们伸展身子,沿着缸壁慢慢爬上来时,心中很是兴奋。外婆还给我讲述了美丽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那是勤奋善良的化身,做好事不露声色的女神。

⑧爱干净的外婆,常常把水缸盖严严密密地盖好,防止灰尘和飞虫的进入。然而,每当夜色朦胧月圆月缺之际,我总是调皮地把那大水缸的盖子掀开,水中会倒映出月亮影子,时而弯弯,时而圆圆,阴晴圆缺,让我着迷。到了八月半,外婆还会对着天上的月亮仙子、水中的美丽倒影,供拜月亮,让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忘却了生活的劳累和烦恼。

⑨外婆的一生,总是把日子藏在缸甏里,把艰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别样乐趣和光鲜,给我留下了一番不一样的文化记忆。同时,水缸也储藏了她对人间冷暖的感悟。那江南人家的殷实与贫寒,勤俭与期盼,在火与土炼就的缸甏中,在外婆与缸甏打交道的生活中,我感悟到了她老人家温厚质朴、勤劳仁爱的传统人文精神。

⑩外婆家水缸里的乾坤世界,丰富而又多彩。

【注释】①甏(bèng):瓮,坛子。②雪里蕻(hóng):芥菜的一种。

现代文阅读Ⅱ

老家的柿树

曹文军

 ①秋风乍起,桂子花开,梧桐叶黄,满目秋光,但最惹眼的当数楼下邻家的柿树。似有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悬挂在枝头,引得我痴痴地凝望许久。

②楼下的柿树从挂上青涩的果子,我便开始关注着它的成长。繁茂的绿叶中,一个个像调皮的孩子躲躲闪闪,偶尔风掠过,才稍稍露出个笑脸。随着夏日渐行渐远,青涩的果子也渐渐长大,从碧青变成了淡黄色,又渐渐变成橘黄色和火红色,不断变化的色彩使我生出了许多期待。总有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唤,这些鸟或大或小,或白或黑,有的静立枝头,有的奔走相告。这段时间,每天清晨,我一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红红的小灯笼。朝阳斜斜射在上面,那表面似有一层光晕,红得晃你的眼,一天的好心情便从柿树开始。

③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在我少年时代,老家宅前栽有两棵柿树。每天放学回来,我总爱到柿树下看书写作业,直到天色渐黑,实在看不清书本上的字才移回室内。因为爱读书,语文这门课,我似乎从不用多花费功夫,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名列前茅,作文也是一路凯歌。但在高中时,我却因写柿树造成了一次误会。

 ④那是教我语文的封老师第一次布置写作文,我就写了一篇与柿树有关的。文章的构思模仿鲁迅先生《秋夜》那篇文章,开头便是:“我家屋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柿树,还有一棵也是柿树……”作文批改下来后,我悄悄打开看得了多少分?只见一个刺眼的“58分”赫然在目,那是我从上学写作文以来得到的最低分数。我顿感心跳加快,脸上发烫。整个一堂语文课,尽管封老师仍讲得抑扬顿挫,但我却恍恍惚惚的。放学后,我拿着作文本,悄悄敲开封老师的办公室门。封老师听我结结巴巴地说明来意后,就当场出了一个题目,让我现场写。我打好提纲,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写完时天色已晚。我交完作文带着一肚子气回到宿舍,心头上火,拿起一只柿子就咬,全不顾那柿子没有熟透。吃了几口才觉得嗓子舌头隐隐开始不舒服,一气之下,就将那剩下的柿子扔得老远老远。

⑤乍暖还寒,梧桐更兼细雨,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第二天语文课上,耳边又传来封老师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语调依然平缓:“我在课前说一件事,上次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回去写,有一位同学的文章,我在批阅时以为是抄袭哪个作文选上的,所以给了个不及格的分数并给予了批评,后来这位同学主动来找我,我当场命题让他写了一篇,我仔细阅读了第二篇后,才知道错怪了他,为此我向他道歉!”我一听赶紧低下头,脸上又不自然地发烫,教室里同学已开始议论纷纷,目光到处在搜寻。封老师将我那篇柿树的作文在班上当场朗读起来,我恨不得将头埋到课本里。同桌见我如此模样,胳膊肘捣了我一下:“是不是你呀?”我本就紧张,坐在凳子边沿上,加之他用力过猛,我整个人一下子跌倒在地。我坐在地上,泪水悄悄地滑下来。我知道,流泪绝不是因为突然摔倒的疼痛……

⑥那次误会之后,我经常进出封老师的办公室。在他的鼓励和指点下,我的作文经常出现在学校黑板报上,有时还被作为范文贴在橱窗里。每每只有在天黑无人时,我才悄悄溜到那儿,借着路灯,瞅上一眼,然后洋溢着满心的喜悦去上晚自习。毕业后,我总记得封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和临别时的嘱咐:“人不吃饭会饿得慌,人不读书会浮得很!”

⑦“你又在看柿子啊!”妻子的话将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是啊,树上只剩下三只柿子啦。”“想吃咱们就回趟老家吧。”妻子安慰道。

⑧还没有到老家,一股熟悉的谷香飘然而来,年迈的母亲正翻晒着稻子。我接过翻耙,一边翻稻一边和母亲唠叨着收成,农家的秋色属于收获的季节。母亲看着那棵柿树,说:“柿子红了,走时带几个回去,家里长的,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吃……”

⑨临走时,我拎着沉沉的一袋柿子上了车。回转头来,母亲仍站在巷子里张望,秋风拂起她额前的白发。背后树上的柿子正火一样在秋阳下燃烧。

返回首页

试题篮